构建“三位一体”区域教研体系,助推顺德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 黄博彦

佛山市顺德区位于珠三角广府文化腹地,自古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文教鼎盛。目前,顺德共有幼儿园331所,小学149所,初中52所,普通高中2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区中小学生约33万人,在园幼儿接近10万人;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专任教师共约2.8万人。

当前,顺德正推进“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和“顺德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工作。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发展中心”)是第一批广东省基础教育县(市、区)教研基地。为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研质量,助力顺德教育高质量发展,发展中心深入推进区域教研改革工作,努力构建高水平区域教研体系,发挥好教研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发展中心主任王涛说:“此前,我们深入镇街和学校,通过全面深入调查分析,发现顺德区教研工作存在基层乏力、区域教研联动辐射欠佳等问题,实效性不足的教研机制成为制约教研工作有效开展的瓶颈。对此,我们将教研基地建设目标定为构建‘三位一体’区域教研体系;深化区域联合教研创新成果,优化教研管理机制,创新教研工作方式,强化教研资源整合力度,构建具有顺德特色的新时代区域联合教研范式;加强科学监测与评价,形成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的有效运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专业队伍,完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培养运作方式,探索形成促进区域教研队伍整体能力提升的有效机制。”

夯基:搭建多点联动教研网络

搭建区、镇、校多点联动的教研网络,促进区域、镇街、学校三者在教研工作中的交流互动,是有效推进区域教研工作的重要基础。为此,发展中心指导镇(街道)教育局建立镇级教研室,组建骨干教师“学科中心教研组”或“学科教师工作室”来开展学科教研工作,由此构建起联动教研网络,包括“区教育发展中心—镇(街)教育局—各中小学校”三级工作网络和“区级教研员—镇(街)级教研员—学校教研员”三级教研员网络。联动教研网络遵循“数据—问题—诊断/研讨/行动—策略—教研—反馈”的循环路径,以建设优质学科组、备课组、教研型教师人才为落脚点,构建区域联合教研共同体,开展区域联动教研。

基于联动教研网络,发展中心指导镇(街道)聚焦常态教研,将常规教研内容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关注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优化,以集体备课、公开课、研磨试题为主要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定期开展包括教材分析研究、复习备考研讨等主题在内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备课活动,以及基于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交流、研讨等教研活动。

针对高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发展中心教研员选择1~2所学校或联盟组织,每学期至少到校1天,“沉浸式”地深入了解学校学科教研和教学动态及成效。发展中心义务教育教研室主任陈辉霞说:“各学段视导内容包括观课、议课、备考研讨、科组建设、教学常规检查和集中反馈等环节。我们的教研员对课堂教学和集体教研情况进行等级评价,并提供详细的书面反馈,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心专业引领和指导反馈作用,精准服务学校发展,促使教师成长与学生进步,推动全区教育教学工作高效运作。”

突破:创新实施循证教研模式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教研工作应突破传统教研的经验思维,加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教研诊断,实施循证教研,通过大数据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精准研判,将基于经验的传统教研活动转变为基于教学大数据的教研活动,基于调研诊断性数据确定教研逻辑起点,基于教研视导检查的反馈数据发现教研的薄弱环节,基于阶段教学测评的形成性数据组织教师研训、形成教育教学新策略、寻找教研的阶段成效。”发展中心学生素质与教育质量监测室主任徐安平说道。

为此,发展中心加强科学监测与评价,持续优化教育评价机制。首先,完善学业质量评价方案,结合地域教育实情,从教育优质均衡和全面发展的高度,制订《顺德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评价方案》,促进良好教育生态的建设。其次,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制订《顺德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并适时修订区中小学教学质量考核指标,实现对教育的全面、综合、科学的评价。再次,完善试题评价机制,加强命题研究和评估,不断提高教师的命题水平。在此基础上,借力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研诊断和质量监测循证教研模式,通过教研制度的转方向、转内容、转机制、转方式,更好地转变区域教研范式,使基层教师在课改理念、思维能力和学科修养上得到专业提升。

具体而言,发展中心教研室、教师发展研究室和学生素质与教育质量监测室三个部门联动,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队伍建设,研究问题—教研创新,解决问题—评价反馈,提升效果”路径实施循证教研。

例如,针对国测报告反馈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的学习兴趣日渐下降、创意表达能力下降明显、对说明文的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方法和策略缺乏创新等问题,发展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陈辉霞聚焦深度学习理论等内容,带领研究团队,经过对学情、社情的了解,以建设“顺德印记”主题展览馆的活动形式为载体,结合课文学习,创新地开展说明文项目式学习活动。

赋能:构建教师发展支持体系

要发挥教研对提升教学质量的支撑作用,需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分工科学、专业水平突出的教师队伍,为教师专业发展赋能。

为更加充分发挥名师“领航”的辐射效应,构建起区镇校三级教师队伍的成长之路,为区域教研奠定坚实的基础,发展中心以镇(街道)和学校教师研修基地为主阵地,以高校资源和社会资源为补充,构建了层次分明、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1+10+N”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根据发展中心教师发展研究室主任黄书刚介绍,“1”即以顺德区教育(教师)发展中心为1个主干;“10”即以10个镇(街道)教育教学研究室(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为支撑;“N”即以若干(N)个基础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教师校本研修基地、种子学校、教师工作室等平台为主阵地。“1+10+N”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按“入职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师—教育家”的梯级路径,全面实施“青蓝”“骨干”“名师”“教育家孵化”工程,并建立以评审认定、履职担责、周期培养和表彰激励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

同时,发展中心构建“区级规划、镇级统筹、校级落地”的区域教师队伍整体能力提升机制,切实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指导和管理。发展中心更引导学校在充分认识校本研修重要性和必要性前提下,把教学、科研和培训三者相结合,在不断加强教师“教的培训”和“研的培训”基础上,整体提升教师教学和研究的能力。

顺德一中外国语学校在发展中心的统筹规划指导下,积极创建“三位一体”校本研修模式,搭建起“乐知·慧”教师学习培训平台、“乐知·研”教师教科研研讨展示平台、“乐知·享”骨干教师辐射引领平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学校围绕“聚焦思维·深度学习”高效教学实施主题,开展专家讲座、专题培训、读书分享等活动,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在“大概念引领、大单元整合、问题链推进、跨学科尝试、校本化资料、多层次备考”等教学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学校通过教师展示推进教学改革进程,并且要求各学科组细化学科研修流程,将教学研讨落在实处,成功探索出具有一外特色的“PBL双线五环”卓越课堂教学模式。

旨归:打造卓越课堂教学品牌

教研工作的最终指向和价值旨归,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近年来,发展中心在开展区域教研改革的路上,全面推行新课程新教材、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基于核心素养的卓越课堂教学改革品牌。

为有效、系统地推进全区卓越课堂教学改革,发展中心在镇街层面上打造了6个课程改革合作共建基地,作为共同研究和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验基地,通过专项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和结题,积累改革经验,形成实验成果,更好地将课堂改革思路及研究成果落实到镇、到校、到师生。

另一方面,遴选课程与教学改革种子学校,组织其围绕课程课改工作开展系统的课题研究。

例如,龙江外国语学校围绕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卓越课堂构建与深化等教育教学难点,积极开展课题研究:通过佛山市基础教育课改实验项目专项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初小衔接的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研究”,立足于龙江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现实需求,探索搭建新课改背景下初小衔接的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的新框架以及新模式;通过广东省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课题“‘厚生守义、立德养智’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有效地推动研学旅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近两年来,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成果丰硕,成功申报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10项、区级课题35项;学校被评为佛山市基础教育课改实验项目“课改样本校”。

如今,顺德卓越课堂教学改革品牌已具规模,镇域、学校形成各具特色的“卓越课堂”范式和内涵丰富的“卓越课堂”样态;顺德区中小学“卓越课堂·走进镇街”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已举办超200场次,内容涵盖了践行新课标的同课异构、观课研讨、基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微讲座、作业(命题)设计微讲座等,受到了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贵州台江县、茂名高州市和化州市、云浮新兴县、河源东源县等多地教师的关注。

“未来,我们将通过区内外联合、镇街基地、‘种子学校’加强联动,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以‘追求卓越课堂,收获幸福成长’为主题,聚焦‘单元整体教学’和‘教学评一体化’,进一步扩大‘卓越课堂’覆盖面,积极推动国家育人蓝图和课程方案精神在学校落地落实。”王涛说道。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