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新疆内高班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
作者: 甫璐为进一步加快新疆各族人民人才培养步伐,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党中央、国务院从2000年起在内地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开办新疆内地高中班,简称“内高班”。学生来自新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大多都是第一次走出新疆,跨越三四千公里来到内地。当他们身处先进的教育环境时,他们也在尽力适应内地多元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大潮流。
中华文化主要包括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建的革命文化,以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和精神源泉,它表达的是主体(个体或群体)情感归属的心理活动,是对客体文化(主要是精神文化)在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可、接受、归属和践行传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价值共识是中华文化的内核,是各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道德基础,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推进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任务是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润疆”,“就是要从根本上切实解决政治认同、人心向背的问题”,“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内高班学生受惠于国家政策,来到内地读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契机,他们也面临很多挑战。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使文化认同更加复杂。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可以考虑以下路径。
一、通过思政课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新时代培育新疆内高班学生的文化认同,教师需要深刻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围绕具体教学目标,适当引入情境式教学,增强学生互动性和主动性。通过关注网络舆情、社会热点事件和问题,及时引导和探讨,让他们对书本知识有更深层次的感悟,潜移默化地培育他们的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例如讲到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邀请班里的柯尔克孜族同学为大家演唱一段《玛纳斯》,并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的同学分别为大家介绍本民族的文化小知识,非常好地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讲到中国的传统节日与文化遗产时,组织课堂讨论韩国申遗“江陵端午祭”对中国的影响,更是激发了学生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我们要守住自己的文化,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内高班学生也要过好中国的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讲党史教育、革命文化,从学生们喜爱的《建党伟业》《我和我的祖国》《觉醒年代》等影视剧讲起,它们真实地还原和再现了历史,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能主动学习理解革命精神的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伟大的英雄人物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群众,都展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为行。这些作品带给内高班学生不同审美体验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
二、通过校本课程培养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道德标准以及社会秩序。我们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通过课程讲解、深入讨论、观看纪录片、举办活动等形式,引导内高班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之美,理解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从而建立起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我们组织学生观看了《文化中国》系列宣传片,片中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美术风格样式,如水墨文人画、民间年画、民间工艺美术等,挖掘具有传承价值的古迹、绘画、建筑、雕刻、艺术、传统技艺等文化遗产,可谓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学生观看后,由衷地产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然后,进一步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与意义。例如,让学生探讨如何将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基本价值融入现代生活,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在国际交往中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等等。这样的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也能让他们更加明白认同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最后收集观后感、建议稿,展示在学校展板上,并让作者合影留念,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提升和锻炼。
学以致用,要让每个内高班学生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的途径也更多样,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平时校本课上所学,结合自己的思考,在周末录制一个介绍中华文化的小视频上交,上传到学校公众号及网站。这个作业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团队意识,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查阅资料、写稿、讨论到录制,这就是一个主动学习、传播优秀文化的过程,学生们乐在其中,无形中培育了文化认同。
三、通过社会实践激发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现实挑战,从而激发他们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愿望。接触社会问题后,学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责任与使命,达到知行合一,增强文化体验感。
暑假,在老师的鼓励下,九名新疆内高班学生抱着建设家乡、回报家乡的满腔热情,驻扎乡村开展推普活动。他们去往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塔尕尔其镇,开展了线上线下“双通道”的推普活动,宣传党的政策。线下进行了相关的普通话推广宣传走访、“典耀中华”活动、环保活动、普通话针对性训练等。线上小结每天的活动,并注册了公众号进行宣传。他们感慨道:“曾经以为这些工作只有公务员才能做,没想到我们长大后作为高中生也能与同伴一起做。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也是在建设家乡。我们日后会更努力的!”还有一些学生假期也走进福利院、养老院等机构做志愿服务。这些受惠于国家政策的少年们,也有了能力回报社会、回报家乡,令人欣慰。这不仅仅是一次志愿活动,更体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学校也经常带领内高班学生开展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加社区文化会演,举办红歌演唱、经典朗诵、戏剧表演活动,学生们在其中表演才艺,大放光彩,深受感染,在此基础上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
四、通过小事引发大认同
文化认同的培育不仅发生在课堂上,更应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滴。在一次校园活动中,我们组织了中华传统手工艺品展览。内高班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剪纸、中国结、国画、篆刻作品等。在展览时,我们特意设置了互动环节,让学生和老师组队共同制作手工艺品,在亲手剪纸、编织中国结、篆刻自己姓名章的过程中,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活动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师生一同参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更深刻的认同。
每逢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学校都在新疆部举办过节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还能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此外,共同探讨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也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余,思政课的教师经常向学生推荐优质内容,包括学习强国APP、革命纪录片、中国古典哲学书籍、漫画党史书籍等。学生看后既惊讶、兴奋,又有反思,有感而发,并定期写读后感,与任课教师或结对教师讨论交流。这些融入教学生活点滴的小事,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文化不是一种看似遥远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元素,在当代社会也有持续影响力。
五、结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通过各种课程、活动和日常小事,这些种子在新疆内高班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逐渐成长为坚定的文化认同。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政治认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紧密相连。思想政治课在培育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能够增强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画出理想信念“同心圆”。
当然,思政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应关注实际问题。在培育学生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引导他们关注国家的现实挑战,如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通过深入剖析现实问题、实地考察、社会实践,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应该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
力量。
在内地求学的三年中,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也有机会参与校内的文化节庆,展现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此外,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项目,与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引导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注入持久的力量。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