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允许学生作文中的“失败解决”
作者: 杨振杰初中写作训练的重点为记叙文,以书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变化为主要内容,因此学生的习作往往会涉及对事情的解决,而这一过程和结果也会引出相应的主旨和思想感情的表达。青春期跟家人起了冲突,这个事情该怎么解决?在学校跟同学朋友有了矛盾,这个事情该怎么解决?学习上遇到了难题,这个事情该怎么解决?……可以说,书写“事情解决”本身正是记叙文最为精彩,也最为关键的地方,它涉及记叙文的内容表达和主旨情感表达——而我的困惑和思考也正是来源于此。
一直以来,我们都只允许学生“成功解决”而不允许“失败解决”。久而久之,在作文里就会呈现这样一幅景象:学习上遇到了难题,“我”肯定是拒绝诱惑、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最后成绩突飞猛进,这个事情就这样“解决”了;跟家人起了冲突,“我”肯定是回房伤心哭泣,最后深夜出来会发现饭桌上的饭菜还是热的,父母也好声好气地向我袒露了心声(或肯定会偶然看到某些具有启发性的情景),这个事情就这样“解决”了……一个学期过去,学生作文里“事情解决”千篇一律的“成功顺利”终于引起了我的警惕和思考:回想自己中学时的学习,还有与父母相处的时光,“成功和顺利”的事情解决似乎都是很难的,更多的是一种长时间横亘在心头的困惑、彷徨与不理解,直到岁月流逝,心智真正走向成熟了,才慢慢明白。
难道现在学生的心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远超我那时了?于是,我赶紧找来学生问起他们作文中这些“成功解决”的真实性。在耐心的开导下,有学生终于害羞地说道:“老师,那不是真的,只是这样写能拿高分。”有学生在旁边补充道:“数学、物理这么难,能这么轻易学好就好咯。”他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说出了自己真实的经历。我听了心头一颤,原来我一直在追求技法的训练,却忽视了写作最为重要的前提要素: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写作的生命所在。叶圣陶先生曾在《作文论》中提出写文章的“好”与 “不好”的两点标准(“诚实”和“精密”),指出诚实“是有什么说什么,或者是心里怎么想,笔下便怎么写”。 我不能否认孩子笔下的“成功解决”也许是他们想象的“理想状态”,我也不能以此扣上“撒谎”“骗人”的帽子去批评他们。
但我想,应该通过作文给他们的人生做出一次重要引导: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你们扇动稚嫩的翅膀学飞时,你们应该允许自己出现“失败解决”,失败解决后的积极反思不也可以作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吗?
也许作文可以这样教:当青春期的“我”与父母沟通失败后,“我”记住当时的内心活动,从双方的角度进行积极的反思:“我”其实最想得到父母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我”又该如何通过合适的方式告诉他们?当在学习上解决难题时,记住这过程中的失败原因和心路历程,积极反思经验教训是什么。
在初中阶段,我们也许可以先让学生迈出对事情积极反思的这一步,有了“积极的反思”,我们便帮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三观,不怕他们想歪、走歪。不必急这一时,逼迫学生用谎言去一夜成长,“成功解决”也许可以交给时间来沉淀,让事情真正的解决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我们不应仅是追求作文的“好看”与“完美”,更应通过作文窥探学生是否“诚实”,为学生长久的发展着想。允许学生作文里的“失败解决”,即使“成功解决”更为容易书写,也更为容易得分。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