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学求真,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作者: 黄日暖
张小燕,东莞市初中英语教研员,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基础教育初中英语教研基地(东莞)主持人,人民教育出版社培训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教育硕士校外导师,韩山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广东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东莞市基础教育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对象,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获“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名师”“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和第十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提出“悦真英语”教学主张,主持和参与省市级课题10项,出版个人专著1部,获省创新成果奖2项、市教学成果奖4项。
近年来,东莞市初中英语教研员张小燕提出了“悦真英语”教学主张,带领团队教师引导学生从真实问题出发,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索,解决真实的问题,实现真正的成长。
《广东教育》:张老师,您基于什么思考提出“悦真英语”教学主张?
张小燕:我从事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22年,发现初中英语教学有以下几种现象:一是知识化,缺乏生活的链接;二是机械化,缺失愉悦的体验;三是扁平化,忽略思维的进阶;四是碎片化,没有体系的构建。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学习力,当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身处地地体验、分析、认同和思辨时,学习将真实发生,思维也自然得到了发展,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自信,产生愉悦和满足感。也就是说,当学有所用成为习惯,感情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将进一步得到满足,学有所成即为必然。
《广东教育》:您能具体描述一下“悦真英语”教学主张吗?
张小燕:“悦真英语”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终身学习的理论和合作学习的理论。“悦真英语”,悦学求真,悦享英语“真”课堂,悦为底色,真为本色,旨在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重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打造真实高效的品质课堂,让英语教学回归本真。在“悦真英语”课堂上,学生从真实问题出发,根据自身实际的学习需求和水平,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索,解决真实的问题,发展高阶思维,实现真正的成长。
《广东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您如何践行“悦真英语”教学主张?
张小燕:关于“悦真英语”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我和团队的老师也在孜孜探索的路上,现在主要是基于四种内涵要素,遵循两种教学路径来设计和实施教学。
四种内涵要素包括真问题、真情境、真任务和真评价。一是着眼真问题——阅见全局,聚焦需求。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见、剖析学生的真正需求,并想办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从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出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让学习发生。二是创设真情境——愉悦体验,建立链接。创设与主题相关的真实情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与实际生活建立链接,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乐于表达所思所想所感。三是布置真任务——超越学科,发展素养。真实任务是指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任务,任务链之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支架充分,可操作、可实施,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情境中,顺利完成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活动,赋能自我成长,发展核心素养。四是开展真评价——跃出课堂,多元评价。评价不仅仅指向学科知识与技能,还指向跨越学科能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以评价的多元化和体系化实现评价赋能。例如评价功能包括诊断问题、提供反馈与激励、规划实施教学等;评价主体涵盖教师、本人、同伴、家长和社区等;评价方式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选取、组合,构成评价系统。
两种教学路径包括6E师生双轨式课堂教学路径和6E渐进型双金字塔式教学路径。第一种适用于绝大部分的课堂教学,课堂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开展参与(Engage)、探索(Explore)、模仿(Emulate)、表达(Express)、拓展(Extend)活动,并在全过程评价(Evaluate)自己的学习进度。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评估(Evaluate)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鼓励(Encourage)、解释(Explain)、示范(Example)、深化(Enrich)、启迪(Enlighten)类型的活动来引导和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6E渐进型双金字塔式教学路径适用于基础较弱、缺乏学习自信的学生群体,这种模型的课堂模式是学生渐进、教师渐退,也就是说,在课堂的开始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的情况下,教师话语和教师行为可以占有较大比例的课堂时间,通过教师话语与活动设计,不断鼓励学生,加大力度引导学生“卷入”课堂,但是,随着学生慢慢进入课堂状态,教师要及时地、适时地让出舞台,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角”。
《广东教育》:作为广东省基础教育初中英语教研基地(东莞)主持人和东莞市初中英语教研员,您如何引领和促进团队成长、推进区域课程变革?
张小燕: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资源,可以说教师是课程变革的动力、路径与保障。践行教育家精神,铸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初中英语教师队伍一直是我们团队的追求。作为省学科教研基地的主持人和市初中英语教研员,我分别从个人和团队两个方面着力来促进团队教师专业成长、推进区域课程变革:
首先是在个人方面,做到以身作则,示范引领。一是根植课堂,精准把脉。根据区域发展式需求、学校订单式需求和教师处方式需求来开展教研工作,每学年均深入几十所学校进行教学视导工作,了解教情、学情,把脉诊断,提出对策。此外,我也通过公开课课例来展示我对教育教学的思考,近期省级研讨课就开展了3节,例如粤浙初中文科名教师课堂展示公开课“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是关于真实生活问题剖析和解决的英语视听说课教学探索。二是课题钻研,系统提炼。主持省市级课题6项,参与4项,通过课题系统推进思维能力型课堂构建、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和学校英语特色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获省创新成果奖两项,出版了个人专著《6E思维能力课堂——初中英语教学新样态》,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小学外语教学》发表了《初中英语教师科研现状的调查》,参与了两部编著、两本词典和人教社八年级下册、九年级《教师教学用书(英语)》的编写。三是示范指导,赋能成长。聚焦“优势发展”,开展以“理论学习、主题教研、反思交流”为基本形式的培训、研讨活动,形成“点亮悦读”“萤火论坛”“聚光研课”“火花开讲”等品牌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参加各级赛课获国家级一等奖2人次,省级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2人次,例如指导韩松锦获第一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初中组一等奖、第十二届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课例评选一等奖;指导梁晓媛、朱锡涌获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初中英语学科一等奖,指导卢慧钟和黄雨晴获广东初中英语教学录像课例评选活动一等奖。
其次是在团队方面,做到凝心聚力,合作共赢。一是教研文化引领,团队以“智趣精研,成就学生,成长自己”为目标,以4S(Search, Solve,Support, Shine)为教研理念。二是教研体系构建,在横向方面形成市片镇校四级教研机制,以系统协同、责任明确、资源共享、成果互惠为关键要素,市级活动把握方向,片区活动为理念引领,镇街活动诊断课堂,校级活动则着力问题解决。在纵向方面形成过程性教研机制,以主动参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基本要素,团队课前、课中、课后深度参与和研究,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长。三是教研共同体创设,通过“1+N+1”教研共同体、核心团队引领机制、项目负责制等教研共同体机制构建了合作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研成果的共享。四是教研课程规划,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需求形成菜单式课程,例如面向科组长和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课程建设课程、面向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课程、面向骨干教师的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课程。五是教研评价实施,以教研活动评价量表、教研活动评价建议等方式了解教研活动的内容是否适切、教研方式能否有效激发教师们的参与、教研目的是否达成,从而提升教研质量。高质量教研赋能团队的专业发展,东莞初英教师专业发展获丰硕成果,例如近几年有65节优微课获省部级奖,11篇论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49人次被评为省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或市学科带头人。同时高质量教研亦推动了高质量的区域课程变革,东莞课堂模态发生了质的改变,从教师主导、低阶思维活动为主的1.0版本,到师生共建、聚焦高阶思维的2.0版本,再到现在的以生为本、思维进阶、素养导向的3.0版本。
《广东教育》:作为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您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研究能力?
张小燕:能够走进省“百千万”初中文科名教师这一平台,有高层次的专家导师引领,并与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并肩前行,我深感荣幸,同时也意识到了肩上的责任与压力。首先是要持续学习与研究,紧跟导师,参与培训,加强阅读,不断汲取新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方法,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和研究成果,丰富知识体系。其次是开展实践探索与反思,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及时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教研水平和研究能力。第三是注重成果提炼、转化与推广,在系统、科学的课题研究中提炼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通过出版专著、发表论文、开设讲座和公开课等方式,与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分享我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推动区域教学研究的发展。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坚持学习研究与实践反思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管理决策,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团队一起成长,为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