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雷州半岛乡土资源培育家国情怀的路径探析
作者: 蔡志华 欧远强位于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坐落在祖国大陆最南端,三面环海,有日久岁深的历史印记和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乡土资源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统等。底蕴深厚的大汉三墩、保驾护航的灯楼角航标灯塔、历史悠久的明代登云塔、静谧精深的汉代文化群、书香浓郁的贵生书院、千姿百态的生态文化等徐闻名片,折射出徐闻红土特色,时时有历史,处处现资源。历史教学中,运用教师、学生、课堂、教材、信息技术等要素架构起教学场景,可借助共同体引导学生感知乡土历史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厚植家国情怀。乡土资源展示的历史知识不仅生动、细腻、直观,还具有良好的政治导向、价值培育、文化陶冶功能,能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可,激发建设 家乡的责任感。
将乡土资源整合进课堂,是教师专业知识积淀和教学能力提升的创新路径。以落实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为起点和终点,以乡土资源为载体适当穿插和渗透,需要历史教师有规划地甄别、整理、架构契合的节点。这种教学模式填充了历史教材之外的空白,延展了教师个人的历史专业水准的范畴,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教学互动中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一、提高教师认知和素养,是乡土资源融入家国情怀培育的前提
教师既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学资源的集结者,又是创新教学资源的开创者。教师须对乡土历史资源胸有成竹、把握到位,才能在教学中举重若轻地将其整合到教材,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多方位收集相关资源。例如,从县图书馆、贵生博物馆、大汉三墩历史遗迹、下洋镇红色文化基地等场所搜集素材。乡土资源具片断性、繁杂性,教师应按照家国情怀培育需求筛选匹配的资源,依据学生心智成长渐进性、阶段性的规律,合理选择合适的资源,适当多角度、多层次延伸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勾勒出一幅直观、生动、立体、精彩的历史画卷,使学生在感悟中体验深刻的家国情怀,进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感情。因此,教师既要参考学生身心的发展情况,更要坚持开放、学习、阅读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和能力素养。
二、立足课堂主渠道,营造贴近式、实境式情境
学校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最频繁的主渠道,从培育家国情怀的目标来说,选择显情、突境、亲近的乡土资源,采取多元导入方式,设置历史情境,有意识、有创意地重构课堂教学内容,根据实际循循善诱,让学生设身处地在真实且熟悉的乡土资源中,把握历史脉搏,触摸历史温度,在历史交流中触景生情,培育家国情怀。
讲授选择性必修2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之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时,我们展示了徐闻大汉三墩文献史料予以说明。《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通过史料分析可知,西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徐闻大汉三墩,不仅促进古代东西方商业贸易的繁荣,架构起西汉友好外交关系桥梁,而且是域外文明、中原文化、岭南文化等众多文化交流聚集地,在交流互鉴中沉淀了富有开放性和地方特色的徐闻乡土文化,是徐闻人民至今奋斗不息的源头活水和磅礴精神动力。如此,瞬间激活学生热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立足徐闻乡土资源,突破历史的时空限制,既能补充教材编排的不足,又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助于指引学生在地方历史文化滋养下孕育家国情怀。
三、开展实践活动,推行体验式、沉浸式课外教学探索
历史从未远去,且始终照进现实。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增添课外考察、收集等环节,延展课堂教育空间,让历史突破空洞理论说教式教学,穿梭到生动饱满的乡土历史中,让学生与历史对话交流,由此及彼地感悟古今共通的家国情怀。
讲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我们深感乡土资源中的红色文化可以为家国情怀教育升温,选择了徐闻红色教育基地——下洋镇红色革命老区作为本课的课外实践活动区域。老区里有南路革命先锋林飞雄烈士故居、墩尾会议旧址、革命事迹大型浮雕墙、墩尾革命纪念馆等历史遗址。一抔热土一抔魂,这些历史遗迹携带着呼之欲出的家国情怀精神密码,记载着徐闻人民为民族独立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艰苦卓绝的斗争,是我们缅怀革命英烈、承续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我们将学生分组,引导各小组设计探索的主题并收集资料或者实地考察,活动后进行发言总结和交流。学生直面一幅幅历史画面,不仅对徐闻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奋斗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且领悟到徐闻人民的忠诚担当、艰苦奋进、敢为人先,以乡土资源生动表达了家国情怀。
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导入多元乡土资源
身处全面数字化、信息技术化的时代,我们可运用承载着乡土资源的网络媒介,以生动灵活的形式推动家国情怀的培育。借力网络信息技术传播快、智能化的特点与优势,为传统的教学注入新动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为家国情怀的培植创造独具匠心的教学样本。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沉浸式体验的教学环境中,获取更多的资讯和知识。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如何蓄势而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家国情怀依然是亘古不变、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涵养家国情怀,从厚重的历史中找寻精神密码,以乡土资源为切入口,解锁家国情怀的内涵,从而筑牢学生的家国情怀根基,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同时,对家国情怀的涵养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它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注:本文系广东省欧远强名师工作室阶段研究成果、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专题研究项目“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县域高中历史创题路径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