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在小学生自律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 陈灵

经常听到小学班主任抱怨:“为什么我们班的孩子这么不听话?反复强调的事情就是做不好呢?”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规矩没有立好,学生自律能力差,不能自我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评价学生各种能力的一种方法。小学生活泼好动,要培养其自律能力具有一定难度,笔者就如何运用表现性评价的两种基本方式,即限制式表现性评价和扩展式表现性评价,对培养小学生自律习惯与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用好限制式表现性评价,促使学生自律习惯的养成

1.每日一“表”,记录行为规范

小学生天性贪玩,大部分不能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很多基本习惯的养成都需要监督。学期初,我设计了《我的一日常规表》,要求家长和孩子根据自身实际共同设定每个项目的具体时间,对上午“起床、上学、晨读、上课准备、认真听课、大课间、整理课堂笔记、排队离校”到下午“阳光运动半小时、课后兴趣培养、家庭作业、20分钟亲子阅读、夜晚休息”等一日常规作明确的规定,将完成情况用ABCD四个等级进行评价,让自律变得“可观测”。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日常行为的表现,再根据表格数据反馈,及时和家长沟通,对取得A等级的进行阶段性表彰及奖励,对B等级的提出加强练习的要求,对C、D等级的则给出具体改进的建议。

每日一“表”内容清晰、操作方便,有利于学生细化每日常规管理,且能有效促进亲子沟通,促进家校共育机制的建立,可谓一举多得。

2.每日一“练”,加强习惯训练

好习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会设计每日一“练”,加强学生难点习惯训练。比如,针对学生读书时注意力不集中、眼睛不看书、效果不佳的这一情况,我在课前2分钟,根据学科特点设置“我会读”的表现性任务,事先设定有梯度的评价标准,明晰阅读要领后,让学生阅读语文经典文段、英语基础对话、数学应用题等。根据学生阅读时的真实表现来评价他们的阅读效果,并在小组互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中不断修正阅读行为。

在每日一“练”中,学生慢慢懂得抓住阅读关键,提高了学习效率。这种阅读的良好习惯,将陪伴他们一生。

3.每日一“诵”,培养自律意识

教师日常工作是非常繁琐的,许多好的做法都会因为“没时间”而被忽视。要在不额外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培养其自律意识,需“巧”用时间。我要求学生在每天上下午排队出校门的几分钟时间,除了背诵安全歌谣,还需“诵”读自律的名言警句,让自律变得“可诵”。

结合学校的学生放学排队离校评价表,通过数值定量评价班级团体的队形、纪律、诵读情况。“自律是提升自己,不是为了他人。”“你要默默努力,然后悄无声息地变强。”“心若有所向往,何惧道阻且长。”……这些琅琅上口的自律格言,在每日一“诵”中,潜移默化地启迪学生的自律思想,并激励其自律行动,逐渐加强自律动机。

4.每日一“记”,提高自律能力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每日一“表”、每日一“练”、每日一“诵”效果的记忆,加强自我反思,突出过程的自我评价,我运用元认知培养策略,让自律变得“可记”。

我引导学生记录和评价一日表现中最难忘的一点,并做出小小的保证。小雪是我们班一个非常活跃的女孩,她热爱班集体,敢于举手发言但自控能力较差,常常因为讲小话而被批评,学习成绩一般。我要求她每天晚上用几句话记录自己在遵守课堂纪律方面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然后用一句话说明原因并保证以后怎么做。

她是这样记录的:“今天上数学课,做练习时我回过头去和后面的同学讲了两次话,结果我们两个都因为粗心做错了。原因是我们没有认识到专心的重要性,对练习题不够重视。我保证以后改正讲小话的坏毛病。”“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专心做完了老师布置的练习,还检查了一遍。我想看看旁边的同学有没有做完,会不会做,就问了她几句。她顾着回答我的问题,结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做完数学练习,是我影响了她。原因是我没有为同学着想,我保证以后除非是同学向我求助,否则一定要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做题。”

自从实施每日一“记”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小雪的自律意识得到加强,自控能力不断提高,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她现在是我们班的文明礼仪之星和进步之星。

二、创新扩展式表现性评价,提高学生自律做事的成效

1.每周一“演”,加强榜样熏陶

有了日常教育的铺垫,学生的自律能力逐渐提升。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律做事的成效,我创新形式,采取表演情景剧的手段,让自律效果变得“可见”。

比如,充分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表演凸显自律主题的情景剧,并对剧中各种角色进行阐释。“我如何巧用午餐后半小时培养错题整理习惯?”“下课铃声响了,外面很吵。我们如何在嘈杂声中专心做英语听力?”等等,学生在体验情景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培养了自律意识,加强了自律品质的熏陶。

2.每周一“评”,提高自律实效

学生每周重新回到学校时往往都是比较兴奋的,我抓住周一晨检这个环节,开展每周一“评”活动,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后就自己或他人在上周某一事件上的自律表现进行评价,让自律效果变得“可说”。

自从设立此环节之后,学生有了一双智慧的眼睛。他们会特别仔细观察他人是如何在自律上下功夫,从而变得优秀的。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效果更佳。

3.每月一“编”,学会自律做事

表现性评价目标感很强,我对应新课标有关自律品质的教育目标,设计表现性任务及评分规则,让学生掌握自律做事的“形”与“神”。

如何合理利用有效资源,让自律课堂变得“活”起来?我尝试这样做:各小组收集开学以来同学在自律方面做得不够好的案例,查阅和借鉴网络资源,对如何改进开展“创编”,各组需要完成的表现性任务是制作本组独特的“我是自律小达人”小视频。在合作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沟通技巧、元认知水平等,都可以作为自律效果的重要证据。

每月一次的视频“创编”活动,学生看到视频中自己的身影,笑的笑,吐槽的吐槽,不亦乐乎。通过“创编”活动,学生逐渐懂得,做任何事都要静心,空有样子(即“形”)是不够的,要踏踏实实,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切勿让“玩心”毁了自己,逐渐学会真正理解自律的内涵(即“神”)。

三、结语

大部分班主任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学生“听话”,但却忽视了“设计”在自律教育中的重要性。表现性评价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运用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在学生品质教育中却不多见。

笔者采用表现性评价,抓住学生每日校园生活细节,通过各类有趣的活动,设计一系列表现性任务,对学生进行自律品质的培养与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后将继续探索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下引导学生思想行为的新做法,在勤劳、诚信、勇敢、担当、尊重等更多品质教育中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