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课堂:教师隐藏,学生生长
作者: 曾刚近期,科组里两位青年教师要参加校级展示课。按照惯例,年轻教师参加公开课展示前,需进行多轮磨课。我全程参与了他们的磨课,听课思考之余,恰逢广东省第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在周边学校举行,连续观摩了几天,再与身边青年教师所呈现的课堂放在一起思考,不禁生出一份感慨:好的课堂,一定是教师隐藏、学生生长的课堂。
教师要学会隐藏
原本,这两位青年教师都是科组里的潜质教师,也是学校重点培养的赛课型教师对象。他们综合素质都不错,各有所长,其中一位是小学教育专业毕业,亲和力较强;另一位是播音主持专业毕业,朗诵能力强。
按理说,两位如此具有先天优势的潜质教师磨课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学播音主持的那位教师在磨课时呈现出来的状态总是不太理想,学生较为沉闷,课堂又略显聒噪,课堂效果要比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差一些。评课时,执教教师和听课教师一起探讨原因,发现造成课堂效果不太好的原因之一是学播音主持的教师总是想着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素养,想要证明自己的教学能力。于是,我们听到了课堂上教师大段大段的长篇独白、毫无必要的串词引语、到处炫技的教师范读……教师想着展示自己,自然就忽略了学生。
而另一位年轻教师没有如她一般出色的朗读能力,也没有想要炫技的心,只是思考着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课堂上,教师自然亲和地与学生对话,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给予准确及时的评价,课感舒适而和谐。教师的课堂语言干净而简练,引语简单而有实效,在教师有意或无意的“自我隐藏”中,学生有了表现与绽放的舞台,课堂的精彩也就自然生成了。
学生要有所生长
观摩了全省各地市优秀教师代表的课例,我发现观众反响不错和评委打分较高的课例几乎高度重合。可见,好的教师、好的课堂是存在一些公认的因素的。到底是哪些因素造就了高分和好评?我们与全省各地的听课教师交流了一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好的课堂,是学生有所生长的课堂;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皆有进阶的课堂。
以省赛第一的课例《铁杵成针》为例,执教者将这节课的主题定为“在中国文化里,慢慢长大”。课例从《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形象和央视春晚的李白片段开场,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大文豪大作家的潇洒绚烂。在中国文化史上如此发光出彩的人,小时候又有怎样的经历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而《铁杵成针》文本所讲述的李白小时候的故事也与学生的真实生活高度贴切,这就为课堂造就了情感共鸣的基础。熟读文本与内容之后,执教教师从一个“逢”字着手,引导学生发现李白不仅仅是与老媪相逢,也是在与自己、与成长相逢。这节课不仅仅是在教文本内容,也是在渗透文化先贤的成长故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能在适当的时机滋润着中华少年,好的教师就能在语言学用的基础上适当渲染渗透,这就是新课标核心素养中所提倡的文化自信。
还有几节优秀的课例,比如《田忌赛马》,充满了思辨色彩;比如《塞下曲》,满满都是学用与传承;比如《江南春》,AI的赋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这些优秀的课例有一个高度相似的共同点,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中有真真切切、看得见的成长与收获。
此时此刻,我想,在课堂中尝试一下隐藏自己、绽放学生,让学生有看得见的生长,或许才是青年教师该追求的课堂应有之道。
本栏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