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黄少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根据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变化,及时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记录、比较、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设计随堂小测,辨识造字规律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升自主阅读的能力。掌握字词的音形义,明确造字规律,有助于学生消除阅读障碍,是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课堂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借助随堂小测发现学生掌握程度不足的词汇,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掌握造字规律,消除阅读障碍。
在教学《牧场之国》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随堂小测,了解学生是否掌握生字生词。测试一为“生字生词认读”,要求学生读出“毛毡”“哞哞声”“极目远眺”“膘肥体壮”等字词。通过小测,发现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形声字的读音和其声旁读音完全一致,例如将“眺”读成“zhào”,将“膘”读成“piáo”。教师发现这个情况后,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整理,看看哪些形声字的读音和形旁完全一致,哪些不一致,并尝试找出规律。测试二为“学写生字”,要求学生写出“骏”“驰”等汉字。如果学生无法正确完成,则要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形旁和声旁,从中找出规律。例如,可以将“骏、驰”组合在一起,造句“骏马奔驰”,并归纳规律:“骏”“驰”都与“马”有关,所以均为马字旁。
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课堂上,教师要了解学生能否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随堂小测的方式,了解学习结果是否达到教学要求,最后要在评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组织多元互动,理解动静描写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中,并非只有教师承担评价的责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相互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自我反思等方式进行自评和互评,在评价中增强教学效果。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并布置自主创作任务;然后就创作成果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了解自己对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教学《牧场之国》时,教师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组织互动讨论,借此机会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在讨论中,学生尝试说出课文中描写了哪些经典画面,画名是什么,画中的内容是什么。通过分析学生的话语,可以发现,不少学生只注意到静态画面,却忽略了动态画面。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设置话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例如,用课本中的词句作为例子:“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这里既写了“汽笛声”,又写了“一片寂静”,两者是否矛盾?为何会出现既安静又喧闹的场景?在该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自己忽略了“动静结合”的问题。他们后续讨论了此段的其他文字,发现作者将运输的场景和牧场的宁静结合在一起,用“动”衬托出“静”。在学生有所感悟后,教师可以安排他们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创作一段文字,然后开展教学评价。
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分享各自的学习经验,取长补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自评互评情况,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问题。这样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借助数字资源,习得修辞手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自评。然而,由于学生自我评价的经验不足,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资源,指导学生一步步掌握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的方法。这样,学生能逐步掌握修辞手法等语文学习的要领,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生阅读《牧场之国》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翻转课堂,让学生在上课前自主学习。在多媒体课件中,教师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课文中的句子,并引导学生思考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要求学生自主上网搜索,了解该修辞手法的特点。例如,展示“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这两个句子,让学生思考它们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还是拟人,并总结归纳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异同点。若学生发现在自主学习后,依然无法正确判断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异同之处,那么,他们便意识到自己遇到了学习上的瓶颈,在上课的时候,会重点关注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发送题目,让学生辨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自主创作修辞句。同时,教师借此机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解析学生理解不到位的问题。
利用数字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的路径和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加强学科融合,渗透审美意识
阅读教学要紧密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展开,结合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细化评价目标和内容,紧扣教学要点,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具体要求。审美创造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围绕该素养,教师可以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有效构筑情境,将美术、音乐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在教授《夏天里的成长》一课时,为了检验学生是否体会到了作品之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联系生活实际,哪些事物的生长令你产生了共鸣?”然而,在评价学生的答案时,可以发现,不少学生只是列出了苞蕾、鲜花、果实等名词,并没有表达自己的审美感悟,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作品的审美情境中。为了解决此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学科融合的方法,展现各种描绘自然景物的画面。有的画作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有的画作则出现了颓败的感觉,让学生说说哪些作品符合文章中描写的场景。在画面的刺激下,学生认识到作者不仅仅细致地描写了景物,而且更主要的是精彩地展现了植物飞快生长、跳跃生长的状态。这样,他们便明白了课文如何展现夏日的生命力之“美”。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阅读课堂中,教师要观察学生对美的感悟和理解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构筑学科融合的课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赏析素养。
五、开展项目学习,赋能文化创新
开展项目学习活动,有助于推进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项目,将项目分解成若干小项,根据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进行检查、诊断、反馈,提升教学效果。在设计项目时,教师围绕文化创新设计项目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教学《跳水》时,教师围绕“中华美德”设置探索项目。
项目一: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总结我国跳水健儿在巴黎奥运会上获得的成绩;提出问题,让学生说说跳水健儿的身上具有的美德;对照课文,说说文中的主人公是否也有这样的品德。
项目二:让学生拓展思维,阅读《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了解主人公如何急中生智救了孩子;引导学生思考司马光身上的美德;互动讨论,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古代故事,介绍主人公身上的品德。
教师要分析学生讲述的故事,看看他们是否了解什么是“美德”,能否模仿课文的表述方法,完整清晰地讲述主人公的特点。若发现学生无法做到这两点,则要重点引导。如有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讲述故事,教师可以先让他们阅读《跳水》,说说哪些内容体现了“趣”,哪些体现了“险”,作者如何将“趣”“险”融合起来,再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作品,找出学习的不足之处。
通过上述的项目探究,学生对中华美德有了较深入了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传承与发展中华美德的重要性。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阅读课堂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表现,根据学生表现调整教学方式,合理改进。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和行为要求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总结学习经验,发现问题后及时加以解决。这样的阅读课堂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