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育诗意地栖居导读
作者: 龙建刚 韦英哲
韶华易逝,岁月无痕。
不平凡的2024年渐行渐远,虽有不舍,但步履正匆;满载期待的2025年悄然靠近,虽尚未谋面,但足音已闻。
值此年终岁尾,我们又一次对《广东教育》重点报道和策划进行盘点,这既是我们对过去一年实践的系统梳理,也是对阶段性工作成果与亮点的深入提炼,更是对未来努力方向的再一次校正与厘定。所谓盘点,即是在复盘之中发现亮点、感受痛点、寻找着力点,进而找准未来发展的突破点。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人生的终极哲学命题,同样是《广东教育》采编团队一直以来对于教育期刊定位与发展的深度追问和身体力行——
我们坚持拓宽视野,从宏观层面关注广东教育的整体谋划,这既是作为广东省教育系统主流媒体的政治站位,也是其作为广东教育宣传喉舌的根本责任与角色担当:为及时传达省委、省政府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擘画,为全省教育系统凝心聚力、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策划了“教育强省建设”专题;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也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积极回应,为此,我们推出了“大思政课”专题;“教育家精神”专题,则是对新时代背景下我省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思路与举措、成效与亮点的系统呈现。
我们坚持突出改革,从中观层面关注教育系统的创新之举,这既是作为行业媒体对内驱力建设的敏锐嗅觉,也是对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努力把握:“中小学校领导体制改革”专题,是对我省各地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举措与成效的全面反映;“教育评价改革”专题,既有我省教育评价改革的权威综述,又有对教育评价改革征文的深度梳理,还有区域教育评价改革的典型经验,对我省教育评价改革深入推进的脉络进行了全景式呈现;“校家社协同育人”专题,对如何实现政府驱动、学校主导、社会支持、家庭参与之下协同育人的各地经验给予了详实的报道。
我们坚持聚焦践行,从微观层面关注坚持内涵发展的实干典型,这既是作为教育期刊对内容建设的执着与深化,也是对专业方向的坚守与突进:比如科学教育、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教研基地建设、县中提升等专题的推出,通过对各地、各学校对教育发展热点的回应,对教育提升难点的突破,对教育改革痛点的攻关,以多元视角、多重维度“讲好广东教育故事,传播广东教育好声音”。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2024年,我们始终牢记办刊之使命,且行且思,坚持用对教育的热爱让期刊的表达变得更具专业的魅力与风采,积极探索内涵与表达、专业与形式、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诸多命题的新时代注脚。
“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025年,我们必将不忘采编之初心,努力追求“教育”与“期刊”之间“彬彬”般的水乳交融,用对期刊的专注力为南粤教育的思考追寻更具诗意的栖居之地。
教育强省建设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习近平同志《论教育》出版,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性、原则性、战略性、方法论问题。
年初,省委一号文发布了《关于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省的意见》。广东把建设教育强省,作为全省教育系统的工作主线、头等大事、一号工程,汇聚建成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
202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强调,全省教育系统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扎实推进实施“八大工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广东将召开全省教育大会,把建成教育强省的“路线图”细化为“施工图”“责任表”。
大思政课
2024年5月,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思政课“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省委常委会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教育强省“八大工程”中,第一项就是立德树人铸魂工程。这释放出十分鲜明的信号:要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近年来,广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推动制度机制、课程资源、思政课一体化、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建设,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好关键课程作用,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本刊推出《理直气壮办好“大思政课”,广东在行动》专题,呈现各地各校扛起思政课铸魂育人的责任,努力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的经验做法。
教育家精神
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四十个教师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广东省召开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专题报告会,指出要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深入实施“强师工程”,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实支撑。
本刊推出《以强师支撑教育强省建设》专题,报道师德启动月活动,新教师、名校长、支教教师的故事,以及惠州、潮州、清远等地教师队伍建设的精彩叙事。
中小学校领导体制改革
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中小学校的重大实践,更是对学校领导体制、管理机制的深刻变革。
2022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推动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广东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出台工作方案和配套文件,召开推进会,营造改革氛围。全省各地如何推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落地见实效?本刊策划中小学校领导体制改革专题,报道广州、深圳、清远、梅州等地有序推进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的路径和成效。
科学教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文件,推进“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项目,广东有3市1区26校成功入选。
在“双减”背景下,广东如何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地方和学校推进科学教育发展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专家学者们对于科学教育发展又有哪些建议?本刊记者到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清远等地走访调研,推出《科学教育的“广东加法”》专题报道。
教育评价改革
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牵引功能和导向作用。
广东将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动力,加快建设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省,并推动全省9个地区、39所学校、293个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实践。教育评价改革呈现出全省推进、多点突破的良好态势,“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3月,本刊刊登广东省教育厅署名文章,权威综述广东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11月,刊登2024 年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主题征文获奖作品分析文章,梳理三届主题征文评选情况和特点。此外,还到中山调研采访,推出专题报道《教育评价改革的“中山路径”》。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建设教育强省,基点在基础教育。2024年,广东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基础教育提质工程,构建优质均衡新生态。本刊继续推出“百千万工程,教育在行动”系列,报道各地推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
比如,广州南沙强供给、促均衡、提质量,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深圳福田从规划、机制、创新等方面,打造“本真、适才、普惠、优质”的教育新生态;深圳南山努力探索一条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中山东区抢抓深中通道开通重大发展机遇,全力打造对标一流、示范引领的湾区教育新高地;云浮新兴致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设教育人才队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揭阳普宁实施公办学位扩优提质、师资队伍建设提质、基础教育改革提质“三大行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学前教育领域,各地积极探索提高乡镇中心幼儿园辐射能力,推进镇村幼儿园一体化管理的机制和策略。本刊报道了广州南沙、佛山南海、湛江麻章建设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的典型经验。
教研基地建设
筑牢教育强国根基,需要建设高质量教研体系,充分发挥教研工作的重要支撑作用。
教研基地建设,是深化教研机制创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路径。2021年,广东省启动第一批“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至今,全省已建设四批共372个基础教育教研基地。
经过三年建设,首批教研基地建设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本刊从高位视角、基地样态、记者观察三方面,展示广东省首批教研基地的建设成效、实践经验和特色亮点,呈现以教研基地建设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广东路径”。
县中提升
县域普通高中在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使命。要办好县中,打造更加均衡、优质的高中教育,让县域内学生拥有更多公平的机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美好期盼。
作为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县中是连接城乡教育的枢纽。甚至可以说“县中兴,则县域教育兴”。
地处粤西的茂名,下辖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三个县级市,县中在校生约 9.7 万人。近年来,茂名全面破解县中发展中遇到的系列关键难题,着力构建具有茂名特色的县中高质量发展机制,基本形成普通高中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整体态势初显。
本刊记者走进高州、化州、信宜,深入采访县域实践探索和学校层面做法,从对话、实践、案例三个层面,呈现茂名县中提升的生动实践。
校家社协同育人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如何有效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建立由政府驱动、学校主导、社会支持、家庭参与、多元主体协作的教育工作系统,创设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一道重要命题。
汕头市龙湖区开展“千师访万家”活动,并联合多方力量深入校园开展法治教育、禁毒防诈、家庭教育等活动;化州市同庆镇以政府牵头创建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验区为契机,实现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全覆盖;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裕源小学开展基于国学经典的亲子自律能力培养研究和实践;博罗县柏塘镇中心小学以家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这些区域和学校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绘就校家社协同育人同心圆。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