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学习理念下指向言语实践的小学语文日记教学模式
作者: 杨艳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日记教学,笔者以“三三五二”日记教学为抓手,指向言语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评价四个层面入手,透过典型示范课例实践和观察,提炼课程理念,梳理基本原则、具体表征、实际意义,丰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样态。
“三三五二”教学模式,是指结合学习任务群理念创设“积累、实践、拓展”三种日记类型,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原则,以三种类型的日记课为载体,依托“五步走”的基本教学范式和两种观察量表,关注任务点与能力训练点的匹配,进行文体骨架搭建,真实记录个人与生活,形成和发展思维,推进和丰富认知。
“三”:三种日记类型让学习任务群理念具象化
日记,贯通“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层面训练要求,立体化设计教学层次,打破单一设计壁垒,让教学层次和板块之间有长效衔接和记忆延续。
第一,积累日记,增强语感,丰富语料。积累日记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设立一本积累日记本,随读随写随记,养成良好的写日记习惯。
第二,实践日记,激活语言,提升语用。实践日记,没有写作内容、文体、章法的限制,侧重自主发现,鼓励实践。书写生活中的大事小情、真情实感。
第三,拓展日记,运用语言,反思迁移。打破学科壁垒,让“N+日记”的方式成为一种需求。“我”在“N”种环境和情境下,运用日记记录,抒发情感。
简言之,读日记、写日记、评日记,围绕日记“积累、实践、拓展”,实现深度学习。
“三”:三种日记课型让言语实践教学层次化
日记教学通过课堂实践,努力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从课本走向生活,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一,积累型日记课。这一课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以“摘抄日记”和“一句话日记”为主要形式,积累和梳理语言,感受语言文化独特魅力。积累型日记课应从一年级起步,并以低、中年段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借鉴有表现力的短语;借鉴有丰富修辞的精彩句子;借鉴有独特结构的句段;借鉴同主题下的系列文段。
积累型日记课是一个发现、存储、分类、迁移的有机过程。从最初的无意识存储,到不间断的有意识发现,分主题、多视角积累,为后续自主表达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实践型日记课。狭义的日记教学专指实践型日记课。根据指导的不同意义划分为日记指导课和日记讲评课。日记指导课指写作前和写作中指导,是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建构、信息存储,并借助具体言语实践活动,进行资源加工和信息传递,从而检索运用,调动感知,形成新的创造。日记指导课的一般流程为:激发兴趣,引起关注——建构认知,信息存储——资源加工,信息传递——检索运用,评价反思。
日记讲评课是在学生撰写日记后,结合课时目标要求和学生作品达成情况进行的指导课。其核心是结合学生作品呈现的面貌、样态、优势或问题,进行观察、鉴赏、分析和反思。通过典型作品列举,让学生感知语言张力,感受表达乐趣,感知信息存储、加工、传递、运用的规律,并自主修改完善个人日记作品。日记讲评课的一般流程为:分享作品,引起关注——对比观察,加强认知——自主修改,信息传递——建构认知,形成能力。
第三,拓展型日记课。拓展型日记课主要从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两个层面着手。绘本日记和非绘本日记可以满足不同学段学生整本书阅读类日记教学的需要。根据日记教学相关要求选择合适的图书,以阅读为基础,借助多种方式梳理内容,品悟表达形式,积累表达经验,激发表达欲望,学习用日记的方式记录。
跨学科学习理念融入日记教学,让拓展型日记课与学习、生活有机结合,实现“N+日记”的教学模式。科学课做实验可以用实践日记记录实验过程和收获;劳动课手工制作,可以用图文日记记录制作过程和流程图;寒、暑假居家或旅行,可以写一组假期日记。
郭华指出,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全身心地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多元化的言语实践活动,让日记教学从简单到复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五”:“五步走”教学模式契合深度学习理念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我探索了深度学习理念下指向言语实践的小学语文日记教学“五步走”教学模式:激趣、感知、表达、反思、迁移。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精选日记范本,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激活课堂。
第二步,初步感知,分享日记。通过课堂互动讲述故事、演绎情境,带领学生融入故事角色,激发情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得到锻炼。
第三步,关注表达,初写日记。关注日记写法,了解日记表达范围、内容、方式,从模仿借鉴到创造性表达,完成建构认知。
第四步,总结方法,联系生活。分享日记,串联已知,整体回顾,反思与积累,多角度掌握日记表达技巧,有效整合信息资源。
第五步,修改日记,提升表达。借助《学生日记作品评价量表》自评、互评日记作品,再修改。透过讲评课,分享优秀日记作品,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深度学习强调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对学习内容的批判性运用,追求有效的学习迁移和真实问题解决,属于以高阶思维为主要活动的高投入学习。日记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过程,是学习能力提升和迁移的过程。
“二”:两种观察量表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原则
《课堂教学观察评价量表》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评”一致性原则,从“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审美创造”四个维度划分了“感知与积累”“观察与分析”“认同与关注”“感受与理解”等12个评价要素,契合目标设定与达成、活动设计与实施、课堂组织与互动、资源与技术运用四个方面开展课堂评价。
《学生日记作品评价量表》秉承语文核心素养四大维度,设立“规范写作”“语言表达”“结构层次”“习作态度”四项评价要素,并细化“书写、格式、表达准确、细节生动、语句鲜活、脉络清晰、详略得当、乐于分享”等12项评价指标,分“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开展评价。结合自评、他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主体方式开展量化评价,促使学生达成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深度学习效果。
小学阶段开展连续化、层进式的日记教学,契合儿童学习语言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儿童模仿、习得语言,从而有效提高习作能力。日记教学有助于儿童发现语言文字实践与运用的内在机理,增强学习体验,深化学习感悟,改变了作文教学碎片化的方式。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习任务群理念下小学语文沉浸式读写实践研究”(编号:2025ZQJK280)的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