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家国情怀培育的地方史料运用方法

作者: 于红仁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涵的组成部分,是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家国情怀教育面临的困境,是核心素养的“降维落地”问题。教师教学、历史考试偏重于对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相关知识的考察,家国情怀作为情感价值维度的素养,在教学和考察方面都存在不小的难度,造成其在历史教育中的缺位。其实,地方史料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方面具有独特且重要的作用。结合地方史的相关知识,利用学生熟悉的城市情境,对接课标中对校本课程的要求,锻炼乡土历史研究与小论文写作能力,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浸润家国情怀,是贯彻家国情怀的重要教学路径。本文以珠海的相关地方史为例作说明。

一、以教材为纲,结合乡土历史教学理念

首先,教材是历史教学实践的导向和引领。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利用教材的材料,联系相关地方史知识,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探究活动,用历史问题链组成深度问题,凸显高中历史探究性,以完成课标中要求“对问题的研究及解决过程中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例如,选择性必修2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的引言中,用图文介绍了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由桥梁、人工岛、隧道三部分组成,桥隧全长55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它的建成通车,极大缩短了三地的时空距离,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45分钟。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规划始于何时?为何直到2009年才动工?(2)港珠澳大桥建设成功,反映了中国当代哪些制度、技术的优势?(3)以港珠澳大桥为例,分析现代交通运输对政治认同、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最后结合珠海历史,提升家国情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体现了劳动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它已成为现代交通运输变迁的代表。

其次是依据教材,结合珠海乡土历史进行延伸教学。借助历史教材的概括性介绍,深入挖掘和研究乡土历史,将教材内容予以延伸和画龙点睛式的升华,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区域内民族和社会发展的过去,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例如,选择性必修2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一课的“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一目,教材列出了“轮船招商局”: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教师可以将此知识点延伸:近代有一位珠海人参与创建与经营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轮船招商局”和中国第一家机械化的大型煤矿“开平矿务局”,他就是珠海北岭人徐润,他和唐廷枢、郑观应、席正甫并称为晚清“四大买办”。他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买办、商人和民族实业家。引导学生分析:珠海香山县为何能够在中国近代商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该问题需要学生结合广州十三行、五口通商、地理环境、地区文化等因素,得出相关结论,既锻炼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又锻炼了历史解释的能力。最后提升到家国情怀,说明近代珠海人积极主动改变积贫积弱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以实地考察为牵引,乡土与国家历史深度融合

高中历史课堂常常偏重于文本材料的解读,缺乏对历史实物的接触与感悟。我们可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锻炼史料实证能力。第一手的资源往往比书本上的记载更生动、具体,能帮助学生构建更立体的历史认知,从而引发更广阔深刻的家国情怀感悟。

比如,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材对“清代官员选拔”有这样精简的叙述:明清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

教师在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将国家的“大历史”与珠海的“小历史”结合在一起。比如:明清时期,珠海地区人才辈出,共有进士9人、举人75人。其中凤山书院(现前山中学),在它办学的147年间,就培养了4名进士、15名举人,鲍俊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鲍俊于道光二年(1822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

现在珠海的石溪公园里有鲍俊和他的友人们留下的三十多处摩崖石刻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实地参观与学习,分析其诗词、书法,体会其中的思想境界,并结合明清时代的思想动态,进行深入解读。学生还可继续探究珠海有哪些书院,分别设立于何时,取得了哪些文化成就。

要继续探讨以上问题,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县志等文献,锻炼理解历史的能力,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也了解了珠海在古代的教育发展情况,知道了先辈们为珠海教育所做的努力,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促己奋进的动力。

三、以乡土名人为引子,管窥中国近代发展

人物的历史往往是一个地区文化的缩影,对国家和地方作出贡献的乡土历史人物,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是家国情怀的源泉。学习他们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例如,选择性必修3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中,“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叙述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他们的思想,对周边国家如日本也产生了影响。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容闳:容闳是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是第一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组织第一批官费赴美留学幼童,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让班里戏剧社的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编一个小历史剧,呈现容闳创办臻贤书院和推动晚清学生留学的事迹,使学生对当时珠海人自强不息的乡土精神和求学御侮的民族精神有更切身的感受。

因此,运用地方史料要“真实”,坚持严谨的态度,通过实证研究和实地考察,确保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历史作为等真实可信,评价客观公正。运用地方史料要“鲜活”,注重历史人物精神的现代转化,将他们的家国情怀融入当代社会的发展。运用地方史料要“互联”,通过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方历史的魅力。同时,摒弃单纬度的历史单一学科学习,将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使家国情怀的培育更加多元深刻。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