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开拓写作教学新天地
作者: 黄日暖
《广东教育》:游老师,您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游云云:我的作文教学实践始于2009年。当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写作文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想一句写一句,思路不明、逻辑不清、作文根本“立”不起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和学生一起查阅资料,精选范文,归纳结构范式,并指导学生根据材料选范式写结构清晰的作文,学生考场作文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2011年9月,我申请到七年级任教,持续三年进行写作教学研究——及时讲评,激发学生持久的写作热情;情感触发,唤醒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推荐发表,形成良性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的写作教学实践得到广东省初中语文教研员冯善亮的关注。2015年12月中旬,他选派我去河源龙川执教写后指导课,要求是当地学生写完作文寄给我,我批阅作文进行诊断,然后依据学情,选一两个点设计写后指导课。研讨期间,我们先听当地骨干教师的课,和当地的语文教师一起交流研讨,帮助他们修改教学设计。第二天,再面向当地全体语文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这是我的第一次写后指导公开课,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基于问题解决的写作教学”新思路,内心触动特别大。我整理出教学案例《唤醒还原、选点描写》,撰写了教学反思《写后指导课教什么?怎么教?》,先后获得发表。这节课给了我宝贵的启示:写后指导课要深入诊断问题,明起点,准选点,确定教学内容;立足解决问题,定目标,搭支架,优化过程指导。
这次教研活动之后,我专攻“基于问题解决的写作教学”。在冯老师的指引下,我走上了课题研究之路,先后完成广东省教育学会青年教师小课题1项、深圳市教育规划课题1项、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专项课题1项,目前在研的“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1项,都是这一领域的研究。
《广东教育》:您能具体描述一下“基于问题解决的写作教学”吗?
游云云:理解“基于问题的写作教学”,要从常态的作文课谈起:挑选3—5篇优秀习作,请作者上台读一读,其他学生赏一赏,说说这些优秀习作好在哪里,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借鉴;然后教师例谈本次作文在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请学生引起重视,下次作文予以改进。这样的作文讲评课,一直坚持下去,也有效果,但问题显而易见:一是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成为欣赏他人精彩的“看客”,难以获得提升自我的成功体验;二是指导面面俱到,个个点到为止,一些显而易见的普遍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
“基于问题解决的写作教学”就是批阅诊断学生习作,具体分析学生在拟训练项目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再确定训练重点,开发相应的写作策略知识,有针对性解决一两个问题。其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先写后教”。具体来说,就是在写作教学中,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放在最重要、最根本、最值得关注的位置。以学生习作呈现的普遍问题为教学起点,学生完成本次写作实践所需的关键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攀越写作学习支架,达到写作素养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以生为本,先写后教”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真正落实到教学设计和实施上。教学设计以“问题”为抓手,“为学习而设计”。习作批阅诊断要全面发现问题,确定教学选点要深入分析问题,搭建写作支架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教学实施阶段,教学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主,习作问题由学生自己发现,策略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究,例文升格交学生自觉完成。学生是课堂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则适时指导,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之所以能实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因为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做足了功课。
《广东教育》:您的研究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哪些创新之处呢?
游云云:在写作教学领域,写作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领域的专家已经提供了丰富详尽的理论阐释,但是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一线“涛声依旧”,这颇有点“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意味。这种现象让我意识到,开展行动研究,在写作教学理论的指引下持续改进自己的写作教学实践,大有可为。这也正是冯老师所提出的“研究学情,开发学程,应该是一线教师开展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的基本策略,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归纳总结了写后指导课教学设计的原则、流程和策略,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比较强。
谈到创新之处,我十分重视发挥“唤醒”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唤醒”是写后指导的关键一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这一提法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沿用。显而易见,课标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要求是写有“我”之文,有真情实感。所谓“情动而辞发”,讲自己真实的故事,“唤醒”是必由之路。
从学生写作的实际来看,他们通常根据作文题目的要求确定立意,然后根据立意去编造故事,作文常落入俗套流于虚假。从教师写作的指导来看,常见的流程是“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起草”,虽然说“千古文章意在先”,对有“我”之文的写作来说,写作和生活脱节,会导致主题先行、凭空虚构。凌空蹈虚,这不是一种好的写作态度。在实践中,我补上“唤醒”这一环,把流程优化为“审题—唤醒/还原—立意—构思/剪裁—起草”。学生在审清题意之后,先回归生活,唤醒体验,有意识地将作文和自己真实的生活挂钩,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老师则根据学生现有的素材,指导学生选择立意的角度,采用合适的写作技巧,构思剪裁,下笔成文,使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带着生活的露水,写出来的作文更有情味。
怎样“唤醒”呢?写作的过程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心灵对事物的感知和对生活的感受。没有内心的触发和感悟,就没有写作。而内心的触发和感悟,一定伴随着情感的萌发和变化,因此,“情感”是唤醒的叩击点。批阅诊断学生作文,要抓住文字虽然稚嫩粗糙但情感真挚“走心”的句段,这是写后指导重要的载体。“还原”也是一种“唤醒”。“学生作文写的都是身边真实的事和人,教师在引导学生修改时为什么不先引导学生求证事实,不先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观察分析?”学生回归自己的生活,口述事件发生时的场景和情境,在不断还原再现的过程中,体验得以唤醒,细节得以丰富。经常指引学生做这样的“还原”,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力和观察力将不断增强,这才是写作的根本。
举个例子说,“我半夜发烧,爸爸不在家,妈妈送我去医院”这个素材,不同的题目改头换面,在不同的学生文中反复出现。人难免会生病,生病时身体难受,心理也会发生变化。多么“真实而独特”的生命体验,学生写出来却很假。访谈学生,他们回答说,这样写是为了设置“障碍”,妈妈像勇士一样克服一个又一个障碍的时候,母爱的主题就凸显出来了。很明显,学生并没有唤醒体验,只是为了突出“立意”而有意设计“障碍”虚构故事。此时,我采用“唤醒”策略,让学生听妈妈讲自己小时候生病的往事,回忆并分享自己最难忘的一次生病,在共情共生的场域,学生的讲述感人肺腑,写出的作文真情动人。
《广东教育》:作为第三批深圳市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您如何带领您的团队一起探索和实践“基于问题解决的写作教学”?
游云云:近7年来,我一直在进行“基于问题解决的写作教学”课题研究,课题组7位核心成员分布在区域内各学校,目前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工作室成立之后,又吸纳了20位对写作教学有困惑有兴趣的青年才俊,研究团队不断壮大。认可才来同行,信任就是责任!我们一起拟定了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分为精准定向、深度研究、蓬勃辐射三个阶段;常态化开展“好书共读”“名家讲座”“课例研磨”等活动;明确“五个一”要求,即主攻一个方向、研读一本专著、上好一种课型、打磨一堂好课、发表一篇论文;工作室将以“问题解决”为抓手,以“炼制写作学习元素,开发写作策略知识”为重点,持续推进写后指导实践研究。
《广东教育》:作为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您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研究能力?
游云云:有幸成为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的学员,我非常感恩,又倍加珍惜。感恩组织的培养、感恩恩师的指导、感恩前行路上给我正能量的同事、学生和家长朋友。“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定位高、培养实、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联手培养,又有优秀的同学一路相伴,我会倍加珍惜、奋力前行。
反观自己的专业发展,我认为有几点值得分享。一是“与光明俊伟的人同行”,用他们挺拔的精神、深邃的思想、崇高的人格,照亮自己的教育之路。二是坚持写教育日志,我从2009年9月开始写教育日志,或教学反思,或教育叙事,或读书感言,这些思考性记录在教育教学的路上给予我不断前行写力量。三是发扬“钉钉子精神”。就如冯老师所说:“在探寻的道路上,青年教师首先要专注于某些点上的突破。要盯住一个点持之以恒钻研下去。”我专攻“基于问题解决的写作教学”正是受到他的启发,锚定一点,孜孜不倦,不管天资如何,终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韦英哲
游云云,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深圳市基础教育系统“名师工程”名教师、深圳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曾获深圳市文言文教学特等奖,广东省初中语文复习课教学一等奖,“新作文杯”全国第二届中小学作文教学“创课”大赛特等奖;应邀在第四届全国“三新”作文研讨会、中南五省(区)写作教学研讨会执教写作示范课;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