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名师之道

作者: 黄博彦 魏文琦 韦英哲

五邑名师之道0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力量。

2021年8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新强师工程”,“到2025年,全省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员的培养培训体系进一步健全,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增强;到2035年,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师发展体系,全省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近年来,江门聚焦本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教师培训扎根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根本定位,紧紧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中心任务,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江门市教育局党组书记梁钊俊说。

本期重点报道,我们从高位对话和亮点综述两个方面,呈现江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范式。

《广东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梁书记,江门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怎样的认识?

梁钊俊: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党的二十大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起点上,教育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聚焦问题、补齐短板,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目前,江门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离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差距。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高质量教育,选择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与城镇化进程不协调,二是基础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机制仍有待加强,三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结构未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广东教育》: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江门制定了怎样的总体目标和推进思路?

梁钊俊:我们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制度更完善、结构更优化、保障更全面、服务更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水平和人口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教育现代化、教育综合实力争先进位,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新高地。

江门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根本目的,紧紧围绕市委“1+6+3”工作部署,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提供更有质量、更具特色、更加多元的公共教育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成果的获得感。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优质教育需求为着力点,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新发展理念,将之完整、准确、全面贯穿于教育事业发展全过程和各级各类教育领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解基础条件约束和体制机制障碍,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活力。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发展与安全保障,全面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广东教育》: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整体提升师资水平,支撑江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江门开展了哪些工作?

梁钊俊:我们聚焦教师队伍建设和公办优质学位供给,制定了《江门市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35年,有效解决全市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建成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显著提升全市基础教育办学质量。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实施中小学校长“领航工程”,分级分类培养一批“种子校长”,在市县两级建立中青年校长和后备校长培养制度,提高校长办学治校能力;要求各县(市、区)、各中小学校按照不低于教师队伍总数10%的比例培养本地本校骨干教师,深入实施中小学“三名”工程,切实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实行中小学教师全员轮训制度,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引导中小学校根据实际开展校本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县、校三级教研体系,调整优化教研机构(教师发展中心)岗位结构,强化教研员工作职责,推进教研训一体化,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持续优化升级“江门智慧教育平台”,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大力开展“五邑名师大讲堂”系列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广东教育》: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江门是怎样建设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为基础教育强基固本的?

梁钊俊:为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江门从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推动校长队伍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打造高水平教研队伍、全面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制定《江门市“新强师工程”实施方案》。

在此基础上,市教育局出台《江门市“十四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校长、教师和教研员专业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管理干部队伍,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建强一支“能教善研”的教研员队伍。

具体来说,我们通过搭建完善市县校联动的教师培训支撑体系,建立健全分级负责的教师培训管理体系,建立规范分级分层的关键人群梯度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市、县、校三级校长、教师、教研员队伍协同推进的培训培养新体系;构建干训类“5+1”梯队成长体系、师训类“5+2”梯队成长体系、教研员类“2+1”梯队成长体系,实施分层分类、分科分段精准培训,营造校长、教师、教研员梯队成长新生态;基于省级教研基地及学科教研基地的研究,推进市级、县级教研基地及学科教研基地的研究,大力促进县级学科教研基地的建设,打造具备江门特色的教师发展学校新集群;建设完善江门市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新矩阵,积极探索信息化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时空融合、形式融合、内容融合、技术融合和活动融合。

《广东教育》:为缩小区域内、校际间的教育教学水平差距和师资水平差距,江门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实践?

梁钊俊:我们全面落实省对口帮扶工作任务,加强与珠海对口帮扶单位的对接沟通,制定常态化工作机制。市内建立“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东西部结对帮扶机制。

实施全口径结对帮扶,以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的乡镇中小学校、普通高中为重点帮扶对象,完善县(市、区)之间、教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之间、中小学幼儿园之间3种结对关系。实施全方位帮扶,整合优化各类帮扶力量,系统集成各项帮扶措施,建立集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长、教师、教研员、专家等各类成员的支援团队,为受援方提供教学教研、行政管理、信息化、资源共享等支持,整体提升帮扶成效。实施融入式帮扶,以受援方需求为导向,支援方融入受援方基础教育体系,找准受援方基础教育短板弱项,提高帮扶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

构建培训体系,实现精准培训

2022年9月印发的《江门市“十四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市教育人才要实现超2万人目标,“十四五”期间梯次培养各类教学名师8000人以上,为实现江门教育领域“人才倍增”工程目标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编织育才“大摇篮”?江门市教育研究院(江门市教师发展中心)副院长刘丽灯介绍,在总结江门“十三五”期间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打造分层分类培训新体系。其中,干训类“5+1”梯队成长体系,序列化开展干部分层培训,分为后备干部、新任校长、骨干校长、名校长、教育家型校长五大培养工程,外加专题类培训;师训类“5+2”梯队成长体系,规范化开展教师分层培训,分为新教师、新锐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教育家型教师五大培养工程,外加专题类培训、校本研修;教研员类“2+1”梯队成长体系,品位化抓牢教研员全员培训,对新任专(兼)职教研员、骨干教研员分层培训,外加专题类培训。

谈及本土名教师的代表,不得不提鹤山市沙坪街道第一小学教师冯婉霞。从教27年,从鹤山市名师到江门市首批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江门教育专家,再到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名教师培养对象、2021年“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揭榜对象,一步一个脚印,她形成了“扎实、灵动、高效”的教学风格,“单元整合、四课渐进、海量阅读”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冯婉霞说:“2017年到2021年期间,我参加了江门教育专家培训和领雁教师培训项目,这两个高质量、高规格的培训带给我的不只是专业水平的提升,更关键的是让我认识了很多出色的老师。跟优秀的人在一起,你会有奋斗的动力。”

台山市新宁中学党支部书记余耀洪非常认可市教育局组织的领雁教师培训项目:“2018年,市教育局将有机会申报正高的50位老师组织起来,请省级专家进行集中培训。同时,还根据个人专业情况、学科类别等分门别类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促使我在‘正高’的路上奔跑着,终于在2022年8月被评为初中德育正高级教师。”从2016年开始,余耀洪在武溪中学实施“6+5+1走位分层教学模式的融合创新研究”,改变了乡村全封闭管理学校相对落后的面貌,被市教育局推荐参加“强师工程”省级示范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专项研修班,后又推荐参加2021年的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智能教育领航名校长项目,有效助推其专业成长。

在江门市教师发展中心的指导下,各县(市、区)教师发展中心突出实践导向,积极发挥在本地教师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

蓬江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苏振旋介绍,2022年蓬江区教师发展中心推动了五项工程的落实:冲顶工程,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素养,培养“启明星”;培优工程,对2023届调研考试、湾区联考层层分析解读,转变管理者观念,改变教师习惯思维;培根工程,开展新课标培训、学校调研、优质课比赛等,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基础工程,通过常规工作压实区域教学工作;帮扶工程,蓬江区与恩平市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学校、学科,局领导、教研员、教师、学校开展深度交流学习。

恩平市教育局于2022年7月出台《恩平市“教育先锋”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紧紧围绕“一年出线、二年凸显、三年出彩”的目标,通过综合培养和分类培养,重点在教学能手、科研能手、写作能手、管理能手、德育工作能手、党建工作能手等六方面培养一批青年优秀后备人才。同时组建18个教育先锋学科培养基地,由发展中心学科教研员“牵手”500位教育先锋培养对象,进驻18个培养基地,实施“以赛代培”计划,分类分学科举办教学比武、课堂公开展示、科研项目汇报展示等活动。

为补齐师资队伍建设的短板,江门市实施市内全口径结对帮扶。江门市教育局人事与师资管理科科长刘宏伟介绍,江门从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培养优秀中小学校长(园长)、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集团化办学、创新培训形式六方面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力争到第一轮(2021-2025年)帮扶结束时,结对帮扶取得初步成效,西部地区中小学校长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明显提高,基础教育拔尖人才显著增加,东西部和城乡教师水平差距大幅缩小,全市基础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第二轮(2026-2030年)帮扶结束时,结对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到第三轮(2031-2035年)帮扶结束时,全市基础教育整体质量力争进入全省前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