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乡村孩子朴素地学语文

作者: 黄日暖

和乡村孩子朴素地学语文0

《广东教育》:您如何坚守乡村教育,带领乡村孩子学好语文的?

詹赵雄:我1999年中师毕业,同年9月参加工作,被分配到一所远离城镇的学校任教。20出头的我,血气方刚,雄心勃勃,心怀梦想,怀着初为人师的喜悦,来到工作的第一站——殷底小学。

这是一所乡村小学,破旧矮小的校门,仅有两根方形的砖砌的柱子和一个生了铁锈的栅门,三四亩大的校园稀稀疏疏地长着几棵没作修剪的树木。教师宿舍是一排红砖砌墙的瓦房。打开门一看,墙壁部分沙浆脱落,霉气阵阵,水泥地板裂缝不少。

那一刻,我茫然了:这样的教学环境,路在何方?现实与理想相差甚远,但我也明白: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培养中师生,是因为广大乡村教育需要中师生奉献青春、默默耕耘,滋润乡村大地,培育人才。想明白后,我坚持了下来。而这一坚持,就在乡村扎根20多年。

20多年在乡村的教育生涯,也让我更坚定了从事乡村教育的信念。20多年来,我一直任教语文课,始终和乡村孩子朴素地学语文,做孩子为学、为事、为人的引路人。

课堂是我和孩子朴素学语文的主场地。我根据乡村孩子的特点,研发了“大语文”课堂,将孩子的语文学习带进生活,为他们打开生活中一扇扇语文的大门;在教学中融进生活和艺术,将电影、音乐等大量的艺术元素引进课堂教学,初步实现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甚至是孩子们喜欢的网络对接。这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尽管乡村孩子基础差,但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兴趣、特长,所以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不强求齐头并进,而是正视现实,追求差异发展,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张扬个性。

乡村学校读物不多,最初的学校没有电子阅览室,甚至连一个普通的阅览室都没有。孩子阅读条件有限,资源欠缺。我就推行主题拓展阅读教学,自己开发校本读物。以年级为单位,以单元为组合,以主题为中心,拓展文本,整理成册给孩子们阅读。这样,训练孩子们的阅读速度,积蓄他们的阅读量,整体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乡村孩子平时常常使用方言,书写也不太工整规范。为此,我十分注重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书写水平等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在班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课前五分钟口语训练,让孩子说说捕蝉、捉金龟子、摘野果等游戏过程,以身边熟悉的事件进行训练,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或举行演讲朗诵比赛、书写比赛、语文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出版作文专刊等。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加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效果非常好。特别能够提高乡村孩子的自信心与沟通交流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赋能。

课后,我常与学生一起打球、跑步,一起读书、写字、下棋,一起释疑解困,甚至一起种菜、浇水、劈柴,成了学生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上的朋友。有时,为了辅导一位学困生,两人留在教室废寝忘食;有时,为了声情并茂地朗诵古诗文,我与学生在自己宿舍开着伴音,师生齐诵;有时,为了指导学生写作,我带着学生在校园观察一草一木,或者到田间观察花生的发芽、稻禾的抽穗等,甚至到野外边观察边表达、创作。

到了期末复习,我就带着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山岭静静地背古诗文,同学相互背诵检查,老师指导点评,师生其乐融融,这也成了孩子们非常期待的一种学习方式。

20多年来,看着乡村孩子语文成绩进步较快,都能讲标准普通话写规范字,学会倾听、善于交流,养成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习惯,基本上能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我甚感欣慰。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高兴地升学到城镇读书,我扎根乡村教育的信念更加坚定。

《广东教育》:您是基于什么思考提出“生生语文,美美与共”的语文教学主张呢?

詹赵雄:20多年来,我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育教学,始终扎根在乡村。我发现乡村的孩子自由、天真、活泼。下课后,他们像一只脱笼的小鸟自由飞翔。尤其是小学生,放学后,有的回家放牛,一边放牛一边看书,自由自在;有的帮父母在田地干活,趁机背背书,享受着生活中的读书乐趣。农村生活占据了乡村孩子的大部分时间,也成了乡村孩子学习的另外一个天地。这个天地广袤无垠,精彩纷呈,是孩子们成长的沃土。

在20多年的乡村语文教学生涯中,我体验乡村语文的教,更懂得乡村孩子的学,并由此提出“生生语文,美美与共”的语文教学主张。“生生”理解为“生活、生长、生命”。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是语文的天然载体,语文必须以生活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主线而构建学习任务群。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生活是语文的天地。语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又在学习中体验。劳心者必要劳力,才能掌握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才能为未来发展奠基。杜威说:教育即生长。“生长”是语文学习的状态与追求。语文就要灌溉沃土,让孩子生长;润泽心灵,让孩子健康;滋养生命,让孩子茁壮,然后静待花开。语文是生长的,教育是有生命的,“生命”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语文就是滋养灵魂,让孩子高贵,由任性、无知到文雅、聪慧,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如果“生活、生长、生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那么,语文的天地精彩无穷,乡村孩子更加美丽可爱。

《广东教育》:作为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您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研究能力?

詹赵雄:我是地地道道的乡村教师,能走进“百千万”培养平台,认识志同道合的名师,结伴而行,其间得到他们的指导与帮助,我深感自豪。同时,更加感受到压力,与他们一起,我更发现自己的渺小与浅薄。我必须尽量地尽情地吮吸甘露、获取能量,以使自己不落伍。首先,借助“百千万”培养平台,向导师向专家教授请教,向名师同伴学习,认真听讲座,积极思考,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牢固自己的专业知识,整体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同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研究案例,提高专业研究能力。然后,在导师的指引下博览群书,特别是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教学案例和中文核心期刊。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研究能力,我觉得这点很重要。最后,回归课堂,深耕课堂,教与研同行并举。在课堂中应用理论知识,实践专业知识。在课后,反思课堂得失,总结教学经验,研究教学现象,形成教学案例。这样,通过课堂内的实践与课堂外的反思,提升自己的专业研究能力。

《广东教育》:您是怎样引领乡村语文教师成长的?

詹赵雄:广大乡村教师普遍都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朴实勤恳,默默耕耘,他们是教书育人的时代践行者。我作为一名朴素的语文教师,在自己成长的同时积极引领乡村语文教师成长。

以身作则,示范引领。首先上好课。我始终坚持上好语文课,主动承担实验课或专题讲座,树立课堂教学标杆,影响同行。近年来,作为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和湛江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我多次承担各级公开课。其中,课堂实录《孔乙己》获湛江市“双融双创”一等奖和省三等奖,《台阶》课件获湛江市二等奖;《钱学森的人生抉择——<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主题拓展阅读》课件获湛江市三等奖。新冠疫情期间,承担湛江市教育局初中语文线上录制任务,公开课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在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学员走进乡村教育活动中,为高州市上公开课;在中山大学深圳附属中学跟岗上公开课,并被聘为实践指导教师。其次是树立科研教研标杆。近年来,我主持或参与6个省市课题研究。其中,主持广东省教科研课题《农村初中语文主题拓展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出版个人专著《让阅读滋养生命——农村初中语文主题拓展阅读教学》等。

在我的带领下,身边乡村教师的成长热情被唤醒。近年来,20多人次获区、市级课堂教学比赛一、二、三等奖;3位教师获市精品课堂一二等奖,其中一人的作品被省推荐为部级精品课堂,实现了全区零的突破。

同研共进,力促成长。我注重拓展乡村教师成长空间,以科研教研为手段,以活动项目为平台,引领乡村教师成长。在上圩中学时,30多人次论文获奖并发表,3 个广东省教科研课题相继立项,是广东省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基地学校(湛江市唯一一间获此殊荣的乡村学校),学校被美誉为“山沟里出凤凰”。在爱周中学时,4个省级课题先后立项,25人次自制教具或课例案例获市级奖励,最高的获得省一等奖。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韦英哲

詹赵雄,湛江市坡头区南三中学校长,初中语文高级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基础教育初中语文教研基地(湛江)核心成员,广东省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湛江市第三批名校长培养对象,湛江市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获第四届湛江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扎根乡村教育20多年,詹赵雄一直坚持和乡村孩子朴素地学习语文,提出“生生语文,美美与共”的教学主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