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云端学校: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向度
作者: 韦英哲 张家瑜
古有庄周逍遥驰骋,鲲化为鹏的故事;今有云端建校立名,同样怀抱鲲鹏之变的梦想。深圳市云端学校的《小鲲赋》中写道:“是小鲲也,将探幽于五洋,水击三千之里;待其为鹏,可扶摇于九天,翅展万里之程。”
这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承载着深圳教育人的厚望。云端学校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坚持需求导向,在教育数字化新领域、新赛道上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作为深圳建设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智慧教育示范区的重点工程和核心内容,云端学校秉持以“云朵推动云朵,灵魂唤醒灵魂”的办学理念,探索学校组织制度、智慧教育形态、教师队伍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冲破思维惯性:探寻未来人才培养新思路
深圳为什么要建云端学校?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深刻影响教育形态、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构建适应智能时代的未来学校新样态,需要用超常思维率先探索。
深圳教育抢占先机,将云端学校建设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引领基础教育先行示范的重要举措。云端学校获中共深圳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单独设立,主要承担“依据教育法规,承担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任务,开展示范性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活动,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引领深圳基础教育先行示范”的职责;采用“1+N”共同体模式,“1”代表总部实体学校,“N”代表多个入驻校,分布在深圳10个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科教兴国战略,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未来需要,值得突破限制深入研究。
深圳教育敢为人先,将云端学校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迎接未来教育新时代的创新之举。云端学校打破传统学校的时空限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赋能教育,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脑科学等新技术,实施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教育,对每个学生实施精准学情分析,有效实现因材施教。
在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快速整体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打破地域限制、缩小校际差距?怎样重构优化相对单一的师资运作模式,让教师站稳讲台、蜕变成长?这一系列问题,有待立足实情大胆破解。
深圳教育响应需求,将云端学校建设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民生之策。基于“幼有善育,学有优教”,从全市百万学位建设实际情况出发,云端学校通过总部校区带动各入驻校协同发展,实现教师、课程、教研等资源的全时域、泛空间广联互通,有效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击破办学壁垒:探索学校组织制度新样态
云端学校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云端学校校长龚卫东说:“云端学校是以育人为目标,以教学改革为需求,依靠信息技术支撑的一所全面创新的学校,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探索学校组织制度的新样态。”
2021年2月19日,云端学校筹备工作组成立。“学校办成什么样?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这些都要突破很多限制。”龚卫东坦言,“虽然一开始很多质疑的声音,甚至有人说就是上网课,但我们要努力蹚出一条路来,一定要做成这件事。”
云端学校筹备组一共三人,其中,龚卫东是深圳市高级中学集团副校长,曾赴汕尾市林伟华中学担任校长,两年时间让薄弱校变为优质校,有独特的学校管理经验;副校长汤幸初是深圳市教科院初小幼教研中心主任,有管理教研员的丰富经验;副校长陈浩是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应用推广部部长,有多年的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和实践经验。
正是这个“铁三角”的力量,让人见证了云端学校诞生的“深圳速度”——28天紧凑的招标和改造,借用深圳市教科院的半层楼,成立了临时总部;193天紧密的规划和筹建,云端学校于2021年9月1日正式开学。
首批入驻校从全市各区学校中严格遴选。汤幸初说:“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在环境、师资、生源等方面与名校相比存在落差。”目前,共有13所入驻校、52个班,学生近2400人。
云端学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立平台型未来学校,创造性开展跨校治理的实践探索,改变了学校组织的传统模式。总部校区连结所有入驻教室形成“1间主讲教室+多间辅讲教室”的全新教学环境,既打破了原有的物理空间、扩展了学习的社会空间,又嵌入了新的信息空间,有效扩大了学习场域、资源供给和学伴交互。
同时,云端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变革,构建“研究引领、技术支撑、数据挖掘、全过程全要素”的评价模式,发展学生素养。陈浩介绍:“云端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无感式、伴随式数据采集,结合人工智能分析,优化教育数据建模与分析应用,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进行分析与指导,高水平保障在校学习和居家学习的质量。”
云端学校运营中心负责人潘敬佳表示:“云端学校的技术支撑,坚持‘迭代更新、持续改进’的理念,我们从1.0版的直播互动升级到现在的2.0版,很快将推出3.0版,不断对声音、视频、互动等核心功能作出针对性的改进。”
打破教学常规:探究同备同研同教新模式
在云端学校,教师怎么教?
云端学校构建“常态化、全学科、多主讲、直播互动+智能辅助”的同备同研同教的云端多师模式:主讲教师采用“云端精讲、云端互动、云端呈现、云端生成”的教学策略,将最精华、最典型、最核心的知识和方法,高效率、高水平呈现给全体云端班学生;辅讲教师协同主讲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和习惯,引导组织本班学生积极参与云端互动,并立足本班学情补充教学。
为了打造高品质云端课,云端学校构建了“专家参与、教研员指导、名师牵头的嵌入式同备同研”的教研模式。课前,每位辅讲教师参与云端教学团队同备同研,针对每节云端课开展教学设计,以聚集众人智慧、发挥个人所长,形成“长板效应”。一节云端课,经过辅讲初稿、备课小组讨论,科组同备同研、主讲修改、主辅讲多次打磨,最终呈现在学生面前。课后,进行及时复盘,整理归纳,形成课堂教学报告。
为保障同备同研活动高效进行,云端学校采用“双周制”“双辅制”“双导制”。“双周制”是指一周线上加一周线下的教研形式;“双辅制”是指课前用脚本式教案辅助教师课堂教学,课后用教学反思辅助后续教学;“双导制”是为保障教学质量,采用教研员和云端课程核心专家团队双重指导。
据了解,云端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已覆盖13所入驻学校的初一和初二年级云端班学生,试点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历史、道法、物理、劳动、体育等。每个学科都在探索具有学科特点的备课和教研方式。
比如,语文同备同研采取“十闭环”教研方式,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云端学校语文首席教师赵英屏介绍:“从最初的主备人主备一课的第一设计,到同备同研后的修改建议,到主讲人整合后的精备设计,再到执行观察设计,最后是研讨设计的整个闭环,实现了一节课的初观、同研、重构、精修、细察、复盘的多重结构。这让任何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完整过程和教学流程,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每个老师的面前,达到同备同研的目的。”
英语团队各展所长、协力共建,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优势。作为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深圳外国语学校初中部英语科组长魏敬担任云端学校英语首席教师,统筹英语教学;英语主讲教师吴悦绮负责读写教学,黄杜娟专攻语法教学。她们至少提前两周时间打磨同一节云端课,合力创设以生为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可以汲取众师之长、学以致用。
“每节云端课都是精品课,都要很用心打磨。”这是入驻校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数学教师朱玉龙最大的体会,“以前普通的课很难受到大家的认可,在这个平台想让大家耳目一新不容易。不管是谁主讲的课,大家都要一起沟通、共同磨课。”
同备同研同教新模式对每个云端学校的教师而言是一种全新的考验。因此,云端学校采用严格的遴选方式,选拔高品质的云端主讲教师,其中,总部校区教师来自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外国语学校、深圳高级中学等名校。
主讲教师带领入驻校每个年级26个班的辅讲教师形成结构化教师团队,通过云端办学体系,构建师资培养成长新平台,带动共同体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快速提升。辅讲教师积累一定的云端教学经验后,可以升级为主讲教师,主讲教师经考核合格后可聘为首席教师,享受政府特岗津贴。
云端教师队伍中,近三年新入职的教师占比近50%,同备同研同教的新模式,为他们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好平台。
马诗洋是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刚入职的新手教师。2022年11月,云端学校通过论证,在多学科首席教师的全力支持下,经同备同研,确定授课方案,她成功地完成一节优质示范课。
云端学校实现了对现行相对单一的师资运作模式的重构优化,从“单打独斗、各有长短”向“团队协作、人尽其才”转变。“高频次、嵌入式的教研方式,使教师在师德师风、学科素养以及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进而全面地惠及全体学生。学科组间相互借鉴、融合、激励和促进,不断突破自我。”汤幸初说。
为促进共同体教师快速成长,云端学校于2023年4月21日举行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本届大赛分为师德师风赛、授课实战赛、学科素养赛、智慧问答赛四场。其中,师德师风赛第一次以团体赛形式组织,利用云端的创新空间,使学生们互动式参与,让比赛增添了新元素。
“既能让教师感受到学生的期盼,也能让学生看见教师不曾言表的爱生之情。教师不能弄虚作假,比赛也不是作秀,不能成为表演课。”龚卫东说,“这样的比赛能真实检验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他们尽快站稳讲台。”
突破学习场域:探找跨校组班学习新方法
在云端学校,学生怎么学?
在云端学校临时总部一间“空空的教室”,一位“盛装打扮”的英语教师侃侃而谈。为了上好这节主讲课,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她还在衣领上别了一只灰色的幸运小熊。学生既在眼前,又在云端。这位主讲教师的每句话,都会即时同步至云端班的各个教室里。而云端班的画面同时显现在她眼前宽广的屏幕上,她能听到、看到、感受到每一个云端班的即时反馈。
云的另一端,地处坪山区的深圳高级中学(集团)东校区初二级的云端班里,在辅讲教师的引导下,一位女生正在回答问题,她神采奕奕,口语流利。屏幕上的主讲教师微笑着,朝她频频点头,显然对于她的表现相当满意。回答完毕,掌声响起,掌声不但来自本班同学,还来自另外的云端班同学。云端同学的赞许从5G多媒体设备中传来,掌声真真切切。
这是一节平常的云端课,每天都在云端学校真实地发生。
知识冲破了学校围墙的束缚,跨越山河,汇集云端。云端学校改变了传统学校的学习场域与交互方式,虽然学生来自不同学校,但同为云端课堂的学生,形成“跨校组班、多师协同、在校及居家混合”的个性化学习新方法。
一节云端课,同时连接了主场和26个教室。课堂上,不再是以前单一的师生交流,还有跨校的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交流,打破了传统教室的有形边界。
“如何在一节云端课上极大地发挥主讲、辅讲教师的作用,带给学生最好的学习体验,是我们一直在实践探索的。”云端学校数学首席教师杨玉慧说。
以数学课为例,利用大数据赋能,将课堂向前延伸,开展前置探究活动——筋斗云。杨玉慧说:“学生就像孙悟空,有了筋斗云,他的思维就有无限可能。很多学生反馈,喜欢前置探究,每次扫码打开筋斗云,都很期待出现在面前的是怎样的一次探究任务。”
在课型的设计上,教师利用云端模式,开设了云端数学活动课。比如,学习找规律这节课,活动课叫“假如你是一名特工”,带领学生用找规律的方法了解摩斯密码、凯撒密码、手机图形密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活动课叫“芝诺的乌龟”,带领学生去思考追击问题中的悖论,等等。这些丰富的活动课,架起了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是化了妆的生活,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美好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