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唤思教育”立德树人

作者: 黄日暖

以“唤思教育”立德树人0

教师的美好成长源于其对教育教学的不懈追求与探索。黄怡婧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其奋斗历程就展现了一种不断反思、持续凝炼与自我完善的成长之道,而她提出的“唤思启悟、激扬生命”的唤思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更是体现了一种德育与学科融合生成的教育教学之道。本刊记者就“唤思教育”主题对黄怡婧进行了专访。

《广东教育》:“唤思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黄怡婧:“唤思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唤思启悟、激扬生命”,即坚持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成长;唤醒学生内在的人生追求与自我成长的需要,启悟他们在学习中学会自我反省、自我觉醒、自我完善;激发他们的潜能,激励与鼓舞他们,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帮助他们寻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找到幸福人生之路的钥匙。

《广东教育》:通过唤思让学生觉悟,有利于学生在生命成长路上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实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教育思考。您为何会提出“唤思教育”?在建构“唤思教育”的过程中,让您深有感触的事是什么?

黄怡婧:“唤思教育”的基石是“唤思教学”。提出“唤思教学”是缘于我参加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项目的培训,其中有一项要求是要提炼自己的教学思想。“唤思教育”的提出则是出版了《唤思启悟    激扬生命——高中政治“唤思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一书之后,我申请了一个省级“十三五”规划课题,对自己的唤思教学进行推广实践,与广大一线教师交流与碰撞中发现很多领域都是相通的,如班级管理、生命教育、其他学科教学都能用到“唤思教学”的理念和思想,于是尝试进行跨学科、跨学段的推广与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最后把“唤思教学”提升成“唤思教育”,个性化诠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由是观之,“唤思教育”从2007年开始萌芽,历经长达16年的行动研究及实践检验,并继续拓展着:

一是从反思教学到理论探索的萌芽阶段。2007年2月至2011年3月,我不再满足于经验反思,积极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思政课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教学以“知识本位”、教师只“教教材”、活动脱离内容及问题缺乏聚焦等。于是,开始反思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路径。

二是从聚焦主题到课题支持的聚焦研究阶段。2011年4月至2014年1月,此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及500多节课的实践,摸索出“唤思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教学样态及评价机制,并开发出一系列的校本课程,构建了思政课“唤思教学”模式。

三是从创新实践到凝炼成果的整体构建阶段。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在对1000多节研讨课及200多节示范研讨课进行诊断分析及大量查阅文献后,借助“百千万”名教师名校长教学教育思想凝炼平台,最终完成思政课“唤思教学”教学思想的凝炼,完整建构出思政课“唤思教学”的内容和理论体系,从问题提出到现实背景,从理论基础到教育理念,从思想内涵到范式建构,从操作规程到课堂示例,全面构建起思政课“唤思教学”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2016年1月在“百千万”人人论坛中作凝炼示范典型进行宣讲,并开始着手构思专著。

四是跨省联动、辐射全国的应用推广阶段。从2016年2月以来,在惠州市、中山市与深圳市设立15所实践基地学校,还在省外3所学校设立实践基地,并与惠州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合作。从2020年开始探索“唤思教学”思想在德育方面的应用,思考班级管理是否能采用此思路及方法,开启了“唤思德育”的实践与研究,随后在深圳实验学校中学部和小学部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唤思教学”正式发展至“唤思教育”阶段。

随着对“唤思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路径。感触最深的我是用一节常态课提炼出“唤思教育心动—灵动—行动”的具体操作方法,即以“心动”设计教学,追求铸魂育人;以“灵动”推进教学,启迪深度思考;以“行动”体验教学,做到知行合一。此操作方法成文后在《人民教育》杂志上发表,让我有点成就感,并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广东教育》:有人说,教师做好常规教学工作就行了,没必要搞理念、模式这类的花样,您怎么看?教师在建构理念模式时该怎么做才能知行合一,而不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黄怡婧: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教师个人教学思想的凝炼能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倒逼自己对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度反思与剖析,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路径做出深度的思考,同时还能促使教师大量阅读专业的教育理论书籍,提高理论素养与专业能力。教师建构出自己的教学理念模式后,能更好地在往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体系,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与实践让教学实践更有魅力、更具个性、更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还能助推学校的发展,做到真正以教促研和以研促教相结合。

我所有的课题研究都与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相结合,所有的论文都是自己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度复盘而写出来的。作为一线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要想形成丰硕的研究成果,必须把研究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否则既不可能有深度的研究,也无法形成丰硕的成果。

《广东教育》:立德树人,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作为政治教师可能天然有这个教书育人相结合的优势,对此您怎么看?

黄怡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性课程。作为政治教师确实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天然优势,而能否完成,完成程度如何,往往取决于教师是否热爱自己的工作、是否愿意花精力并有能力设计出独具匠心的课。

换句话说,就是能否创设出让学生“心动”的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设计出聚焦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核心问题,并围绕此核心问题设计出有宽度、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及深度思考。无论是整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具体到子单元或某一节课,其问题设计能否都围绕核心关键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则要围绕核心关键问题设计出有梯度的开放性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及学科思维。

而在组织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相信学生、适当放手,学会倾听与捕捉学生回答问题中有价值及需点拨的点,让整个教学过程灵动起来,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与深度思考中解决问题,在与同学、老师的碰撞交流中学以致用、学会迁移运用,提高自己的学科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对所学理论内容的认同感,自觉内化于往后的行动中,做到学而信、信而行。

《广东教育》:结合您的教育教学经历,请谈谈“唤思教育”思想对您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黄怡婧:“唤思教育”对我的教育最大的影响是让我学会坚持每天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复盘与反思,在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之处,思考改进策略。这个习惯的坚持让我学会做事先思考顶层设计,再思考具体的路径与方法,久而久之,让自己通过诊断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进、作业设计、命题研究、课程开发、大单元教学等问题的一系列的思考与研究,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及对教育教学问题诊断的敏感度,从而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与策略,在双向奔赴的师生关系中找到职业幸福感。与其他学科、其他学段教师一起做“唤思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时,不仅促使自己不断自我超越,而且在给予他人帮助时寻找到坚守初心的勇气和力量。

“唤思教育”提出以来,我取得的成绩、荣誉主要有:“以‘唤思教育’助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教育》推广;在《人民教育》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成功申报“广东省中小学思政课优质建设课程”项目;成功申报了5项省级课题和1项市级重点课题;带领省名师工作室成员成功申报了6项省市级课题;录制了30多节示范研讨课;指导学科组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各项教学、论文、课例比赛,获得多个一等奖;还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优秀学员。

相较于成绩和荣誉,我会更看重踏实进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能不断自我超越,不断丰盈自己的精神生命,让自己始终能坚守“说真话、真研究、真实践”的初心,做个简单快乐的思政人、教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