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化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 梁宝珊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载体,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重任。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针对学校师生劳动认识水平不高、课程目标模糊、课程内容单一等现状,我们运用认知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用实践与经验总结的方法,遵循学习规律,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立足学校与区域特点科学地设计课程,构建“选——析——悟——用”四阶联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劳动素养,提升劳动教师教学能力,推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规划与实施。
一、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化课程设计的特点
劳动教育需要载体,课程实施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对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新时代劳动课程需具备以下特点:要确立素养目标;要体现校本化、生活化、实用性和时代性;要与学科相融合。
二、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化课程实施的教学模式
1.“精”选
选内容。 要以不同课程目标为依据,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明确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分类、原则。对身边的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挖掘和积累,使其联系社会实际,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项目式学习,进行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实现劳动教育的特定目标。根据学校教育理念和区域特色,构建校本化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主题式教学,彰显办学特色。要及时对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使用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可根据上课氛围、学生精神状态、参与度等进行及时评价,也可以对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和教学资源是否发挥作用等课后反思开展评价,目的在于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实践。
选资源。劳动课程资源是实施劳动课程的必要条件。学校应与家庭、社会协同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教师要有课程资源积累的意识,关注学生资源,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其次,善于使用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资源,不要让劳动教育教材闲置,更不能因为学校其他事务占用劳动课时,或选择打扫卫生、清洁楼道等劳动实践。可充分使用校本课程资源,结合节假日、二十四节气等,开展主题活动,利用学校绿地、阳台、平台等安全空间开设“苗圃”“空中农场”等,让教育实践活动效果最大化。再次,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的教育理念、自身成长经历、职业生涯、家庭生活方式都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与孩子共同参与学校的劳动任务或自行组织的家庭活动,都是劳动教育资源的一部分。
选工具。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定,选择安全实用的劳动工具,引导学生了解劳动工具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方法,并结合新时代新技术,改良和创新工具,学会现代劳动内容。
2.“引”析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确立正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基于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连贯性、层级性的劳动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手脑结合,进行创新性发展。基于项目的劳动课程,在确定素养目标后,设定情境,将知识问题转化为驱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劳动体验。在思考过程中,通过分析、重组、应用、评价等实现思维进阶,完成整个劳动教育实践过程。
3.“导”悟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式学习是由确定项目、实施项目、成果分享、项目评价流程组成的,适合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能凸显劳动教育的独特性。在主题活动中,尤其在淬炼操作、项目实践、交流评价这三个环节中,教师必须起到“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劳动任务的目的、要求、操作规范等,指导学生学会分解劳动任务,确定劳动程序和步骤,形成合理的劳动计划,并有步骤地开展劳动活动。交流环节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劳动过程,通过交流分享,对劳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悟出项目操作的改进方法,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例如,饮食制作中的煎、炒、煮、炖等烹饪技法,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模仿、巩固等去领悟,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发现安全隐患等,教师要进行示范,学会归纳,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慎”用
课堂、校园是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学生更喜欢到校外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拓展课外、校外劳动实践体验是必需的。其一,可以将课内学习的劳动知识技能运用于真实情境中,与生活、社会紧密联系。其二,能满足多样化劳动实践需要。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劳动周,鼓励学生自觉参与、手脑并用、小组合作、积极探究,注重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其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