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作者: 郭统华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促进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问题驱动,发展思维能力
设置问题有助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进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师要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整理等方法分析问题,还要发展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在学习《背影》时,教师采用问题驱动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提升思维能力。问题一:“看到‘背影’这个题目,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结合文字的开头,想象一下本文的情景是什么,有可能会写什么内容。”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联想能力。问题二:“你认为‘我’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你能否找出作品中具体描写的字词,说说‘我’的情感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该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作品。问题三:“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认为‘我’到底爱不爱父亲?父亲对‘我’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如果‘我’真的感受到了父爱,为何只是写信给父亲,而没有回到父亲的身边呢?”该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归纳判断能力,他们可以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辩证分析。问题四:“《背影》主要写的是买橘子的事情,却从这件小事中展现出了父爱。我们还学过哪些作品,具有‘以小见大’的表达效果呢?”该问题主要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能串联新旧知识。如有一名学生想到散步,该作品通过散步这件生活琐事,体现了亲情温暖。
二、浸入意境,引导审美鉴赏
部编版初中课本中收录了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构筑了唯美的意境。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生参与审美鉴赏活动。这样,能让学生体会作者雕琢词句时的心情,咀嚼他们的思想,感受阅读之美。
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运用图片激趣法,创设美好的赏析意境,并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提升赏析文本的水平。第一步,先给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用视频等呈现唯美的自然景观,让学生对济南冬天的美产生初步印象。此时可以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如何用文字将图画之美展现出来。第二步,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意象,并思考作者用了哪些修饰性的字词,呈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此时学生可以运用绘画法,画出松树、小山等意象,并找出课本中的字词,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呈现效果如何。第三步,运用着色法,让学生感受文本中的色调对比,体会艺术形象。学生结合此前所画的意象,结合文字内容,涂抹上颜色,并说说作品如何配合展现明暗色调,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第四步,运用构图法,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如何选择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巧妙地呈现空间艺术。学生可以将此前所画的意象剪下来,随意排列组合,看看哪种组合符合作者的描述,并说说作者的构图思路是什么。这样一系列活动将图画和文字结合在一起,构筑了唯美的赏析情境。
三、拓展时空,传承传统文化
阅读是一项持续性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认知时空,引导他们在课后运用上网搜索、实地调查等方法,挖掘更多的学习素材,完成阅读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步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
《社戏》《安塞腰鼓》《灯笼》这一组作品都包含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可以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设计拓展学习活动。该活动分三个任务:任务一为“利用网络拓展,搜索传统文化信息”,学生可以围绕“家乡的节日风俗”这个主题,上网搜索并阅读各种图文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对比分析家乡的节日风俗和其他地区有什么不同之处。任务二为“参与实践活动,体会文化传承”,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参与丰富多彩的家乡节日活动,体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任务三为“开展自主创作,感受文化魅力”,学生借鉴课文,试着创作文章,用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同的形式创作,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思考等写入作品中,展现自己的个性风采。
四、读写结合,加强语言建构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读、思等方式,反复积累语言知识,并为模仿、创造、交流奠定基础。教师要基于这一点,设计读写结合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知识,在写作中借鉴和利用,从而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注:本文系惠州市2021—2022年度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021hzkt080)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