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借力大数据“把脉问诊”,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 王思静 魏文琦
“改变了我们原有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方式。”“这个评价,全面性、专业性、科学性都比较强。”……2019年,东莞市教育局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项目(以下简称“市测”),借力大数据为教育“把脉问诊”,强化数据分析和结果运用,推动全市教育评价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不少认可。2021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公布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名单的通知》,东莞市是5个试点市之一。
下好“先手棋”,谋划“一盘棋”
2016年起,广东省在全省121个市(县、区)常态性全面铺开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公布时,东莞就将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试点纳入五项改革试点工作之一,并积极推动建立国内领先的独立第三方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机制,下好“先手棋”,谋划“一盘棋”。
整体谋划,系统推进
2019年3月,东莞市教育局与北京师范大学签订了五年合作框架协议书,确定2019-2024年,双方合作开展市测,合作内容涵盖建立国内领先的独立第三方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机制,实施年度教育质量评价,把握区域教育质量状况,建设本地基础数据分析报告,反馈指导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专业队伍等方面,构建了更为科学的区域和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力促东莞市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2020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后,东莞市再借“十四五”深调研契机,将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调研项目。调研组还赴北京参加第七届全国数据驱动教育改进专题研讨会,向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健康体检团队专家请教综合评价改革举措。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学习、访谈、座谈等方式,调研组总结了省内外先进地区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经验做法,摸清了本市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现状,了解了不同层面对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需求,探索了更适宜本市综合评价改革的举措,并将调研成果进行了转化。
2021年6月,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东莞市打造品质教育十二项行动计划》,推动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其中之一,明确了东莞市教育评价改革的八项重点任务。2021年9月,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东莞市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任务分工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和分工职责,为后续工作指明了方向。
培育队伍,助力攻坚
2017年,东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正式同意将东莞市教育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内设科室“教育评估科”更名为“教育评估监测室”,增设教育质量监测职责。近年来,该科室新招了3名工作人员,包括1名博士,较好地充实了科室力量,并每年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自2019年开展市测以来,为加强评测队伍管理,东莞市政府在新聘市督学的职责中还增加了教育监测与评价类别。
“监测工作初期,我们组建了‘市—镇’两级评测队伍,分别为62人和59人,实现了33个园区、镇街全覆盖。”东莞市教育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科员邱蕾介绍。其中,市级监测骨干队伍由14名市学科教研员、43名一线学科骨干教师、5名监测区工作人员组成。目前已对他们进行了四期培训,包含教育质量监测概述、质量监测关键技术、学科测评框架介绍、国家监测报告解读指导、解读者的基本素质等。
此外,各镇街监测骨干连续三年全程参与基于监测结果的市级调研,引导他们在做中学,提升了队伍专业调研和撰写报告的能力。骨干们还参与了小学科学教育现状专题调研项目、图书馆使用及学生课外阅读专项调研项目、市级监测报告反馈解读工作等,培养了研读数据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改进研究能力、现场解读能力。为深入推进评价改革,接下来东莞市还将继续加快队伍建设,将监测骨干扩充为评测骨干,进一步丰富队伍成员,提升队伍的专业性。
精心部署,深入推进
2019年,东莞市启动了两年一个周期的初中阶段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全市所有公办初级中学和八年级学生总人数在300人及以上的民办初级中学共91所参测,占比40.4%,测试学科为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人文(含政治和历史)、科学(含生物、地理、物理),17440名学生参测,约占年级学生总数的28%。
2020年正式启动了两年一个周期的小学阶段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在全市495间小学中抽取了330所小学参测,占比66.67%,测试学科为四年级语文、数学、科学,31380名学生参测,约占年级学生总数的23%。
2021年是市测第二轮的起始之年,东莞在全市抽测185所学校,占全市初中的82.2%,是2019年抽样量的两倍。此次综合评价还增加了劳动教育、双减内容、增值比较等专题内容。
每次参与市测的对象还包括教师和家长。样本校校长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班主任和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生物、地理教师,以及上学期任教以上科目的各学科教师参测;参测学生的家长也参测。
据介绍,通过市测,每个镇街、每个参评学校都可以拿到一本评价报告,包括测试学科的学业发展、问卷分析等,为镇街和学校教育诊断问题、分析原因、调整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北京师范大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评价道:“东莞在破‘五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背景教育评价改革方面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告别“独角戏”,唱响“协奏曲”
2015年,国家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以下简称“国测”)正式启动,东莞市每年作为样本市参与。为扩大监测范围,2017年开始自组五个试点监测区参与监测。到了2019年,通过市测,东莞市将本来只是国测抽测试点监测区的“独角戏”变成一出“协奏曲”,让33个园区、镇街在市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积极营造健康的评价生态。
为学生成长精准“导航”
为全面了解学生发展状况,市测为参测的每个学生研制了学生综合发展评价报告,主要包含学业发展、学业兴趣、学业负担、心理健康、学习品质、人际交往和家庭因素共七个方面,旨在探索学生背景因素所蕴含的学习过程性信息,从中总结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的原因,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与成长过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如今,在莞城中心小学,语文学科的评价不再只看试卷的分数,而是设置了听力技能考核、口语交际技能考核和朗读技能考核。听力技能考核需要学生听录音、讲故事、根据故事内容回答问题;口语交际技能考核需要看图画,做到清楚、流利地说话;朗读技能考核则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们将纸笔测试与实践监测有机地结合,增加朗读、口头表达、表演、计算、动手操作、设计制作等实践操作性的评价方式,力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认识自我,锻炼胆量,体验成功。”莞城中心小学校长梁焕英介绍。像语文学科一样,其他学科也设置了实践方面的考核。
此外,学校还将课程标准与校本特色相结合。一方面,结合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的学习,并对照课程总目标和年段目标的每一项内容进行处理,使之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另一方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了一系列课程,诸如东坡阅读课程、大课间、心理操等校本课程,以及校园“节文化”等,制定了阅读考级、体育达标等评价指标,并纳入相应学科进行评价。
为学校发展全面“体检”
2020年8月,通过市测,茶山镇中心小学领到了“体检报告”。“市、镇教育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培训、指导学校把握监测结果,驱动教育管理改进与教育教学改革。”校长李相伟介绍,“在我们学校,每学期会进行多层次专项解读、研讨,对照并改良教育教学行为。同时,深入解读本校报告,重点研读‘教学建议’。”
在学生发展指标表现中,茶山镇中心小学有一项指标低于全市平均值,即睡眠指数。为此,学校加强“五项管理”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主题班会和家长会,抓细手机管理和睡眠管理。“比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大概应在晚上9:20就寝。我们每晚会定时在家长群发布温馨提示,让家长们提醒孩子该睡觉了。”李相伟说。
莞城中心小学显著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是服务性劳动参与指数。“这是我们的短板,我校高度重视,狠下决心,落实劳动教育。”梁焕英说。学校通过多种融合创新的举措,建构了“一主六辅”劳动技术课程体系。“一主”是指以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为主;“六辅”则是指将劳动教育融于平日生活、节假劳动、基地劳动、课程超市、“非遗”体验、STEM课程。为此,学校还千方百计开发了六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劳动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学校和莞香楼的“风俗文化历史博物馆”合作,成立了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四年级学生开展“莞邑小吃”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校整合了综合实践、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编写了《莞邑小吃》劳动教育活动手册,开发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实施课程。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前,设计相关的任务单,让学生经过“准备站—搜查站—讲座站—实践站—展示站—拓展站”,带着任务去完成课程。
为区域教育绘制“图谱”
“通过市测,真真切切地了解了我镇的强项和弱项,明明白白地知道了我镇的优势与不足,报告对我镇整体教育质量做出了判断,对未来的变化趋势做出了预测,为破解我镇教育发展难题提供了科学依据。”两年市测之后,茶山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文辉的案头多了2本报告,已翻得起皱。
为充分发挥评价结果对义务教育质量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东莞市不断完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结果运用机制,将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纳入镇街政府履职评价考核中,并适度融合到园区、镇街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园区、镇街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学位质量、学业质量、教师质量、投入情况和满意度调查共五个方面,其中将义务教育学校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学业质量的重要纬度之一,分别为33个园区、镇街绘制教育质量“数据图谱”。
各园区、镇街可通过“数据图谱”,发现有价值的经验线索,探索与发现影响本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推进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管理体制创新,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茶山镇通过“数据图谱”发现学生睡眠、作业等指标有待改善,“减负”工作需抓实抓细。因此,强化统筹,制订出台了《茶山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办法》和《茶山镇作业管理督导清单》,建立“镇、校、班”三级作业管理机制,探索作业减负实施路径,实现全镇“抱团”发展。此外,还通过多次校长会议,统一意见,形成“1+1”“1+X”“X+X”菜单式课后服务基本模式,制定《茶山镇中小学课后服务管理办法》,落实“两个全覆盖”,指导学校建立家长监督制度,形成长效督导机制。
而莞城教育管理中心则发现区域内教师结构逐步老龄化,为此,及时调整引进教师和招聘教师的条件,并借助集团化办学,将师资、课程、理念等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重组、分配,盘活资源,打破壁垒,从而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莞城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刘泉先介绍,莞城共有9所小学,如今已成立了3个教育集团,分别由莞城中心小学、莞城英文实验学校、莞城步步高小学担任龙头学校,通过“名校+分校”“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民校”等形式,以强带弱,解决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整体提升了办学质量,推进莞城教育持续优质均衡发展。
其中,莞城步步高小学教育集团的成员学校为阮涌小学,该集团采取“紧密型”的集团化办学路径,以“步小气质、阮小特色”为品牌定位,通过输出步小办学思想,导入步小办学模式,推广创新成果等方略,促进阮涌小学与步步高小学深度融合。例如,每学期,步步高小学跟阮涌小学会各派10名教师到对方学校,有效盘活教师资源,调整教师结构,重树阮涌小学“百年老校”的形象,使其成为质量优、亮点多,家长满意、学生喜欢的一所新时代品质学校。
答好“新课题”,交出“满意卷”
市测是东莞市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突破口,是东莞市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具体举措。通过数据分析和评价结果的科学运用,引导学校和教师建立科学的评价观,打破“唯分数”评价内容,构建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