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据赋能 用评价育人
作者: 龙建刚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主体,坚持破立结合的原则,系统设计教育评价改革任务。佛山市南海区作为国家和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通过教育质量监测,构建了区域、学校、教师、学生等层面的多元立体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数据赋能,用评价育人,推动教育评价从“指挥棒”升级为“推进器”、从“检测站”转型为“加油站”,初步探索和提炼出具有南海区域特色的教育评价改革经验。
动因:教育评价改革的个性思考
教育评价改革是新时代下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举措,是教育破除过去唯分数、唯结果、唯升学错误取向的再次修正。南海有着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文化底蕴和内在基因,其对于教育发展中评价改革的关键作用与巨大影响有着天然的敏锐性。
区域教育改革的应然趋势
评价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挥棒,教育评价关乎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其核心价值就在于要破除教育评价原有的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痼疾,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国家和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如何深入且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趋势与脉络,以本土化的改革举措和创新实践融入到这一宏大的时代叙事语境之中,成为南海一直在深入思考的现实命题。
学校特色建设的必然选择
南海自古以来便有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都对南海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品质教育,学在南海”的背景之下,学校特色品牌建设便成为南海教育个性发展、品质提升的关键抓手和重要路径。但学校特色品牌建设进行到一定深度时,评价难以突破带来的桎梏日益凸显,比如课程评价、教学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如何与时俱进、适时发展,都成为南海教育内涵发展必须直面的现实。因此,以“敢碰硬”的“硬功夫”啃下评价改革这块“硬骨头”,成为南海各类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突破的必然选择。
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然方向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品质教育,学在南海”是南海对这一根本任务践行的个性回应:“学在南海”,其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广大学生在南海能够切实享受到高质量的“品质教育”,能够获得健康、可持续、全面的发展。而对于学生成长如何进行全面而科学的评价,既关系到对教育评价改革的贯彻与落实情况,更关系到教育如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基于此,深入领会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精神,牢牢抓住教育改革的这一关键环节,以数据赋能,用评价育人,切实突破原有教育评价的桎梏,改变原有教育评价的弊病,成为新时代南海教育追求新跨越的实然方向。
创新:立足区域实际的智慧实践
南海如何通过评价改革来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考验着南海教育人的勇气与智慧。而建立教育发展状态公布制度、实施“绿色评价”以及建设学生发展性评价平台三大举措,为南海教育职能部门科学决策、学校科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分析确立科学依据,在区域上既实现了教育发展纵向主体上的环环相扣,也促进了在横向路径上的深度融合,这无疑是南海教育评价改革最典型的现实价值之所在。
公布教育发展状态,着重培育良好生态
南海区教育局立足于敢为、能为、有为的本土文化底蕴,早在2013年底就成立了教育质量监测和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南海区教育发展状态公布方案》,在全国率先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2015年,南海加入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区域监测联盟,通过与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合作,精心构建了涵盖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镇(街道)自主发展等的评价体系,初步明确了对镇(街道)和学校的评价标准。
南海基于该体系实施教育全域性动态数据采集与跟踪,撰写包括区域总报告、镇(街道)报告、监测实验校报告、学生报告、品德专项报告、身心发展报告等系列报告,相关报告在每年年末召开的南海区教育发展状态公布会议上发布。参加会议的既有区、镇(街道)的教育行政干部,也有学校校长和相关学科教师。会上通过对各级指标的数据分析与对比,发掘问题和短板,如学校规划布局不合理、教师幸福指数有待提高、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存在不足等,让与会者深切感受到教育治理能力提升所蕴含的效用。
为进一步运用监测结果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一方面,南海区教育质量监测和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协同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专家逐一走访各镇(街道)反馈监测结果,为镇(街道)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2017年监测表明某镇(街道)教育装备配置水平处于全区低位,次年该镇政府即拨付4000万元增补相关学校藏书、多媒体设备等,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维护了教育公平和健康的教育生态。另一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还统筹安排、系统推进,逐步推动解决,实现了决策能力科学化、执行能力高效化、调控能力统筹化、服务能力可视化,切实提升了教育治理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
推行“绿色评价”,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2013年6月,南海区出台《改革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推行教育质量绿色评价的指导意见》,每学期开展基于课程标准和“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学业水平测试、影响学业的相关因素问卷调查,引导社会和学校树立科学成才观念。
监测内容依照《南海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指标(试行)》,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5个领域共17个核心指标,其中,品德发展、身心发展和兴趣特长通过线上调查和体检数据采集,学业发展、学业负担情况通过调查问卷采集。通过用“绿色”尺子为教育教学质量“体检”,取得同样分数的学校,关注哪间学校的学习效率高、学生学得愉悦、学习能力更强,从而改变用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用单一的升学率评价学校的状况。例如,在2017年的监测中,向学生调查了“你认为在某门科目中,老师是否仅仅看考试成绩来评价你?”结果在各镇(街道)报告中予以反馈,引导学校和教师综合评价学生。
在监测结果应用方面,某镇从监测结果中发现学生学业负担在全区处于高位,为此专门出台工作方案,从期末考试命题到学科成绩等级化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国家“双减”政策尚未出台的时候,就取消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期末统一考试,期末考试试卷由各小学自主命题、自行组织考试和阅卷。各小学各学科成绩以等级的形式入册和入档,学生考试的卷面分数不能以任何方式向学生公布,学校不能对学生考试分数进行公开排名。同时,对学生各学科学习兴趣、态度、习惯、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的表现也要进行评价,分别以“A+、A、A-、B+、B、B-、C+、C、C-”的方式向家长汇报。2021年4月,南海组织召开了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专门结合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区绿色监测结果向教育行政干部和初中校长做了介绍,进一步引导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注。此外,南海在区的层面还设立了教育质量监测与提升专项课题,引导教师针对本校监测数据反映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提出具体可行的干预措施,并在下一周期监测中检验效果。
搭建学生发展性评价平台,引领学生个性发展
2015年,南海发布了《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并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全参与的实时在线学习及评价平台——南海云课堂。通过包括学生自主选课平台、“书+网”阅读平台、信息技术平台等子平台,积累学生个人特质记录、课程和表现记录、生涯选择等数据,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机制。南海的教师和家长既可借助该平台发掘学生个性发展情况,也可根据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过程评价。
学生自主选课平台,聚成了南海区“校本课程大超市”,拥有丰富多彩的校外课外创新实践课程供学生选择;“书+网”阅读平台,突破了传统的学生阅读与管理模式,建立阅读任务群,通过群文阅读、群书阅读实现线下阅读、线上评测,线下写作、线上分享的新模式;信息技术平台通过开展小、初、高学生信息素养可持续发展的跟踪测评,深入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该平台还具备过程性评价功能,学生每天在校或在家的表现均能够由教师、家长或同伴通过南海云课堂“学生综合素质在线评价平台”登记收集。包括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技术实践性学习、服务性学习等结果都会在学期末生成的学生成长电子报告中向家长反馈。
衍化:基于学校特色的校本演绎
学校是教育的神经末梢。教育评价改革的先进理念和任务部署的实现,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依靠广大学校在立足自身实际的情况下进行创造性、校本化的实践。南海教育对于学校改革创新积极性和内生动力的激发,向来有着与众不同的传统与底蕴,而一众学校对于改革创新的灵敏嗅觉与敢为人先的精神也成为南海教育百花齐放的生动演绎。
视角个性化,让评价由“两张皮”走向立足实际
南海区教育局在评价改革的推进上坚持区域宏观引领,镇街统筹推进,学校创新实践的整体思路。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南海众多学校立足自身实际,以个性化的视角选择不同的切入口,令学校的教育评价改革精彩纷呈。
南海外国语学校将教育评价改革与学校的“幸福教育”理念深度对接,制定了以“六个一”工程为基点,从基本学习经历、负面清单情况、自我期许三个维度出发,对学生的品德发展、阅读素养、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意识、国际理解六大方面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
丹灶镇联安小学结合学校《序列叙事德育课程,让成长可见》的教育教学成果,基于其自身序列化叙事创新德育课程体系中的六大生命素养养成德育实践长链(分别是爱国素养教育链、公德责任素养链、文明礼仪素养链、行为习惯素养链、感恩素养教育链、自主素养教育链),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以德育实践指标评价为手段,实现家、校、社三维一体聚焦学生成长,在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教师工作减负的同时,实现总体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和能力,让学生的成长有迹可寻,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与成效。
丹灶镇金沙小学在“金沙璀璨,自主能为”特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将人工智能与核心素养深度融合,将现代教育测评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对接,建立了一套基于大数据分析应用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实时采集学生及相关对象教育活动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常态监控、科学分析和技术反馈,实现学生综合评价的智能化。
丹灶中学的班级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学校重点打造的项目,学校便以班级评价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抓手,个性化运用“悦评越好”系统平台,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内容的基础上,有机结合其自身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建立了一套以立德(品德发展)、立智(学业发展)、立艺(审美素养)、立新(创新实践)、立健(身心发展)为维度的智慧阳光有为评价体系(班级评价)。这是以值日行政、班主任、科任老师、宿管老师、学生干部、家长多主体评价为主要特点的过程性、发展性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
九江镇儒林第一小学在2016年即着手开发了“互联网+阳光银行激励评价系统”。该系统通过互联网创办虚拟的“网络阳光银行”,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全校范围融合各学科、各部门建立共同一致的评价标准,实施多元化、多角度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以争取“七彩阳光数字币”为手段,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自身努力的价值,从而满足学生健康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自主成长。
工具智能化,让评价由限于校内走向突破时空
评价工具和平台的创造性使用,是教育评价由以前只能囿于校园和课堂到可以突破时空界限的关键。信息智能的广泛使用和大数据分析带来的技术革命,为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对师生、学校发展的各项关键数据进行即时、动态、全景式、可视化的画像呈现已经成为现实。
为了更好地提质减负,以学生为培育的主体,深度融合学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助力区域、学校更好地治理与创新,南海区丹灶镇教育发展中心于2018年底联合某科技公司共同研发了“悦评越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并在全镇全部8所公立中小学正式启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悦评越好”平台包括五大核心板块:学生成长与发展板块、班级成长与发展板块、教师成长与发展板块、学校校务管理板块、家校共育与成长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