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 韦英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提高质量,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关于推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不断推动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2022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广东省教育厅与21个地市都签订了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任务书,要求各地要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列为“一把手工程”,集中财力资源,狠抓推动落实,确保让任务书变成成绩单。
广东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举措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当前又面临怎样的新形势、新挑战?将如何实现整体高质量发展?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璧亮。
优先发展: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
《广东教育》:广东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要怎么理解“高质量”这个关键词?
李璧亮:我省基础教育体量大、战线长、投入多、不平衡,涉及2000多万师生,几乎关系到所有家庭。近年来,基础教育取得巨大发展和进步,通过“改薄”“创强”“推现”一系列行动和举措,成为全国第六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的省份,成绩来之不易。这说明基础教育虽然体量大、推进难,但也是能变、可变、在变的。在看到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跟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还有差距,也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领跑全国的水平不相匹配。
“高质量”是个发展的概念,可从五个维度衡量:一是教育的规模和普及情况,二是办学基本条件和保障水平,三是教育公平和发展均衡程度,四是办学质量和水平,五是治理水平和社会满意度。
实现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向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两侧延伸,从学前到高中实现全面普及,并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其中。
办学条件大幅改善。通过实行学前教育扩容提质,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薄弱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改善等措施,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有大幅改善,教育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发展均衡度明显提高。基础教育是非竞争性的,更多谈的是公平和均衡,要建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和幼儿园,保证每一个孩子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要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要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高位发展。要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要加强特殊教育内涵建设,推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加强专门教育工作,持续改善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结构。
育人质量全面提升。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学校课程管理,推动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开展特色劳动教育。确保“新高考”平稳落地,深入推进中考改革。要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建设覆盖从小学至高中各学段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素养评价系统。要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并积极开展监测结果应用。
治理能力不断增强。要深化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推进基础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切实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要强力推进“双减”,上下联动、家校协同,整顿治理社会培训机构,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要加强招生入学管理。要加强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建设,健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深化教育督导结果的运用,推动教育督导“长牙齿”。
《广东教育》:广东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哪些主要举措?
李璧亮:我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发展。省委、省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在财政收支紧平衡情况下,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连续4年实现“两个只增不减”。2021年,全省基础教育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2751.99亿元,比上年增长7.49%。
二是完善基础教育发展政策体系。近年来,省里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基础教育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去年,我们进行基础教育大调研,全面分析全省基础教育现状、问题、短板,由此形成调研报告,并推动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三是聚焦重点领域实施工作举措。比如,围绕“减负提质”全面抓好“双减”工作,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规范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实施学前教育“5080”攻坚工程和科学保教示范工程,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巩固公办民办同招政策,扩大优质学位供给,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和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指导,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推进普通高中全面提升行动,加强招生入学管理,深入开展普通高中违规招生行为治理,推动普通高中“双新双示范”建设和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等等。
《广东教育》:面向“十四五”,广东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县域高中、特殊教育将有哪些重大谋划?
李璧亮:结合我省实际,我们编制实施《广东省“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广东省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实施方案》《广东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广东省乡村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健全政策体系,并做好文件解读、任务部署和指导工作。
一是巩固提升学前教育“5080”攻坚成果。实施学前教育科学保教示范工程和薄弱幼儿园质量提升工程,促进普惠性学前教育扩容提质,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高校、街道等建设公办幼儿园,增加公办优质学位供给。
二是继续深入实施薄弱环节与能力提升项目。努力补齐义务教育发展短板,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差距,以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寄宿制初中为重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
三是推动县域普通高中发展。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健全县中发展提升保障机制,全面提高县中教育质量,促进县中与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
四是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按照拓展、融合、提升、保障总体思路,大力促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构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促进残疾儿童最大限度的发展。加强特殊教育内涵建设,推动资源教室、资源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
五是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推进区域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和信息化示范培育项目推广应用。
六是继续推进集团化办学。遴选不少于100个省级优质教育集团,充分发挥教育集团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受益面。
坚定步调:敢啃深化改革“硬骨头”
《广东教育》:进入新时代,与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盼相呼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更大、步调更坚定。广东在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李璧亮: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我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综合改革增活力、添动力。
一是促进幼儿园科学保教。贯彻落实国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编制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实验区实施方案,组织各地制定实施,减缓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坡度。
二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强化学习方式变革,推进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组织开展教学改革试点,探索并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学习、互动探究、主题拓展的新型教学模式,组织名校、名师开发小学阶段学科的体系化课程教学资源。
三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打造一批现代化标杆学校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标杆项目,统筹推进建设欠发达地区互联网环境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落实好全省信息化中心学校和融合创新示范培育推广项目建设工作。
四是构建教育大资源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数字教材应用全覆盖项目,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数字化教材规模化应用,实现数字教育资源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
五是推进集团化办学。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我省推动开展集团化办学工作,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通过优质学校设立分校区、委托管理薄弱学校、新建学校划归优质学校管理等方式组建教育集团,彰显集团化办学优势,提高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目前,全省已成立400多个中小学幼儿园教育集团。
六是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强化政策支撑,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省级培训。推动各地各校构建行政班与教学班有机结合的班级管理制度,制订课程实施方案,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指导各地各校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
《广东教育》:教育综合改革是大事、难事,教育评价改革更是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广东如何建立以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科学评价体系?
李璧亮:去年,我们成功创建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省,接下来要以此为契机,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构建形成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和共同助力改革的新格局。
我们将以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重点,实施学校评价改革;以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为重点,实施教师评价改革;以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重点,实施学生评价改革;以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为重点,实施用人评价改革。此外,我省将实施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把有关要求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推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制度化、常态化。
广东“新高考”平稳落地,政策平稳过渡,考试内容改革不断深化,增强了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增加了学生选择权,满足学生专业取向和兴趣爱好,逐步打破单纯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方式,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入推进中考改革,广州、深圳等6市已经开展了中考改革试点,其他地市也已制订中考改革实施方案。研究制订学校体育美育评价改革措施和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清单”,支持和鼓励各地各学校结合实际,开展特色劳动教育。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出台关于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办法,在全省普通高中和初中学校推广应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补齐短板:解决均衡发展大难题
《广东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解决全省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广东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李璧亮:我们提出两个目标,一个是“十四五”期间的目标——到2025年,全省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员的培养培训体系进一步健全,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增强。教师职业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不合理工作负担进一步减轻,全社会基本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另一个是15年的中长期目标——到2035年,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师发展体系,全省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稳居国内先进地区行列。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目标之下,主要围绕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推动校长队伍专业化发展、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打造高水平教研队伍、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建设、加强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等方面,实施广东省“新强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