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角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策略

作者: 何小霞

“五育”融合视角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策略0

促进“五育”融合,首先要从课程入手,改变传统的线性思维、片面思维模式,改变“五育”割裂、彼此冲突的状况,围绕育德、启智、健体、怡美和乐劳五大主题,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将课内外、校内外的空间打通,优化师资、资源、方式配置,构建立体化、序列化的课程体系和“五育”模式,以形成“系统教育力”,有效促进“五育”的积极互动与有机融合。

一、对国家课程进行加工与改造,在知识传授中促进“五育”融合

国家课程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具有统领作用,但学生有个性差异,因而学生不应是平均发展,而应是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学校要从现实出发,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加工改造。

1. 对课程标准进行适当分解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教学要遵循的基本依据,对各门课程具有指导、引领作用。要使各个学校、学科的教学既符合课程标准,又符合本校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就需要教师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适当分解,使德、智、体、美、劳都形成不同层次的目标与具体要求,以符合本校不同层次学生“五育”发展的个性需要。

2. 根据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当增删补充教材

教师要以“五育”融合为引领,以“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调整内容、拓展知识、更新知识和替换案例,使教材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接地气,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材料乡土化、内容五育化、形式校本化的特点。

3. 寻找、挖掘教材中有利于“五育”融合的内容

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有利于“五育”融合,但由于过去偏重智育,致使其他方面或被编者忽视,或未充分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寻找、深入挖掘这些因素,作为促进“五育”融合的发力点与突破点,将德美体劳之“盐”溶入智育之“汤”,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学生学习数理化,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感受科学家们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工人们的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学习音乐美术,在获得乐理和美术知识的同时,领悟音乐美术的创造之美、展示之美;开展体育活动,在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同时,培养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二、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五育”融合

“五育”依托的课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目标方式也有差异。比如智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体育、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来实施。又如德育,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知识与道理,更需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只靠单纯的课堂学习是无法完成的。校本课程既有利于实现知行统一,也有利于改变国家课程中“五育”相对封闭、互相割裂的状况,有利于学生领悟知识,磨炼意志,培养行为习惯,提升劳动、运动技能。

1. 以“五育”融合为主题,积极开发融德智体美劳于一体的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的内容是既定的,教师受教学内容的制约,而校本课程由教师自主开发,教师可以根据“五育”融合的需要对校本课程内容进行开发与调整,有利于学生实践。例如,围绕“生活垃圾调查”这一项目设计校本课程,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思考、探究、分析、讨论、争辩、绘制“垃圾处理流程图”和垃圾处理后的环境效果图,不仅学习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处理的方法,还提高了对垃圾处理的认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知识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方案设计,获得了成就感,也激发了参与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感受垃圾处理中的工艺美和垃圾处理后的环境美,并产生热爱劳动和保护环境的思想情感。这种校本化、个性化的活动还能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纳入其中,真正体现了“社会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的理念。

2. 重新审视、修改已有的校本课程,增加“五育”融合的份量

利用校本课程的优势促进“五育”融合,不是将过去已开发的校本课程全部推倒重建,而是需要适当选择一些有利于促进“五育”融合的活动,开发新的校本课程,重新审视已开发的校本课程,对内容进行加工完善,由偏重某些方面转向“五育”并举,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3. 与国家课程沟通对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促进“五育”融合

国家课程注重知识系统,有利于学生通过学习内化于心;校本课程注重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把道理外化于行。将这两者进行有效整合,有利于发挥各自所长,形成优势互补。

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材内容将在课堂内不易实施的活动作为校本课程内容。但这种方式往往是教师的应急之举,可能因时间、人手、资源以及学科等因素的制约,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因而需要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前先组织各学科教师研究课题,根据社会热点、当地资源、学校条件、学生需要以及各学科的内容与需要来确定主题。教师可从不同角度来寻找“五育”融合的结合点与切入点,从不同角度思考采用的形式、开发的资源,使开发校本课程的准备更充分,资源开发更全面,活动设计更合理,质量更高,效果更好。课程的整合构建了一个“横向上,‘五育’并举,贯通融合;纵向上,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互衔接、循环上升”的立体课程体系,有利于打破智育独大、五育割裂的局面,改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更好地培养基础宽厚、全面发展、个性鲜明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4. 把教材中不宜在课堂开展的活动放到校本课程中

受时间、设施和条件的限制,教材中有些内容不宜在课堂中开展活动,但又是促进学生学习和“五育”之必需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对德育尤为重要,它既能解决单纯从思想政治课开展德育的难题,又能克服学校党政工团等开展德育活动缺乏理论引领、难以让学生获得理性升华的弊病,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促进“五育”融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