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

作者: 韦英哲 王思静

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扩容、提质、强服务”为主线,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相融共生、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使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美好愿景转为“大有作为”的广东实践。

作为职教大省,广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全省目前共有625所职业院校、在校生280.5万人,实现21个地市高职院校全覆盖,十年来累计投入4486.63亿元、输送约769万技能精英、支持近11万产业工人提升学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对粤港澳大湾区职业院校对接产业设置专业给予高度肯定,2019、2021年两次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表扬,获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最佳组织奖”……

为深入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重大成绩,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5月24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此次发布会主会场设在教育部,分会场设在广东。发布会上,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副书记李大胜介绍了广东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发布会后,本刊记者实地走访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清远等地,深入了解广东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做法。

高位谋划,打造职业教育新体系

十年来,坚持高位谋划,实现了职普同等重要地位。广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建成契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全省共有625所职业院校,在校生280.5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现有93所专科层次职业学校,在校生125.4万,分别比2011年增长19.2%、83.1%;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从无到有,2所学校在校生1.9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在校生占比50.1%。

强化组织领导

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多次研究谋划职业教育工作。省委改革办将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行动计划纳入年度重点任务,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将“全力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纳入省委省政府重点民生项目,定期督办。围绕落实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高职扩招、战略性“双十”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重大战略等重点工作,建立省职业教育跨部门协商工作机制,协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强化政策支持

加强立法保障,出台《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填补了广东职业教育法律空白,对依法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坚持政策先导,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一系列文件,健全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体系,全方位为职业教育发展保驾护航。优化管理体制,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省人民政府统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逐步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6所市属公办高职院校办学体制调整为省属。深化“放管服”改革,下放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岗位管理、职称评审等一批事权,落实办学自主权。

强化经费保障

持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十年来职业教育累计投入4486.63亿元。2021年,高职总投入328.07亿元,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20173.91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208%、82%;省属公办高职院校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标准比2011年增长203%。中职总投入324.29亿元,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20668.13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95%、280%;省属公办中职学校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标准比2011年增长186%。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人数和资助金额分别比2011年增长31%、149%。

扩大供给,筑牢人才培养主阵地

十年来,坚持扩大供给,满足了人民对美好职教的向往。广东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等方式,加大学位供给,坚决筑牢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近三年,全省新增12.6万高职学位,新建8所高职院校,历史性实现21个地市高职院校全覆盖。

增加教育资源供给

2011年6月,广东省职教城落户清远,至今已投入94亿元,完成二期工程建设,入驻10所学校、在校生约11万人。2019年至2021年,省职教城新增高等职业教育学位超6万个。

清远市副市长杨焕介绍,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以省职教城产教融合园区为核心的“一核四区”产教融合发展区域格局,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领域,培育约5个具有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重点打造50个以上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实训基地,培育100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杜方敏说:“有了省职教城,南方职教高地就变得名副其实。”

“省职教城建设规模大、学校类别丰富、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广东省职教城(清远)事务中心副主任温秀媚介绍,目前,省职教城正在筹建产教融合研究院,推动高校主动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广东还实施省属公办高校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工程,通过学位综合补助、高校统筹使用的财政补助模式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增加高职学位供给。

完成高职扩招任务

广东响应国家号召,2019年至2021年高职扩招42万人,帮助26万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了大学梦。

广东高职扩招工作受到高度肯定,在教育部2022年新春发布会职教专场介绍经验做法。

汕尾市海丰县附城镇新山村党总支部书记吕湖泳是高职扩招的受益者之一。在广东科贸职业学院2019年工商管理专业村官班,他系统学习了乡村振兴国家相关政策、农村党建、农村土地政策及利用、农村会计、农民纠纷处理及法务、农村社会治理、乡村文化、农村产业法治等知识,“专业学习不仅打开了我的视野,还能马上用于实际工作中”。毕业后,他带领新山村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广东持续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专本协同育人试点规模,畅通发展通道。2021年,58所高职院校与29所本科高校在217个专业点开展三二分段专升本协同育人试点,招生计划1.2万人,同比增加29.6%。80所高职院校与275所中职学校在1612个专业点开展三二分段试点,招生计划8.6万人,同比增加33.1%。

清远积极构建纵向贯通、中高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拓宽中职学生升学通道,三二分段优质学位已扩充至3615人,约占招生计划的四分之一。

佛山畅通中职升学通道,实现中职毕业生就业、升学等多元选择。全市3万余名中职学校学生通过3+证书、中高职贯通、高职自主招生等途径进入高等院校。近三年中职升学率逐年提升,分别为58.55%、63.98%、71.36%。

东莞开发建设“莞易学”平台,引导全市中职学校面向企业在职员工,通过“面授+网络学习”“公共学科+技能证转学分”等方式,开展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目前,该平台共开设了32个专业、452门课程。截至2021年底,报名学习人数达35万多,毕业学员5439人。

提质培优,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

十年来,坚持内涵发展,建设了大湾区技能人才培育高地。广东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厚植内涵底蕴,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十年间为社会输送了约769万技能精英,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

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

在广东,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和专业正在逐步成长起来。目前,全省建设了14所国家“双高计划”学校,29所省级以上示范性高职院校、62所国家示范中职学校、10所高水平技师学院。

为充分发挥高水平职业院校示范带动、典型引领作用,广东实施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打造45所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标杆校;实施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计划,建设88所具有广东特色、全国水平、引领改革的高水平中职学校。

近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建设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围绕深圳战略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的关键技术领域,优化专业布局,以岗课赛证融合模式,推动教学资源与教材开发、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2018年,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2021年,学校获国家教材奖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

深圳市教育局主任督学蔡茂洲介绍,深圳正在加快组建中高职教育集团,支持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市属和区属中职学校组建东、西部教育集团,全面推进中高本一体化协同发展,实现深圳职业教育整体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广东开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质量工程,以工程项目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教育部认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教学名师和团队8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同时,加强教材使用管理,32种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健全党、政、工、团、学全员协同思政工作体系,完善课堂、社区、云端立体化教学体系,打造学习、实践、生活多元育人平台体系,建设大数据赋能学生成长评价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2021年获得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立项,牵头全国百所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联合行动。

王静霞自1994年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任教以来,积极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教学设计的第一位,让课程“粘”住学生。她把单片机的内部结构比作“一大家人”,用俄罗斯套娃展示内嵌外套原理,将“从知识点到应用”转变为“从任务到知识点”,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更适合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有高质量的职教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目前,全省专任职教教师数量从2011年的9.3万人增加至2021年的11.9万人,增长27%;建设23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研究生学历以上专任教师占比32%,比2011年增长82%;校企共建27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占比60%以上;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连续四年全国第一。

通过知事识人、序事辨材、良方聚才、大胆用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重点学科领域培育了一批优秀创新团队。目前,学校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省级高层次人才179人,鹏城学者、市评国家级领军人才等市级高层次人才223人。

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以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双线并轨”推进以省级以上名师为代表的名师队伍,以及以省级以上技术能手为代表的名匠队伍建设,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完备化的“名师+名匠”人才矩阵。学校现有国家教学名师7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全国技术能手5人,省级以上教学名师29人、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5人、省级以上教学团队13个。

互融互通,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十年来,坚持互融互通,构建了产教融合新生态。广东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奏响产教同频共振的最强音。

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群

面向市场、服务产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广东健全产业需求导向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建设298个省级中职教育“双精准”示范专业和311个省高水平高职专业群,专业设置覆盖全省现代产业体系。2021年,高职院校为战略性“双十”产业集群培养13.1万技术技能人才,占毕业生人数的45%。

佛山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集群发达的城市。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佛山围绕“2+2+4”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服务重点产业的专业群,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设置机械制造类、电子信息类、汽车制造类等34个专业,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设置家居设计与制造、制冷与空调技术、烹调工艺与营养等11个专业群55个专业,在中职学校开设13个专业大类共53个专业,专业布点面向第二产业约占总数的54%,第三产业45%,与佛山市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基本相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