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研究
作者: 吴亚卿【摘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能够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了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习任务群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任务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在分析人物性格时探究因果关系,在赏析景物描写时体会隐藏情感,在梳理论证思路中学会逻辑推理;针对教学途径,教师可采用学科融合法,在语文教学中有机结合科学类学科、艺术类学科、数字类学科;针对任务形式,教师要以生为本,安排专题式任务、项目式任务、混合式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作者简介:吴亚卿(1979—),女,福建省泉州市云谷小学。
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是指围绕特定学习主题开展的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让学生在思辨活动中逐渐学会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地表达,增强其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一、细读文本,把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内容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细读文本,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渗透思辨内容。
(一)分析人物性格,追溯因果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性格,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材料,思考主人公的言行和心理出现变化的原因。
以《那个星期天》的教学为例。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如下任务,引导学生探究“我”的性格。任务1:请找出与“我”有关的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思考“我”为何会从悠然玩耍变成无声哭泣。通过完成该任务,学生能够了解到“我”原本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一直等待母亲带自己出去玩而始终等不到,因此“我”崩溃、流泪。任务2:请与同学交流,说说能否从“不出声地流泪”等动作细节中,推理出“我”的性格特点,并陈述理由。通过完成该任务,学生能够了解到“我”性格温顺,理解“我”为何默默流泪。任务3:请模仿课文内容自主创作,要写出事件的变化,并展现人物言行、心理变化的原因。通过完成该任务,学生能够逐渐学会如何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如此,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追溯因果关系,能够让学生的思考有章可循,有助于他们掌握探究事物因果关系的方法。
(二)鉴赏景物描写,体会隐藏情感
在设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景物的细节,体会隐藏在其中的情感,并让学生尝试通过描写景物表现自己的情感变化,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1]。
以《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等古诗的教学为例。这些作品都是展现景物的古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对比法,鉴赏其中的景物描写、体会其蕴含的情感。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任务。任务1:请选择符合诗歌意境的图片和音乐,开展配乐诵读活动,要求在诵读中想象自己是诗人,调整语气和语调,表达诗人的情感。如有学生选择风格豪壮的音乐,诵读《望天门山》;也有学生选择风格细腻柔和的音乐,诵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任务2:请赏析诗歌的具体词语或句子,尝试说说它们蕴含着什么情感,并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如有学生从《望天门山》的“中断”“开”“出”等词语中,感受天地的壮阔,体会诗人的豪壮之情;也有学生从《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淡妆浓抹”和《望洞庭》的“白银盘里一青螺”中体会婉约细腻的情感。任务3:请拓展阅读其他的课内外写景类作品,对比并分析景物描写中还蕴含哪些情感。在鉴赏景物描写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对比法挖掘隐藏在作品中的情感线索,并初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模仿创作,让他们迁移运用这种写作手法。
(三)梳理论证思路,辨识推理逻辑
在指导学生阅读说理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运用推理法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再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与分析,让他们学会有逻辑、有条理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两小儿辩日》等文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思辨性任务,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论证。任务1:请采用列大纲或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通过完成该任务,学生发现,作者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通过举例来证明这一观点,最后总结归纳,认为“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任务2:请找出《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分别举了什么例子,并分析这些例子是否能有效证明他们的观点。任务3:组织辩论活动,围绕“班级是否需要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展开辩论。学生在提出观点、列出例证、思想碰撞等环节中逐渐厘清论证思路,逐步掌握推理分析和论证的技巧。
二、学科融合,拓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途径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学科融合法拓展教学途径,让学生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决各种跨学科的问题。
(一)科学类学科,发展批判思维
教师可以结合科学类学科,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小实验,尝试质疑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从而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以《花钟》《蜜蜂》《小虾》等文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整合科学学科,设计“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任务,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拓展教学途径。第一,在教学资料方面,引导学生从科学学科的教材、课外读物中寻找资料,设计一项适合自己的科学小实验,并参与其中。第二,在交流形式方面,引导学生互动讨论,尝试调整实验材料、实验进程,并分析这对实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第三,在成果呈现形式方面,指导学生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录制科学演讲视频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批判思维是评估事物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及价值的思考方式。教师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结合科学类学科,能让学生认识到批判思维可以推动实验进程,有助于他们发现新现象、得出新推论,同时让他们学会通过分析、评估和推理来形成判断[2]。
(二)艺术类学科,对比抽象意象
针对美术、音乐等艺术类学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思考它们如何展现抽象的意象,并引领学生自主创作。
以《墨梅》《马诗》《石灰吟》《竹石》等古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艺术类学科,开展如下艺术赏析活动。首先,教师展示诗歌《墨梅》、水墨画《墨梅》、古琴曲《梅花三弄》,让学生对比分析,说说它们是否都能够展现“梅花”这一意象,分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这些作品都能够展现梅花的风骨,体现梅花不畏寒霜的气节。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展现梅花的意象。例如,诗歌运用抒情法,通过“只留清气满乾坤”等文字展现梅花的品格;绘画直接描绘梅花的形象,展现梅花的风姿;音乐通过高亢的旋律体现梅花的傲骨。最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自主创作,选择一种艺术形式,描绘一种动植物,并尝试展现它的抽象意象。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纳不同艺术形式的共同点,并分析不同艺术形式的差异,从而提升其思辨能力。
(三)数字类学科,延伸认知视野
融合数字类学科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资料,引领学生开展跨时空的交流活动。这种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突破教室和课本的局限,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以《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等文章的教学为例。为了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教师应在课堂中引入数字技术。首先,设置搜索类任务,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搜索,了解家乡的各种风俗活动;通过观看相关视频,了解传统习俗的发展历史。其次,设置在线交流类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搜索与风俗有关的热门探究主题,了解其他网友的观点,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设置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网络热门话题“端午节应该吃甜粽子还是咸粽子”,展开深入探究。这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粽子口味之争”实际上反映了民众对自己家乡的爱,体现民众对家乡的认同感和依存感。可见,教师可以结合数字类学科构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通过一系列任务,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提升其思辨能力。
三、以生为本,创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形式
(一)专题式任务,观察自然世界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情,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设计任务。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由此,教师可以设计观察类专题任务,激活学生的不同感官,丰富其对自然世界的体验。
以《太阳》《松鼠》等说明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观察自然世界”设计“介绍一种事物”任务群。任务1:请和同伴走入大自然,运用眼睛、鼻子、耳朵等不同部位感受大自然,并整理归纳自己的感官体验。任务2:请与同伴观察同一种事物,比较彼此的观察结果,看看有哪些不同,同时分析谁的观察结果更准确,并总结出现误差的原因。任务3:请以说明文的形式,介绍一种动物或植物。专题式任务要紧密围绕观察主题展开,并设置一系列难度逐步提升的任务,从而让学生逐步完成观察、比较、质疑、推理等一系列思辨活动。
(二)项目式任务,生成奇思妙想
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围绕创意想象设计项目式任务,引导学生评析自己的创作成果,提升其创新能力。
以《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等文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项目“奇妙的想象”,并安排学生完成如下的思辨任务。任务1:阅读课内外文章,找出这些作品的共同点,说说如何才能创作出具有想象力的作品。通过完成该任务,学生总结出新奇的人物、离奇的事件、奇妙的环境这三个关键点。任务2:请创作一篇想象作文,并进行自评与互评,思考作品想象力不足的原因,以及如何激发想象力。如有一名学生阅读多篇作品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很多同学在创造新奇人物时,都只是将小动物或者植物拟人化。而《我变成了一棵树》采用的方法则是将人和树融合在一起。我觉得我们可以学习这种方法。”教师可以鼓励该学生总结归纳写作方法,探究如何运用“融合法”创作人物,并开展写作实践。通过参与项目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激发想象力,还能够在思辨中学会如何增强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更有新意的作品。这有助于他们梳理观点,提升思辨能力。
(三)混合式任务,展示创意成果
混合式任务是指线上和线下结合、课内和课外结合,让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和网络世界,完成一系列任务。
以《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混合式任务“中华传统节日”,该任务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要求学生上网寻找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短视频。第二,要求学生尝试评价、质疑这些短视频,关注并分析其优势与不足。第三,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编创短视频,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接受网友的评价,总结经验教训。这一任务要求学生分析网友评价的褒贬比例,辨析网友的批评建议,总结归纳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有不少网友指出某视频语言不够生动,由此学生会思考如何在视频中加入有创意的语言。混合式任务的特点是让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线下活动中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在此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质疑和批评,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端正态度,积极展开讨论、反思、推理、总结,完成思辨性探究。
结语
综上所述,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学生可以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思维成果。这能够使他们学会有理有据、有条不紊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逐步形成讲求事实、崇尚真知的学习态度,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奕雯.低段学生阅读思辨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3(14):46-50.
[2]黄元虎.在思辨性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教学与管理,2023(26):31-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