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苏驾云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标准体系是为保障教育公平、实现精准资助而建立的重要标准。文章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标准体系构建现状,总结广西壮族自治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标准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为建立科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标准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体系;认定标准

作者简介:苏驾云(1980—),男,广西壮族自治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逐渐成为保障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1],还能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下文简称“广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有效实施,不仅关乎当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还对全国范围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落实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广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不够明确和统一,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影响了资助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其次,认定过程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往往依赖于学生的自我申报和学校的简单审核,缺乏系统的量化分析和数据支持。最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认定方法和标准已难以满足新的需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标准体系,为广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落实提供有力支持。具体研究目的如下:一是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确保资助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二是建立科学的认定量化标准体系,提高资助政策的精准度和可操作性;三是探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有效实施路径[2],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相关理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广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标准体系构建现状

(一)政策背景与总体框架

近年来,随着教育公平理念的不断深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致力于构建一套科学、公正、高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标准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旨在确保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受到应有的资助,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广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以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教育资助政策为指导,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明确了认定工作的基本原则、认定对象、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及监督管理机制。该体系强调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既考虑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又关注学生的特殊情况和发展需求,确保认定的精准性和全面性。

(二)认定标准与量化指标

广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标准体系的核心在于认定标准和量化指标的设定。认定标准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因素、特殊群体因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突发状况因素、学生消费因素以及其他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因素。其中,家庭经济因素是基础,主要包括学生的家庭收入、财产、债务等情况;特殊群体因素则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属于脱贫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特困救助供养家庭、孤儿、烈士子女等特殊群体;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包括校园地、生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突发状况因素主要指遭受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突发意外事件等;学生消费因素则关注学生的消费金额、结构等是否合理;其他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负担、劳动力及职业状况等。

在量化指标方面,广西根据认定标准,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量化指标体系。例如,在家庭经济因素中,家庭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直接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在特殊群体因素中,脱贫家庭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等,可直接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中,校园地、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可适当提高认定标准;在突发状况因素中,遭受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突发意外事件等,可临时提高认定标准[3];在学生消费因素中,消费金额、结构等明显超出正常水平的,可降低认定等级。

(三)认定程序与动态调整

广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标准体系在认定程序上,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认定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认定程序一般包括宣传告知、个人申请、身份核验、学校认定、结果公示、建档备案等步骤。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及家长宣传认定政策,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愿提出申请,学校通过内部调查、信息共享、网络核验等方式核实学生身份和家庭经济状况,最终确定认定结果并进行公示和建档备案。

同时,该体系还注重动态调整机制的建设。每年春季学期,学校会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对认定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对于因家庭经济状况改善而不再符合认定标准的学生,学校将取消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对于因家庭经济状况恶化而新出现困难的学生,学校将其及时纳入认定范围,确保认定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四)信息化管理与数据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广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标准体系逐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广西学生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等平台的建设,实现了线上申请、审核、公示、备案等认定工作的全流程管理,大大提高了认定工作的效率和便捷性。同时,该体系注重数据共享机制的建设,与教育、民政、乡村振兴、总工会、残联等部门建立了数据共享渠道,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认定工作的精准性和全面性,还为资助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三、广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标准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认定标准不够细化与统一

在广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标准体系的构建中,认定标准不够细化与统一是一个突出问题。一些认定标准过于宽泛,缺乏具体的细化指标。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在执行这些标准时,由于理解上的差异和地方性政策的不同,导致认定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4]。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认定的公正性,还使资助资源难以被精准地分配给最需要的学生。因此,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细化和统一认定标准,明确各项指标的具体含义和衡量方法,确保认定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数据收集与核验机制不完善

数据收集与核验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基础,但目前广西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数据收集渠道单一,主要依赖学生自报和学校调查,缺乏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叉验证。另一方面,数据核验机制不健全,对学生提交的材料缺乏有效的核实手段[5],导致部分虚假信息得以通过。因此,学校需要建立健全数据收集与核验机制,拓宽数据收集渠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同时完善核验流程,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认定过程缺乏透明度与监督机制

认定过程的透明度与监督机制是保障公正、公平的关键。然而,目前广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往往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学生和家长对认定流程和标准不够了解,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认定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缺乏明确的规范和监督措施,容易出现操作不规范、主观性过强等问题。因此,相关人士需要提高认定过程的透明度,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宣传和教育,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认定工作的公正、公平。

(四)认定结果的动态调整机制不健全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目前广西的认定结果往往缺乏动态调整机制。一旦认定结果确定,则很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6],导致部分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无法得到及时帮助。因此,相关人士需要建立健全认定结果的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复查和评估,及时调整认定结果,确保资助资源的合理分配。

(五)信息化程度不够高

在信息化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应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然而,目前广西的认定工作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工具。这导致认定工作效率低下,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大规模、高效率的认定需求。因此,相关人士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认定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六)社会认知度与参与度不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不仅需要学校和政府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然而,目前广西在这方面的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还不足。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认定工作的了解不够深入[7],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社会各界对认定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也不够,导致认定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有限。因此,相关人士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社会对认定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广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标准体系构建对策研究

(一)细化与统一认定标准

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和统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标准体系中的各项标准。一方面,制定详细、明确的认定细则和操作规程,确保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执行认定标准时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加强对认定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加深学校和工作人员对认定标准的理解。

(二)完善数据收集与核验机制

为了提高认定工作的准确性,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数据收集与核验机制。一方面,加强与民政、乡村振兴、残联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实现数据的共享与比对;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数据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同时,加强对数据真实性的核验力度,防止瞒报、虚报等现象的发生。

(三)提高认定过程的透明度与监督力度

为了提高认定工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学校应进一步提高认定过程的透明度与监督力度。一方面,建立健全认定工作信息公开制度,将认定标准、程序、结果等关键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另一方面,加强对认定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投诉举报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对认定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四)健全认定结果的动态调整机制

为了确保认定结果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学校应进一步健全认定结果的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建立定期复查和动态调整制度,持续关注与跟踪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另一方面,加强对认定结果的复核与审查力度[8],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

(五)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为了提高认定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一方面,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工具,实现认定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另一方面,加强对信息化系统的培训与应用推广力度,提高学校和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系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注重保护学生隐私和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现象的发生。

(六)提高社会认知度与参与度

为了增强社会各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力度,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社会认知度与参与度。一方面,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等途径加强认定工作的宣传力度,加深公众对认定工作的了解;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渠道和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认定工作。同时,加强对参与者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五、结论

广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是广西教育公平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明确认定标准、设定量化指标、规范认定程序、加强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共享,广西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科学、公正、高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指标体系[9]。

这一体系的实施,不仅提高了认定的精准性和全面性,还确保了资助政策的有效落实,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了及时的资助。同时,该体系还注重动态调整和信息共享,确保了认定的时效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为资助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8(6):4-5.

[2]翁文香,陈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问题、缘由与改进[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4):93-96.

[3]陈睿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4-128.

[4]刘卫锋,杨雪吟.“三段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指标体系助力精准认定[J].现代职业教育,2019(21):36-37.

[5]刘晓雨,钟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量化体系与应用研究[J].新校园(阅读),2017(9):180.

[6]王俊琪,杨东杰,延婷,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量化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9):102.

[7]曹立砥,张博,韩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量化指标体系构建[J].教书育人,2013(12):8-9.

[8]魏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指标模型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9,28(1) : 58-62.

[9]王贝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工作模式探索: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7,35 (3): 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