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地理教学培养读图能力的实践探索
作者: 蔡敏【摘要】读图能力作为学习地理的关键能力,对于打破时空局限、深化知识理解、提升综合素养及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关键作用。文章首先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意义进行论述,其次对当前初中地理读图教学存在的兴趣激发不足、教学方式单一和能力培养片面等问题进行剖析,最后对多元读图、逐步引导、创设情境和创新教学等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策略进行例证。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上述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读图能力;问题;重要性;策略
作者简介:蔡敏(1978—),男,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文山初中。
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不仅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还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关键工具。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成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优化地理教学,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构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展读图能力,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
一、初中地理教学培养读图能力的意义
(一)顺应课程标准,深化地理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地理教学更加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应能够深入分析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剖面图等,从中获取关键信息,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因此,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不仅是顺应课程标准要求的体现,还是深化地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读图训练,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现象,掌握地理规律,从而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促进知识整合,强化记忆效果
地理学科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学生仅依靠死记硬背,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更难以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图文转换的过程中将零散的地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通过读图、析图、用图,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地理规律的本质特征,从而实现对地理知识的有效整合和记忆。这种基于理解和应用的记忆方式,不仅更加牢固,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地理问题。
(三)提高观察能力,培养综合素养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蕴含丰富的地理要素和潜在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3]。通过观察地图,学生能够快速捕捉有价值的地理信息,提取关键要素,并进行规范表述。这一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观察地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空间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对地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这种综合性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地理教学培养读图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兴趣激发不足,学习动力缺失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缺失是制约读图能力提高的首要障碍。兴趣作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推动作用[4]。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这不仅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限制他们读图能力的有效提高。因此,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成为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方式单一,创新能力缺位
目前,在初中地理读图教学中,部分教师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诚然,这些方法能够传递基础知识,但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尽管部分教师已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仍难以挣脱传统观念的枷锁,导致教学方式的创新性不足。此外,地图册等教学资源未能得到充分且有效的利用,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教学方式的单一化,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激发学习热情。读图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多层次思考,而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影响读图教学的效果和学生读图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片面,思维受限
地理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读图能力恰是空间思维能力的关键部分。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时存在明显的片面性,过度侧重知识的灌输。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地理图像时,往往难以准确解读和深入分析。这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还逐渐消磨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地图册等教学资源的潜力,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地理空间感知能力和图像解析能力无法得到切实提升。
可见,初中地理读图教学存在的问题涵盖兴趣激发不足、教学方式单一和能力培养片面等多个维度。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地理学习质量,教师必须从多方面着手,进行深入的改进与创新。
三、初中地理教学培养读图能力的策略
(一)多元读图,激发读图兴趣
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不少学生存在“恐图症”,对地图有厌烦情绪,难以从中获取知识。因此,培养读图能力的首要任务是消除学生对读图的恐惧,激发其读图兴趣,使其能全面准确地挖掘图片信息。对比读图、动态读图等读图方式,能让学生感受到地图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从而主动投入读图学习。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东南亚”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巧妙地运用世界地图,设计别开生面的“地图猜谜”活动。通过设定谜题,如“寻找隐藏在地球一隅的热带乐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图,寻找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克服对地图的恐惧,还能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如何快速定位地理区域。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地图上的经纬度信息,深入分析东南亚的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特征。这种结合具体地理要素的探索方式,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挖掘图片信息的兴趣。再次,教师对比东南亚与其他地区的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最后,教师利用动态地图展示东南亚地区的气候变化、河流流向等动态过程,使地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元读图策略,成功激发学生对地图的兴趣。通过“地图猜谜”这一创新活动,不仅能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图;通过引入对比读图和动态地图,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知识的多样性和动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逐步引导,培养读图意识
培养学生的读图意识是提升他们地理素养的关键一环。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地图的机会有限,进入初中后,他们往往缺乏主动读图的习惯和耐心。因此,教师需要采取逐步引导的策略,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增加读图的难度,帮助学生建立读图的兴趣和信心[5]。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与地球仪”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从基础入手,让学生亲手描绘纬线和经线,特别是用特殊颜色标记赤道和本初子午线。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经纬线的分布规律,初步建立对经纬网的基本认知。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描绘经纬网,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经纬网的理解。再次,教师逐渐增加读图的难度,要求学生读出地图上某一点的经纬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帮助,共同提高读图能力。最后,教师逐渐减少帮助,鼓励学生独立读图,完成更复杂的任务。通过这样的逐步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读图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还能在实践中体会地图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从而逐渐形成读图意识。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从简单的地图标识识别到复杂的地图分析,学生能逐步掌握读图的方法和技巧,为后续的地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养成读图习惯
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强调将地理知识融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读图习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成效,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地理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展示黄土高原的独特地貌和地理位置,让学生感受黄土高原之美。其次,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黄土高原主要位于哪些省份呢?”这一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他们主动进入地图世界寻找答案。最后,教师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地图上的信息。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不仅能准确指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分布范围,还能了解其占地面积和地貌特征。这一过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地图的实用性和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和问题引导,学生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在地理学习中主动运用地图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成效,还有助于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教学,强化读图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是强化学生读图能力的关键。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像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小组读图竞赛等创新教学活动,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自然灾害”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自然灾害地理分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在地图上的标识和分布规律。其次,教师结合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拓展教学,引入“龙吸水”这一自然现象讲解台风的相关知识。再次,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龙吸水”现象的原理进行研究,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深入挖掘地图中的信息并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最后,教师开展小组读图竞赛等创新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在竞赛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读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并获得相应的奖励。这样的创新教学方法不仅使地理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还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能有效促进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展示图像和动画,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自然灾害的地理分布与特征,增强学习兴趣;引入“龙吸水”等自然现象作为拓展内容,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开展小组读图竞赛,将竞争与合作机制巧妙结合,既能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教师需要探索多元策略,激发学生的读图热情,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与迁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初中学生读图、识图、用图能力培养:以初中地理教学为例[J].启迪与智慧(上),2022(8):114-116.
[2]姚雷之.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5):127-130.
[3]王敏.试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2(19):206-207.
[4]蔡巧云.在读图中探寻地理“风景”: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刍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2):115-116.
[5]叶江中.浅谈初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9(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