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蔡建新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0

【摘要】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时期,初中数学学习则是学生感知世界、思考世界的重要途径。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开展,能够使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鉴于此,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从丰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问题等方面,提出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旨在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蔡建新(1976—),男,福建省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古雷港中学。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通过学习数学提高对现代生活的适应能力,掌握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为此,生活化教学的开展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探讨分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后续教学的高效开展。

一、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目前,部分教师在获取教学资源时缺乏正确认识,导致他们很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1]。对此,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应从日常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合理筛选教学材料,设计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

(二)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需要教师借助生活元素对教学内容、形式等进行优化设计,注重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其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如教师可借助有趣的生活现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提炼其中的数学知识,并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三)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发展状况等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维度[3]。在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中,一些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也缺乏自主探究的空间,这不利于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对此,教师应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探究。

二、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往往会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规划教学内容,不重视课外拓展[4]。这种做法容易给学生带来学习压力,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教师通过联系生活现象,构建数学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富有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比较迷茫、对学习内容感到费解,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差,将会给教师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而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并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加以理解,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生活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同时,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能为其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

三、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并通过互联网等途径进行丰富,以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有的数学知识较为抽象,理解起来难度较高,可能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对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

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课旨在实现学生对有理数运算技巧的综合运用,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运算过程予以关注,在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可引入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展示题目1:在一条南北方向的公路上,一辆出租车在A地接到第一位乘客,向南开3 km,让第一位乘客下车;继续向南开2 km,接到第二位乘客,随后向北行驶7 km,让第二位乘客下车;在此处接到第三位乘客,先向北开3 km,再向南行驶至A地,让第三位乘客下车。请问第三位乘客的乘车路程是多少?题目1考查学生对有理数加减运算的熟练度。

首先,教师可将题目1中三位乘客下车的位置以数轴(如图1所示,数轴中原点左侧表示“南”、原点右侧表示“北”)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从数轴中可发现,第一位乘客在B地下车,第二位乘客在C地下车,第三位乘客的乘车路程为8(=3+3+2)km。

其次,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基于题目2进行教学拓展。题目2为:假设出租车的收费标准为3 km以内为8元,超出3 km的部分每千米加1元,那么出租车司机在接送三位乘客后一共收了多少钱?在分析题目2时,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相关知识,还需要了解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应用。经过运算,学生可得出:第一位乘客的乘车路程为3 km,需付8元;第二位乘客的乘车路程为7 km,需付12 [=8+(7-3)×1]元;第三位乘客需付13 [=8+(8-3)×1]元。

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能让学生对有理数混合运算的理解越发深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促进数学概念与生活情境的有效结合。

(二)合理设计问题

对于某些数学概念、原理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很难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对此,教师可通过设计生活化问题,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需注重所设计的问题的层次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这一课时,为使学生了解数据收集过程,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及扇形统计图的应用与观察方式,教师可联系学生生活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知道班上其他同学喜欢看什么样的动画片吗?你们觉得应该如何进行调查呢?”随后,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方式收集数据?收集完数据后又该怎样整理呢?”这两个问题,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逐步了解调查的具体流程,让学生掌握统计图的相关概念。另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难度不同的课后习题,通过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学会整理数据,通过复杂的题目让学生尝试根据数据整理结果来绘制图表。上述问题的设计能够使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共同进步。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数据收集的过程,也能在分析问题中掌握更加高效的数据收集方式,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强化实践教学

1.探究性活动设计,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性活动需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其中的知识,并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这一课时,教师可联系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设计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增进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教师在探究性活动中可展示以下题目(题目插图如图2所示):已知小区A与公路l的距离AC=200 m,小区B与公路l的距离BD=400 m,CD=800 m,Q为公路边的一座站台,QA=QB,求CQ的长。本题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利用轴对称梳理题目中的位置关系。学生可根据题意,设CQ=x,则DQ=800-x,基于教师对后续需要学习的勾股定理的介绍,列出方程2002+x2=4002+(800-x)2,解得x=475。另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如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求解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如此,学生对轴对称的相关知识的探究兴趣能得到充分激发,教师也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合作性活动设计,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性活动设计能够让学生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化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围绕合作性活动主题进行交流讨论,并借鉴其他同学的做法,拓宽自身的学习思路,实现对自身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探索勾股定理”这一课时,为使学生能够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借助拼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勾股定理进行验证。为此,各小组需要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包括准备拼图、动笔推导等)。随后,教师可展示以下题目(题目插图如图3所示):某条道路限速60 km/h。一辆小汽车在这条道路上沿直线行驶,用了1 s便从检测仪A正下方的B处(距A 5 m)行驶到C处。已知AC长13 m,求BC的长。本题需要学生利用勾股定理进行分析,将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确定解题思路,进而得出BC===12 m。在学生解答完本题后,教师可让学生判断题目中的小汽车是否超速。这需要学生先求出小汽车的行驶速度,进行单位换算,再与题目给出的限速做比较。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在合作中培养自身的沟通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强化合作意识,推动后续学习的有序进行。

(四)开展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需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与方法,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全面评估学生的思维及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创新。为全面测评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可引入开放性问题思考、项目作业布置等多样化的评价活动,撰写评价报告。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课时,教师可列举一道求图书的费用与采购量之间的关系的题目。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联系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使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在学生做完题目后,教师需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评价。具体来说,教师可判断学生是否准确理解了题目要求,是否能灵活运用生活经验进行求解,同时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到题目中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评价时,教师可邀请一些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引导其他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点评,从而帮助这些学生发现并弥补自身的不足。教师还需对在解题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通过对评价方式进行优化,能够让学生根据评价内容检验自身的学习效果,找出自身的优缺点。教师可以根据评价、反馈,调整后续教学的计划,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还能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结语

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能够促进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的有效融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高阶思维。本文基于新课程背景,对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原则、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内容、问题、实践、评价等方面的策略,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高效开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李杰.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对策建议[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24):91-93.

[2]李晓琳.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问题设置技巧研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23):66-68.

[3]周晓庆.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9):35-37.

[4]高连德.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J].天津教育,2023(28):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