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局化视域下小古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作者: 魏银婷【摘要】在小古文教学中,为了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师需要运用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全局化统整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有序学习;全局化对接助学系统,助力学生掌握技能;全局化挖掘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精神品质;全局化推进读写补白,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古文;全局化;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魏银婷(1987—),女,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包含14篇小古文,这些小古文分布在8册课本中,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逐篇展开教学,忽视小古文间的内在联系与难度梯度,从而导致学生难以构建完整的小古文学习框架,缺乏深入探究的动力,难以感受小古文学习的魅力与深度。对此,教师应采用全局化的思维方式,了解统编版教材中小古文编排的特点,以同种类型的文本为主线,根据小古文的具体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搭建一体化教学框架,并运用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全局化统整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有序学习
教学资源是指能够统筹安排达成教学目标、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各种类型的资源。全局化统整教学资源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发、统整、利用好各种素材,帮助学生拉近与小古文之间的距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1]。
(一)兴趣激发
《司马光》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编选的第一篇小古文。在学习该篇小古文前,很多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了它的故事内容。因此,在全局化视域下,理解古诗大意并非该篇小古文的重点,而是激发学生对小古文的学习兴趣。此外,教材设置了“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的课后思考题,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小古文,激发其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环节。第一,教师可以呈现小古文整体的框架和情节,并组织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复述该故事。这样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经验,还能通过听一听、讲一讲等方式,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第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比教材中的小古文与白话文,引导学生初步探究两者的特点。如有一名学生发现:相比于白话文,小古文的篇幅比较短、语句简短、生僻字较多……三年级学生对文言化的表达方式比较陌生,因此教师需要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经验,为学生搭建认知支架。这样不仅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让学生在感知与对比中,初步了解小古文。
(二)扶中有放
在学生对小古文产生初步认知和兴趣后,小古文教学需进入“扶中有放”的阶段,即教师在适度引导下,逐步让学生自主学习。《囊萤夜读》作为一篇蕴含勤奋学习精神的小古文,是这一阶段教学的理想选择。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题目入手,讲述“囊萤”的典故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随后引导学生结合编者提供的注释以及工具书,尝试自行阅读小古文,标记出生僻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例如,“囊萤”中的“囊”字是什么意思?车胤为什么要囊萤?教师可以借助这些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支持。随着学生逐渐适应这种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相互解答疑问,从而使学生深化对小古文的理解,学会自己读懂小古文。
(三)自主探究
当学生具备自主阅读小古文的能力后,小古文教学可进入“自主探究”阶段。小古文《伯牙鼓琴》的文化内涵深厚,语言风格优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此阶段,教师可以先设定几个核心问题: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有着怎样的深厚情谊?“高山流水”的典故是如何在文中体现的?然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他们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丰富其学习体验。
二、全局化对接助学系统,助力学生掌握技能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会呈现每个单元的整体性教学框架,明确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体现语文要素的助学系统,解读语文要素背后的价值用意,从全局视野出发,依照逐层进阶的顺序,整体上构建服务于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2]。
以朗读为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小古文在统编版教材中所体现的语文要素,明确其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作用,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学生跟读,关注句间停顿
以小古文《司马光》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学生是首次接触小古文课堂,教师需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如果有能力,可以适当读出小古文独有的节奏和韵味。根据这篇小古文中教材编者对朗读的定位,教师需要适当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更要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直观感受小古文的节奏与韵味。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断句标注”的方式,在PPT或黑板上展示课文,用斜线标注出合理的句间停顿,如“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随后,教师范读,让学生跟读,特别关注这些停顿点,体会小古文的抑扬顿挫。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我是小老师”的环节,鼓励学生尝试标注停顿并朗读,以此加深学生对小古文节奏感的把握,为其后续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二)自主尝试,正确流利朗读
在教授四年级小古文《精卫填海》时,教师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更多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要求他们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课文意思,凭借自己的能力将小古文读通读顺。教师可以将小古文的朗读学习进一步前置,在预习阶段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并尝试朗读全文。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相互纠正读音,讨论句间停顿,最终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目标。教师还可以设计“朗读挑战赛”,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成果,通过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水平。在后续教授五年级小古文《杨氏之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小古文整体,通过聚焦关键句“甚聪惠”,将正确、流利的朗读定位于对文本主题的呈现;着重引导学生洞察课文中关键语句对于表现杨氏之子“聪惠”的表达作用,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展现人物的形象特点,将正确、流利落到实处。
(三)依托情境,有感情地诵读
六年级小古文《两小儿辩日》以对话的形式呈现故事内容,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表现两位小儿在对话时不同的语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对话的语气,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的情境,如通过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两位小儿争辩的场景。对于小古文而言,有感情地朗读需要将理解大意和把握人物特点作为基础,先引导学生分析两位小儿的性格特点,如一个自信满满,一个据理力争,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这些特点,调整自己的语速、语调和情感,使朗读更加生动有力。
三、全局化挖掘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精神品质
小古文不仅浅近易懂,便于学生阅读学习,而且包含丰富的真善美资源,能够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注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因此,在全局化视域下,教师要增强“为学生的身心成长服务”的意识,挖掘小古文教学的价值意蕴。
以六年级小古文《学弈》的教学为例。教师充分挖掘小古文的育人价值,紧扣小古文中“为是其智弗若与?”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和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所有的思维都顺应着文本,从理解文字表层意思的角度,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说明学生只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并没有经历自身真正的考量。对此,教师可以抛出自己的看法:这篇小古文中讲到的两人,智力相当,学习的整体效果却截然不同,我认为是“兴趣”所致—第二个人只对射箭感兴趣,可能他根本就不喜欢下棋。由此,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当学生议论纷纷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课题“学弈”,分析描写两人学习状态的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辨析:在智力相当的情况下,导致两人学习效果产生差别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学生在深入品析相关语句之后,纷纷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一人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另一人则是三心二意、心不在焉。由此,教师组织学生探寻作者想要借助这个故事表达哪些观点?在这样的思维逻辑下,很多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在学习能力相同的情况下,最关键的是自身的学习态度;有的认为,即便学习能力稍显薄弱,也可以通过勤奋刻苦的精神加以弥补。
四、全局化推进读写补白,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应充分开发教材资源,精选由读到写的实践素材,通过读写联动,为学生搭建语言表达实践的平台,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古文语言简练,能够展现鲜活的场景和直观的画面,同时会有丰富的留白,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打下基础。
(一)补全故事背景,激发想象力
以四年级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该小古文主要讲述七岁的王戎与诸小儿游玩时,见道旁李树果实累累却无人摘取。众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他认为此李必苦。后验证果如其言,表现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推理的性格特点。这个故事启示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盲目从众。纵观整篇文本,作者简短描述了王戎不摘路边李子的情景及其背后的原因,却未详细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背景、王戎的心理活动及周围人的反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补全这些留白部分,如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人物的外貌神态、对话的细节等,使故事更加生动饱满。这样的补白练习,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原文主题的理解。
(二)丰富细节描写,提升语言表现力
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续写原文情节。这种练习要求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人物性格、故事发展趋势等因素,合理推测并构建后续情节。以小古文《司马光》的教学为例。教师紧扣司马光与其他孩子面对落水儿童的不同反应,引导学生紧扣“众皆弃去”和“光持石击瓮破之”等关键性词语,对人物的表现进行细化。如有学生聚焦“众皆弃去”写道:有的孩子吓得瞪大了眼睛,双手捂着嘴巴,半天说不出话来;有的孩子转身就跑,边跑边哭喊着“快来人啊,有人掉水里了!”;还有的孩子虽然站在原地,却只是呆呆地望着,眼中满是恐惧和无助……这样的续写,不仅贴合了原文“众皆弃去”的情境,还通过文中孩子们的不同反应,展现了他们各自的心理状态,与后续司马光冷静施救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观察力。可见,教师采用补白为主的读写联动策略,拓展故事背景、丰富细节描写,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现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让读写联动的实施契合全局化教学的理念,有助于形成系统化、连贯性的学习体系。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以全局化的眼光看待教材中的小古文,基于不同学段的特点和要求,明确不同的价值点,采用合适的方法,开展全局化视域下的小古文教学,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小燕.以趣味引导小古文教学[J].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23(4):33-35.
[2]方莹,樊娟娟.彰显诗词之美 感悟文化魅力[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4(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