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作者: 毕志艳

【摘要】文章分析核心素养培养与阅读指导的关系,阐述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阅读指导的重要性,并结合核心素养的内涵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期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各项环节中渗透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有效掌握学科知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指导;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毕志艳(1981—),女,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燕塘镇张屋完小。

核心素养概念的出发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语文在培养学生语言学习和文字运用能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保障。教师应深化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及时更新小学高年级阅读指导方法,基于核心素养内涵把握阅读教学侧重点,提高审美和文化的关注度,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与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阅读指导模式,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一、核心素养培养与阅读指导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语文学科中,学生持续性习得语文知识的过程即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阅读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阅读教学成效关系到学生语言建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等能力素养的发展,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1]。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知识积累量以及阅读学习经验,正处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的阅读指导将是影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应围绕语言理解、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探寻阅读指导方法,有效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二、实施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指导的重要性

(一)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阅读是锻炼理解能力的过程,阅读效率能够体现理解能力。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将传授学生相应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其语言理解能力,使其快速、正确地理解文章内容,解读中心思想。从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上看,锻炼理解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达成阅读目标;从核心素养培养角度看,锻炼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发展。

(二)丰富语文知识储备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学习更加追求透过文本表层内容理解深层内涵,需要学生以辩证的眼光分析文章内容,解决各种问题,达到深度阅读的层次。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指导,教师的阅读指导将侧重于启发学生对文章优秀思想与精神内涵的感悟,使其阅读学习不再局限于浅层阅读,能够深入挖掘文本内容的精髓,丰富知识储备,拓宽学科视野,有效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指导方法

(一)重视积累,培养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非一日之功,语言知识积累是基础,也是关键[2]。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词汇、学习写作手法为指导侧重点,鼓励学生深入探寻文本内容,整理抄录好词好句,重点品读优秀段落,分析研究写作手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言能力的培养分为建构和应用两阶段,积累为开端,应用为目标。教师还应在阅读指导中侧重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围绕文本内容创造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机会,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以《白鹭》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作者是如何写白鹭的?”这一话题自读课文内容,自主解决生字生词问题,能够读懂读顺课文内容,从中找寻并积累关于描写白鹭的优美语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批注阅读法,即在阅读中就个人对特定句子的理解,采用批注的方式进行标注,从细节入手,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内容。如学生在阅读文章第一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时,通过分析理解,将该句所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和在文章中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批注在句段中,积累相关语言知识。采用同样方式,学生可以在文章中对关于表现白鹭之美的语句进行批注,如“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学生可以通过批注指出作者写了白鹭的哪些美。在学生初读过后,教师应鼓励学生交流阅读收获,谈一谈文章中白鹭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为其提供语言建构与表达的训练机会,同时根据学生的表达内容,了解其语言知识的积累情况。学生应根据自己批注的内容,在文章中定位与白鹭之美有关的语段,综合上下文内容,从颜色、身段等方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白鹭美在何处?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讲解在文章中获取关键信息和语言知识的方法,分享个人的语言学习经验,从多角度指导其锻炼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从阅读教学基础环节切入,以语言理解和积累为指导方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情况,指导语言知识积累技巧,创造语言能力锻炼机会,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素养。

(二)鼓励思考,促进思维发散

读与思的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也是通过阅读指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主动提出问题,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并从文章中搜寻线索,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实现迁移训练目标。教师可以通过科学指导,充分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引领其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实现思维发散,在问题引领下归纳和总结文章内容,提高阅读思维[3]。

以《刷子李》的教学为例。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多会对“刷子李”的衣着打扮和其职业之间的冲突产生疑问。从文章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刷子李”的职业为粉刷匠,而文中对“刷子李”衣着打扮的介绍却是“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对此,学生不禁提出疑问:“粉刷匠的工作性质是使用白浆粉刷墙面,难免身上会留下白点,为何‘刷子李’非要穿一身黑衣黑裤呢?”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其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内容中找寻解决问题的线索,促进其阅读思维发散。联系单元主题,学生能够得知《刷子李》这篇文章主要描写的是“刷子李”这一人物,作者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和细节刻画等方式,凸显人物形象的特点。结合作者对“刷子李”粉刷过程中的细节描写,通过设计“刷子李”在粉刷时“黑衣无瑕”的特点,能够侧面体现出“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这一点从文章中的“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一句也有所体现。如此,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在情节设计和语言运用上的深意,解决自身疑问,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教师以鼓励学生质疑为阅读指导重点,引导其利用自身认知与文章内容之间的冲突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阅读问题,达到深层解读文章内容的目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能力与阅读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渗透情感,提升审美意识

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指导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审美需求,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审美氛围,指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体悟精神内涵,渗透情感教育。教师把握情感教育指导主线,引领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为其深层阅读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其收获独特的阅读体验,在深入挖掘文本情感内核的过程中增强审美意识与创新意识,提升创造性学习能力。

以《草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联系生活提出话题:“大家去过草原吗?又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草原的?”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描述自己见过的草原,在导入课文的同时增强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与草原相关的媒体资源,或《天堂》《草原之歌》等以草原为创作主题的歌曲,或通过播放介绍草原的视频、展示草原美景的图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以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现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依托情境营造的课堂氛围,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略草原的风光美,要求学生朗读文章中关于描写草原的语句或段落,并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在领略草原之美时的感受,与其产生情感共鸣。当学生谈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对应语句,并配以符合语句描写景象的图片。如以文章中“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一句为例,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展现出草原独有的风光,教师可以选择与“放牧”有关的图片作为配图,使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具象化呈现,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踏上内蒙古大草原,欣赏牛羊成群、绿草无垠的景象,感受内蒙古人民的热情,使其内心情感产生强烈波动。如此,教师结合图文渗透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分析作者通过描写大草原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运用审美鉴赏能力,透过文章语言欣赏草原之美,体会作者在目睹草原风光时的激动心情,感受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以“情景交融”为阅读指导核心要点,运用情境创设与话题引导的方式,给予学生在阅读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其自身情感与作者情感同频共振,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在领略美景的同时感受深层情感,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四)拓展内容,推动文化传承

语文阅读指导应以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为方向,引导其领略文化魅力,感受文化底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4]。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立体式阅读学习,以课内阅读内容为基础,拓展课外阅读内容,丰富课堂文化教育资源。通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师侧重指导学生围绕课内文章中的文化素材整合相关的课外文化内容,扩大阅读范围,拓宽文化视野,培养其文化自信,增强其文化认同感[5]。

以《腊八粥》的教学为例。《腊八粥》所包含的文化素材即“腊八粥”所对应的“腊八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作者在文章中围绕“腊八节吃腊八粥”这一习俗,用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写出了浓浓的亲情,描绘了温馨的家庭景象,也体现出节日时节阖家欢聚的浓厚文化氛围。教师以“腊八粥”为文化素材,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传统文化习俗的文章,如课内的《北京的春节》,课外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沈从文的《端午日》、梁实秋的《雅舍谈吃》等,将课内与课外文章整合,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学习活动。在以“了解传统文化习俗”为主题的群文阅读中,学生通过阅读名家名篇,有机会接触丰富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深厚的底蕴,既可以从《北京的春节》中了解春节时期“买杂拌儿”“贴春联”“守岁”“放鞭炮”“吃元宵”等习俗,又可以在《端午的鸭蛋》《端午日》等课外文章中了解端午时节挂鸭蛋络子、画王字、看划船等习俗。课内外阅读资源的整合,能够在课堂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挖掘不同文章中蕴含的文化习俗,探寻习俗来源与文化意义,使其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以课内文章为源探寻文化,积极拓展课外阅读资源,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强调学生对于文化习俗的了解和传承,使其在扩充阅读积累量的同时,深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结语

综上所述,精准化的阅读指导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灵活运用阅读指导,指导学生积累文学知识,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其思维品质提升;注重实施情感教育,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积极拓展教学内容,营造文化教育氛围。此外,教师应保证阅读指导方法的多层次实施和针对性采用,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卓么.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技巧与方法教学[J].求知导刊,2023(33):62-64.

[2]王晓波.核心素养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贵州教育,2023(13):63-65.

[3]高思怡.领略阅读风景 培育核心素养: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指导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2(12):28-30.

[4]马春福.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36):103-105.

[5]陈辉梅.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22(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