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非书面作业的设计策略

作者: 郁亚红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非书面作业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教师需要通过设计有效的非书面作业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理解复杂概念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低年级;小学数学;非书面作业

作者简介:郁亚红(1981—),女,江苏省启东市祖杰小学。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不仅可以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还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1]。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可以深入了解现有的教材,并将教学内容进行简化,把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点通过非书面作业的形式简单地展现出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并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综合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更加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游戏类非书面作业,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将数学知识游戏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巩固课堂知识。教师在布置游戏类非书面作业时,需要将数学知识点和游戏有效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位置”的教学为例。这一部分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在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相对容易理解前后和上下,但是对左右位置的认知比较欠缺。为了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左和右,教师设计“我说你做”的互动类亲子游戏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和家长一起玩游戏。家长要说出带有方向的动作指令,如“闭上双眼,然后睁开左眼”“用左手比个赞”“抬起右脚,用手摸右耳”等。在家长发出指令后,学生要根据指令快速做出相应的动作。几轮游戏之后,家长要增加指令的难度,如“用左手捂住右耳”“用右手摸左眼”等。在学生逐渐熟练后,家长还要继续增加难度,让学生根据指令做出相反的动作,如家长发出“抬起左手”的指令,学生要做出相反的动作,即抬起自己的右手;家长发出“用右手摸左脸”的指令,学生要做出相反的动作,即用左手摸右脸。在家长逐渐增加指令难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左右位置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通过这一游戏,学生还能够锻炼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教师通过游戏类作业,将数学知识有效融入游戏,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表述类非书面作业,培养数学思维

语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低年级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此时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表达欲。教师设计表述类非书面作业,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主观体验、思维过程,能够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5”的教学为例。教师为学生设计口语表述类非书面作业,让学生在放学途中仔细观察周边事物,并尝试用数字1~5向大家分享自己的体验,从而引导学生将数字的含义表述清楚。学生可以简单记录在放学途中的所见所闻,如放学经过红绿灯的数量、经过商店的数量、商店橱窗的商品数量等,并以行动为线索组织语言,如“今天放学,妈妈先带我去了一间书店,书店门口停了5辆汽车,妈妈给我买了3本书。然后,妈妈带我过了2个红绿灯,去了一家文具店,在文具店买了2支铅笔和1本练习本。回到小区后,妈妈带我坐电梯,电梯里面一共有5个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后续学习更多数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扩大观察范围,用更多的数字表述观察到的事物,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数字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数字的理解。

教师设计表述类非书面作业,让学生把实际生活和所学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并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观察类非书面作业,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类非书面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他们通过直接感知获取数学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2]。学生可以在实际活动中通过观察和体验获取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新奇与乐趣,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构建数学模型。

以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图形的初步认识(一)”的教学为例。学生要初步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并发展空间思维。教师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观察类非书面作业,让学生观察自己家里各种物体的形状,找出身边的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并思考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易拉罐、杯子是圆柱体,乒乓球、足球是球体,洗衣机、冰箱、微波炉、鞋盒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学生通过触摸这些物体,了解它们的不同特性,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棱角,而球体和圆柱体比较圆滑;长方体和正方体由6个面组成,圆柱体由3个面组成,球体只有一个面。在学生对这些物体有初步的了解后,教师让学生试着简单地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出来,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设计观察类非书面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物体,用简单的方式理解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够帮助他们构建数学模型。

四、探究类非书面作业,强化分析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推动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3]。教师可以设计探究类非书面作业,让学生自主观察、探究、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的教学为例。学生要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在不同的位置看到同一物体的样子是不同的,并要学会根据物体不同的样子分辨观察者所在的位置。教师为学生设计探究类作业,给每个学生分发一只兔子玩偶,并让学生在课后和家长一起完成作业。家长要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兔子玩偶的基本形状,并让学生猜一猜不同的形状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学生可以仔细观察兔子玩偶,找出正确答案。如从兔子玩偶的正面看,可以看到眼睛、鼻子、嘴巴;从兔子玩偶的背面看,可以看到尾巴;从兔子玩偶的侧面看,只能看到一只眼睛和一只耳朵。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原来从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能够发展空间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设计探究类非书面作业,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五、操作类非书面作业,提高动手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对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操作类非书面作业,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数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动手能力。

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教学为例。教师为学生设计操作类非书面作业,帮助学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学会估算常见物体的长度。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身高吗?”学生回答:“不知道。”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测量爸爸妈妈的身高吗?”学生回答:“可以用尺测量。”教师给予肯定:“说得很对。”教师让学生回家用卷尺量一量爸爸妈妈的身高、肩宽、胸围、腰围,量一量自己的课本、铅笔盒、铅笔的长度和宽度,再量一量家里的桌子、椅子、冰箱的长度和高度,并记录下来。如妈妈的身高是1.6米,肩宽是35厘米,胸围是80厘米;课本的长度是21厘米,宽度是15厘米;桌子的长度是1.2米,高度是90厘米。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知道1厘米和1米大概的长度,了解100厘米=1米,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有更加直观具体的认知。

教师设计操作类非书面作业,将数学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实现在做中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实践类非书面作业,培养应用意识

学生天生具有探索的热情和求知欲。通过实践学习,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内在驱动力,并点燃他们深入学习的热情[4]。教师可以设计实践类非书面作业,在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构建桥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探究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以苏教版数学(旧版)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的教学为例。学生要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教师设计以“我是采购员”为主题的实践类非书面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教师让学生列一个购物清单,并在家长的陪同下逛商场、超市、书店,购买清单所列的物品。学生在购买物品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各类物品的定价。在结账前,学生要自己核算所购物品的总价,并去收银台进行支付找零。学生A的购物清单包括鲜奶、养乐多、饼干、西瓜。他在家长的陪同下去超市购买清单上面的物品并记录价格:鲜奶19.8元/盒、养乐多13.5元/排、饼干4.8元/袋、西瓜2.89元/斤。他们购买了1盒鲜奶、1排养乐多、2袋饼干和5斤西瓜,总共需要支付57.35元。学生拿出100元给收银员,找零42.65元。学生在观察和记录物品价格的过程中了解价格标签小数点后两位分别代表角和分;在计算物品总价的过程中应用10分=1角、10角=1元等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在找零的过程中应用小数的减法。

教师设计实践类非书面作业,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在实践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设计多种充满趣味性和贴近学生生活的非书面作业,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又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非书面作业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提升作业的教学效果,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1]李秀文.“双减”政策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非书面作业探讨[J].新课程研究,2022(16):105-107.

[2]董文文.“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低年级非书面作业设计实践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8):128-130.

[3]郭琳莹.贴近生活设计小学数学非书面作业[J].读·写·算,2023(21):22-24.

[4]叶凯红.“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非书面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4(13):72-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