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实效

作者: 徐凤完

【摘要】信息技术对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技术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和实时性等特点。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有声、有色、有图像的信息技术融合运用,能丰富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内容背景、音乐情境、演奏乐器等的直观呈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音乐形象感知、乐句乐段划分、音乐情绪体验、音乐要素理解等难点,让无形的音乐变得直观、生动、形象、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聆听兴趣,促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体验音乐,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进而提升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欣赏;有效运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美育研究”专项课题“新课标背景下色彩图形标识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探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MYZX23-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凤完(1978—),女,福建省建瓯市实验教育总校建安小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当今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也在深刻地改变着音乐课堂教学的模式。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入,为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1]。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听得见,却看不到、摸不着。而信息技术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和实时性等特点。音乐欣赏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能让无形的音乐变得直观、生动、形象、有趣,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音乐世界,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与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实效。

一、信息技术运用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呈现的多彩画面和生动声音,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比于传统单一的音乐形式,视频动画等形式更容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动画形式的音乐故事也是很好的素材,如在《彼得与狼》的动画视频中,不同乐器代表不同角色,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乐器音色特点。

(二)丰富教学内容

网络资源丰富,在各种信息平台如教育网站、百度、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中,可以获取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形式的音乐素材、图像素材等,为音乐欣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优质资源。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轻松获取全球各地的音乐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三)增强教学互动性

1.软件的辅助性

有一些音乐教学软件,如“音乐哆来咪”,可以展示乐谱、音符,还能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通过这些软件,学生在音乐欣赏之余,能亲身体验音乐创作的乐趣。通过一些音乐游戏软件或互动平台,教师可以布置音乐欣赏任务,让学生完成后在线提交,实现即时互动,这样,教师便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习的自主性

信息技术的运用突破了时空的束缚,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比如,课前的背景资料搜索、课后的巩固复习等环节,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站链接、二维码等,随时访问音乐教学资源,自主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学生还可以通过视频号、微信学习群等方式,实现同伴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

二、信息技术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目的性

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点,在信息技术运用中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重难点的解决和教学实效的提升,避免无关信息干扰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

(二)准确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准确运用多种媒体中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资源,对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形成良性刺激,避免将缺乏科学依据或与教材知识关联不大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进而混淆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真实性

网络信息量大、内容繁杂。相关信息的采集,要与教材内容、知识相结合,确保真实性、安全性。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采集真实、有效的图片、评论、视频等信息资源,使信息技术的使用与音乐欣赏教学做到相得益彰。

(四)简约性

信息技术课件的设计,要把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以最简约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画面对象不宜多,对象的图形要简约;画面色彩数量要恰当,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减少文字数量,防止过多的文字阅读干扰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感知。

信息技术是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工具和手段,教师必须从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整体出发,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年龄特点,精心筛选适合小学生欣赏的音乐资源,并认真研究如何恰到好处地发挥信息技术的特性,使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运用相互融合、补充,创设优质的教学环境,展现多样化的音乐表现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融想象、思考、创造于一体,使信息技术在欣赏课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进而提升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实效。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一)灵活、机动播放音频,满足教学需要

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自主选择音乐,并自由剪辑音乐的长短、段落,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学生在欣赏中能够感受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希沃软件对音乐时长进行选择、剪辑,播放时,可自由选择、拖动音乐时长,操作非常方便。

(二)直观、生动展示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1.音乐背景的直观再现

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时代背景、创作思想、音乐表现手段等进行了解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口述的方式,与学生分享作曲家信息、时代背景、创作思想等内容,而这一过程较为枯燥、抽象。而视频可以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一起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纪录片、现场音乐会等,结合教师适时的重点内容讲解,可以直观、深入地了解音乐家的创作背景、生平事迹及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等。比如,在《打字机》这节欣赏课中,通过黑白的打字员工作过程的动画视频再现,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具有年代特征的打字机,以及该年代打字员工作的情景,从而增进对打字机打字、倒机等声音的理解。

2.音乐情境的真实呈现

欣赏课中,很多音乐作品非常抽象。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运用视频、图像素材,结合颜色、声音、灯光等元素,创设特定的审美情境,可以揭示音乐作品的情感和意境,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提升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2]。比如,在《玩具兵进行曲》这节欣赏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动画视频《小男孩的梦》,进而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梦境和愉悦情绪。教师还可以运用当下的虚拟现实技术(VR),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跨时空的音乐演奏场景等。

3.音乐演奏乐器的可观呈现

音乐欣赏教学中,乐曲演奏的许多乐器如马林巴、单簧管、月琴等,是学生所陌生的,甚至是从未见过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直观地给学生展现乐器的图片、乐器的演奏方法与形式,可以使学生真实地了解乐器的性能、结构、音色等,增强乐器的可观性,缩小学生与乐器的距离与陌生感。例如,在《火车咔咔咔》这节欣赏课中,教师先利用白板直观呈现马林巴的图片及声响效果,再引导学生观看马林巴的演奏视频,使学生在聆听乐曲的过程中,对马林巴有了立体的感知。

(三)制作图形谱,解决教学重难点

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结合美术中的色彩与图形,制作音乐欣赏静态或动态图形谱,将抽象的音乐内容、结构、要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在图形谱的帮助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视听结合的实践活动,进行音乐形象、乐句、段落的感知,以及音乐情绪和音的高低、强弱、长短、节奏密疏等音乐要素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情感体验,在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1.运用形象图谱感知音乐形象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利用真实物体的图像如树叶、蜜蜂、雪花、脚印、各种乐器等塑造音乐形象,制作多媒体形象图谱。学生在图形与音乐的融合视听中,理解、感知音乐形象,对音乐产生共鸣。比如,在《森林与小鸟》这节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将小鸟的图片与音乐结合起来,制作动态图谱,通过信息技术课件展示小鸟一只一只跳出来的场景,使得小鸟在树枝上欢快地跳跃的音乐形象栩栩如生。

2.运用动态图谱划分乐句、段落

音乐欣赏中,抽象的音乐结构、乐句与乐段的理解感知是个难点。应如何让流动、无形的音乐艺术,分句、分段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动态图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比如,在《狮王进行曲》这节欣赏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色彩的图形标识,让其随着音乐一行一行地出现,直观地呈现乐曲的结构。学生在完整感知乐曲结构的同时,也对乐曲的乐句、乐段内容与音的强弱、长短等有了清晰的认知。

3.运用动态图谱表现音乐要素

(1)用动态图谱表现音的强弱、长短

动态图谱能清晰地表现音乐的强弱、长短,直观而又形象。节拍的强弱可以用图形的颜色来区分,强拍用鲜艳的颜色,弱拍用较淡的颜色。而图形的大小,不仅可以表示音符的时值长短,也可以表示音的强弱,如大图形代表长音符,小图形代表短音符。大小图形的有序排列,可以呈现音的强弱变化等。

比如,在《海上风暴》第一乐段中,教师可以用由小到大的圆点排列描绘雷声,用不同长短的螺旋线形描绘风声。学生在聆听、观察图谱跟音乐的对应呈现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雷声力度强,旋律短促有力,由远及近,风声连贯而又回旋式。

(2)用动态图谱表现音的高低

动态图谱还能清晰地表现音乐的高低。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进展,实时展示相应的色彩、图形标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的高低。当音乐出现上行的旋律时,教师可以展示向上的旋律线图形;当音乐出现下行的旋律时,教师可以展示向下的旋律线图形;当音乐出现波浪状旋律时,教师可以展示波浪形旋律线图形等。色彩的冷暖等也可以与音乐的高低相联系。明亮、轻盈的色彩可以来表示高音区的音乐,深沉、厚重的色彩可以用来表示低音区的音乐。图谱的展示,能帮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音高概念。

4.运用信息技术制作色彩、色块、图形,可视化地表现乐曲节奏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行进,实时展示相应的色彩、图形标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节奏的变化。

色彩的明亮度、饱和度等可以与音乐的节奏相呼应。强烈、快速的节奏可以用明亮、鲜艳的色彩来表示,而柔和、缓慢的节奏可以用暗淡、柔和的色彩来表示。节奏也可以用不同形状的图形来表示。例如,三角形可以表示八分音符,圆形可以表示四分音符,长方形可以表示二分音符等。

此外,图形的排列方式也可以体现节奏的韵律。有规律的排列可以表示规整、稳定的节奏,不规则的排列可以表示复杂、多变的节奏;紧凑的图形排列表示密集的节奏,宽松的图形排列表示舒缓的节奏等。

5.运用信息技术制作色彩、色块、图形标识,表达乐曲情绪

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情感象征意义。而音乐也是情感的艺术,每首乐曲都有作曲家独特的情感表达,不同的音乐传达的情感也不同。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色彩或色块与乐曲的情感建立相应的联系,用不同的颜色辅助表现乐曲不同的情绪,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情感内涵,提升学生的情绪体验。

比如,在《春节序曲》这节欣赏课中,教师可以用红色的中国鼓、鞭炮、灯笼、烟花等图形标识制作旋律线,让学生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节日氛围与情绪。悲伤的音乐则可以用蓝色的图形标识表示,比如在《二泉映月》这节欣赏课中,教师可以结合蓝色雨滴卡片,表现音乐所表达的悲伤情感。

(四)设计声势、律动、互动游戏,为欣赏课堂增趣

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互动环节,如利用希沃软件设计在线答题和声势、律动、互动游戏等,让学生在活动的协同参与中,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梦迪.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北方音乐,2018,38(11):2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