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作者: 张爱琴【摘要】“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美育资源的挖掘和应用对小学生身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探讨如何在小学阶段充分发掘和应用家乡本土资源,同时结合学校文化和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美的教育,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持。
【关键词】本土文化;资源;审美素养
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意味着我国对学校美育的重视程度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此通知提出“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
雉水悠悠,水绘情长。如皋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坐落在蕴含诗意、充满希望的如皋大地上。如皋的悠久历史、古朴风貌已经深深刻入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鉴于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注重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紧紧围绕艺术课标四大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尽善尽美、文质彬彬的新时代好少年[1]。
一、深耕活力课堂,深化审美体验
审美感知是指个体在自然、社会及艺术领域内,识别、感受、理解和回应美的特质及其价值和影响的能力。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挖掘美、领悟美,从而丰富其审美经历,并有效促进他们审美品位的提升与个性化发展。
(一)欣赏生态之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执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时,教师以水乡小镇引出话题,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是让我们感受到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好地方。由此,学生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到如皋家喻户晓的龙游湖生态园,他们一致认为这里是家乡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在学生质朴的文笔中,龙游湖生态园的美丽画卷缓缓铺开:水明如镜,清澈碧绿,环湖岸营造的景观带色彩斑斓,湖心小岛树影婆娑,栖居多种国家保护鸟类,美不胜收,宛如一幅秀美的生态画卷。这一面湖水,是小城人的诗和远方,是灵魂的故乡。
(二)探寻舌尖之美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家乡”主题单元的教学,从多个维度来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家乡。在对家乡有了基本的认知以后,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进而将这种热爱上升为对家国的情感。
在执教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教师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以查阅资料、观察访问、亲手制作等方式探寻如皋特色美食之美。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美食带进课堂,与同学们分享制作小窍门,交流劳动经历的体验,共同品尝舌尖上的美味。
几百年岁月流逝,林梓潮糕依然保持着传统手工特色,工艺精细,柔润爽口,畅销至今,助力村民生活“节节高”。寒霜磨砺的如皋美蔬—黑塌菜,凌霜傲雪,不输松梅,它丰富了远航海军的“菜篮子”,“炒”进海军菜谱,端上了辽宁舰的官兵餐桌,成了名副其实的“拥军菜”。如皋香肠几乎是民宴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堪称人间精品。如今,它是一种抚今追昔怀远的意念,是把一年的牵挂切成佐酒伴餐的文化传承,更是过年挥之不去的情怀。
(三)领悟品格之美
“欣赏我自己”是小学心理健康六年级的内容,属于“自我认知”类课题。教师厘清四五年级同类型课题的教学目标后,本着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理念,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了解自身的优势,正确认识美;悦纳自身的不足,努力创造美。
在课堂中,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勇敢积极地面对自身的不足,积蓄创造美的能量。具体而言,笔者邀请如皋籍残疾人书法家石晓华走进课堂,他现场“口书”一幅书法作品,告诉学生们:“我虽然失去了双臂,但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学生亲眼见证了他用残缺的身躯创造出人生的奇迹,这种坚韧之美使他们深受鼓舞。他们在心底轻声告诉自己:“不完美是人生常态,学会接纳缺憾,自立自强!”
教师深耕活力课堂,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综合审美能力,提升感知能力,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二、丰富审美经历,精进艺术展现
艺术表现力主要是指在艺术活动中对形象创造、情感传达以及美感展示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艺术表现技能,从而对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一定的认知与理解[3]。拥有艺术表现力的学生,将具备更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并对生命和生活产生更为强烈的热爱之情。
在感知美的基础上,学校引导学生将美的认知转化为美的表现,让学生勇敢地表达美、展现美,真正体现素养落地,实现有效美育。具体而言,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现美的平台,成立雉水流韵绒艺工作坊,开设别开生面的“‘布’‘绒’错过的精彩”校本非遗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实现艺术表达。
(一)以智慧眼认识美
布绒艺术来源于如皋独有的传统工艺—贴绒画,此民间技艺源于明末“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她的“贴绒梅花扇”惊艳了当时的人们,后来石学仙制作贴羽杏黄缎帐幔并进献乾隆帝获褒奖,贴绒画由此名声大振。至康熙年间,如皋贴绒画已久负盛名,后被列为如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惜的是贴绒画这门优秀的民间工艺,失传于滚滚的历史长河中。
(二)以精巧手表达美
2021年9月,学校雉水流韵绒艺工作坊成立后,尝试还原这门技艺。当布绒遇上乡土文化会焕发出怎样的光彩呢?笔者带领学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董小宛“真丝贴绒画”的技法,尝试用富有光泽感的丝绸面料还原董氏具有质感和光亮效果的非遗作品。师生们尝试化繁为简,用丝绸布、丝线直接代替生蚕丝,减少劈丝、梳绒、制布、上色等烦琐环节,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良。
(三)以玲珑心展现美
在学生们的巧手下,诞生了一系列匠心独运的精美作品。通江达海的龙游河是滋养如皋大地的母亲河,据传它有九十九道弯,每一弯都藏着一个生动有趣、劝人向善的民间故事。学生们用剪贴画的方法完成《龙游河的传说》贴绒画绘本故事。可爱的如宝是如皋颇具代表性的吉祥物,寓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学生们用贴绒画制作印有“如宝”的门帘、手提包、文化衫、屏风等作品,在活动中塑造美的艺术形象,实现真善美的融合。
通过贴绒画的创作,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见证了家乡腾飞的巨大变化,还在厚植家国情怀的同时,丰富精神生活、完善自我品格。
三、推动学科融合,激发创意实践
教师通过融合多学科知识,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能够培养学生开展艺术创新与应用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4]。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升艺术操作与创造能力。同时,创意实践的过程离不开团队的协同努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也是对他们团队协作能力的一种培养与提升。
(一)小葫芦,大视界
如皋是长寿之乡,葫芦的谐音是“福禄”,因此葫芦深受学生喜爱。学校将种植葫芦、探究葫芦文化与如皋长寿文化进行有机整合,注重跨学科的融合教育,创生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宝葫芦的秘密”。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是种植葫芦的好时节。学生在农耕园里种下葫芦,为它浇水、除草、施肥、捉虫,又兴致勃勃地搭好架子,引蔓上架……劳动的喜悦溢于言表。语文课上,教师分享课外书籍《葫芦兄弟》,开展讲故事大赛和读书交流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葫芦的相关知识。数学课上,教师带领学生探究葫芦的数学奥秘,测容量、量“腰围”、量“身高”。美术课上,学生在葫芦上尽情彩绘涂鸦,用葫芦制作各式各样的工艺品。科学课上,教师带领学生探究葫芦的妙用,了解葫芦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同时动手尝试,将葫芦制成盛酒的容器。
“宝葫芦的秘密”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实现了跨学科融合,匠心独运,构思巧妙。学生在创意实践中拔节成长,在美的追寻中学会自立、自信、自强,这些都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二)创童谣,承乡韵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学校“乐”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为指引,以音乐核心知识为枢纽,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具有横向、纵向联系的音乐知识内容,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养。
“如皋号子”早在2019年被列入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校音乐组教师开发的“承乡韵”乡土课程,设计灵感就来源于如皋百姓生活中或劳动时即兴创作的民间童谣、田歌、号子等。如皋童谣是采用如皋方言创作并传唱的儿童歌谣,是如皋文化中尤为生动鲜活的一部分。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让充满浓浓乡音、乡趣、乡情的如皋童谣走进校园,学校音乐组教师创新开发“唱响童谣 传承乡韵”的校本课程,让不同年段的学生在独特的乡音中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低年级:找。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如皋历史和文化,搜集并记录一些耳熟能详的童谣。
中年级:唱。童谣作品通俗易懂,向身边的大人请教,用方言吟诵或者演唱一两首作品,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
高年级:创。童谣作品风趣幽默,请模仿喜爱的作品,创作一两首描绘如皋地方文化的童谣、田歌或者船歌,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诙谐风趣、生动活泼的童谣走进班级,学生们口头朗读或吟诵,并配曲演唱,课间游戏念童谣,边念童谣边舞蹈。童谣给学生带来身心的快乐和满足,在每个学生心中都播撒下爱家乡的种子,让充满浓浓乡音、乡趣、乡情的如皋童谣文化重焕生机,代代相传。
四、追寻红色足迹,深化文化认知
文化理解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特定文化背景下艺术作品深层人文意义的感悟、理解与解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艺术体验中树立正确的历史、民族、国家及文化观念,学会接纳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内容与形式,形成跨文化交流能力,并强化自身的文化自信。
学校充分挖掘如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所蕴含的革命历史文化精神,组织师生参加红色研学活动,激励师生发挥“红色文化”教化育人、凝心聚力的作用,传承红色基因,播撒红色火种,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豪情,去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在研学中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美的修养,传承革命精神。
研学前,学生围绕以下三个任务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任务1:了解一支队伍
如皋大地上,曾活跃着一支英勇奋战的红十四军队伍,请了解一下这支队伍的历史。
任务2:学讲一则故事
你了解红十四军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吗?邀请你的同伴与你合作,声情并茂地讲述一则故事。
任务3:走近一组人物
你知道红十四军里的英雄人物吗?详细了解两位人物,讲述他们的人生经历以及英勇事迹。
在研学内容上,学校设计了“十个一”:寻一组红色足迹、听一个红十四军的革命故事、唱一首红色歌曲、写一次签名留念、学一套武术操、吃一顿忆苦思甜饭、进行一次实践体验、打扫一处革命遗址、重温一回入队誓词、撰写一篇主题征文。
同时,学校按照红十四军的发展历程,精心设计红色之旅路线。
萌芽:参观红十四军指挥部旧址、红十四军建军纪念碑等,感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内涵。
发展:了解红十四军何昆军长的战斗故事,感受战争的残酷;聆听红十四军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感悟红十四军的诞生和发展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产生的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感受江安镇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
传承:到南通如皋红军小学,了解学校的红色物型课程文化和办学特色,畅想未来。
结语
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其实就是和学生一起踏上寻找美的旅程,在探究求索中走进活动,支持学生以不同视角感受美、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从而达到“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育人愿景。
【参考文献】
[1]田川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20):30-32.
[2]张丽,李嵘.中小学艺术表现性评价的设计探索[J].中国教师,2024(4):20-24.
[3]乐思洋.音乐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课堂评价语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2.
[4]袁晖岚.中小学竹笛教学中的问题探讨[D].重庆:西南大学,2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基于礼乐文化的小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研究”(课题批准号:GH2022074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爱琴(1982—),女,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