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营造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环境策略

作者: 游珉峰

【摘要】美育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政教育具有同根生长、并蒂生辉的特性,是提升学校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文章以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深挖美育和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阐述如何通过采取不同策略,营造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环境,着力深化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互通,实现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有效提升“美育+思政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以美育德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美育;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策略

美育是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抓手。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是落实“三全育人”的新探索,也是德育实践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落实这一重要要求,必须要营造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环境,构建美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融合互通、互为依托的工作模式,大力改进美育工作,将其作为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环节。本文从学校顶层设计、教学内容供给、活动载体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四个层面分析营造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环境的策略,探索构建美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融合互通、互为依托工作模式的路径,以期有效提升“美育+思政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以美育德的育人效果。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融合教育新格局

(一)明确协同育人教育理念与规划

1.强调育人目标的一致性

学校应明确美育与思政教育在育人目标上的同向性—二者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可在整体教育规划中,明确将审美素养提升与立德树人目标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使二者相互补充、协同发展,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定基础[1]。

2.规划长远发展路径

学校可制订长期的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发展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二者的深度融合。例如,在课程设置上,构建包含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的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教育体系;在师资培训上,制订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相结合的计划,以适应协同育人的需求。

(二)建立协同育人管理与评价机制

1.管理机制方面

设立专门的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管理部门或协调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评估二者的融合工作。该部门要打破传统的美育和思政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确保资源共享、活动共办。

定期组织沟通协调会议,让美育教师和思政教师能够交流教学经验,探讨融合方式,解决协同育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评价机制方面

学校需构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评估学生思政知识和美育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评估学生在价值观、审美情趣、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养方面的表现。

教师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社会评价等。例如,邀请校外专家、社区居民等,评价学生在参与具有美育与思政融合特色的艺术创作或社会实践项目时的表现,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和全面性。

二、优化内容供给,丰富融合教育新内涵

(一)挖掘融合性的教学素材

1.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素材

教师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与思政教育元素。例如,诗词歌赋营造了丰富的审美意境,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教师可以国画为例,讲解作品中体现的自然观、人生观,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理念相呼应之处,让学生在感知艺术之美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再如,《诗经》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人物情感等展现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诗经》,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文学素养。

2.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

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如时代楷模的事迹,既体现了崇高的道德品质,又展现了人性之美。教师可以将这些素材融入教学中,讲述楷模的故事,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他们的奉献精神,使思政教育更具现实感染力[2]。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古代建筑、现代建筑、艺术展览等美育资源入手,挖掘其中体现的现代社会价值观。如故宫、苏州园林等建筑体现了对称美、秩序美。故宫布局宏伟,沿着中轴线的两侧成双成对排列建筑,建筑色彩庄重而典雅,彰显皇家威严,能够让人感受到建筑艺术的大气磅礴之美。欣赏这些古代建筑,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古代建筑之美,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审美品位,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设计融合性的校本课程

1.编写融合教材

学校可组织专家学者共同编写具有协同育人特色的美育与思政教育校本课程,确保校本中的美育内容具有专业性、准确性和艺术性,思政教育内容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时代性。此外,学校可组织一线美术教师和思政教师参与校本编写,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情况,他们的加入可以使校本内容更贴合教学实际,从而有效提高校本的实用性。

校本内容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编排,每个主题既要包含思政教育的核心观点,又要结合与之相关的美育案例、艺术作品等。例如,在爱国主义主题下,校本课程除了要有爱国主义的内涵、历史意义等思政内容,还要收录反映爱国主义情感的音乐作品、绘画作品,并分析这些作品是如何通过艺术形式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

2.开设融合课程

学校可开设专门的美术与思政融合课程,如美术与思想政治素养课程。课程内容可以涵盖艺术审美与道德修养、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塑造等多个方面的学科交叉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全面多元。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小组讨论、艺术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吸收美术与思政课程的知识与内容。开设专门的融合课程,可以让教师专注于落实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教育,更加自如地运用丰富多样的美育素材开展思政教育,使融合教育不再枯燥,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三、创新活动载体,探索融合教育新路径

(一)开展艺术创作与展示活动

1.主题创作活动

学校可定期开展以特定思政主题为核心的艺术创作活动,如举办“中国梦”主题的艺术创作大赛,鼓励学生通过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对“中国梦”的理解和向往。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思考“中国梦”的内涵,将思政内容融入艺术创作中。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讲述革命故事的漫画、短剧等,使学生在创作中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艺术展示活动

学校可以举办艺术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创作的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艺术作品拥有展示的平台,从而拓宽思政教育的渠道[3]。除了在传统的线下展厅展示,学校还可以发挥线上平台的优势,在学校官网、社交媒体平台上展示学生的作品。这样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学生的作品,同时也能让作品中的思政价值传播得更广。

(二)组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

1.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入其中。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到文化遗产的艺术之美,还能深刻体会到保护文化遗产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意义。教师还可以联合社区开展文化建设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美化社区环境、文艺表演等活动,通过舞蹈等艺术形式表达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能力,实现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2.志愿服务活动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美育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生在向群众普及音乐、美术等艺术知识、展示个人技能的同时,也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传递给他们。例如,在参加博物馆、美术馆的志愿服务活动时,学生在为观众讲解艺术作品内涵、价值的过程中,也能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借助美育的感性体验,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增强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这个过程中,美育的实践性与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相融合,能够达成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效果。

四、强化队伍建设,壮大美育思政新力量

(一)组织教师培训与进修

1.培训内容方面

学校应构建针对美育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培训课程体系。培训内容包括系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美育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技巧、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等。美育教师需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哲学维度理解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思政教师需学习艺术史、艺术鉴赏等知识,提高在思政教育中运用美育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美术、思政教师视野要广,要广泛涉猎多门学科,拓展知识面,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以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2.进修方式方面

学校可为教师提供多种进修方式,如短期集中培训、长期离岗进修等线下培训;也可全力打造综合性线上课程平台,构建包含美育和思政教育内容在内的线上进修课程体系[4]。例如,创建一个线上学习平台,其中既有美学理论、艺术史等美术课程,也有思想政治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等思政课程,还有一些融合性的专题课程,如“艺术作品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等。

另外,学校可以创建专门的学习小组或交流群,让教师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互动式的进修活动,在微信群或微博超话中,定期分享美术和思政课程学习资料,在群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互相学习借鉴;鼓励教师参加跨学科的学术研讨会和交流活动,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促进美术教师和思政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协同育人的教学实践中。

(二)建立教师合作与交流机制

1.推动教学团队合作

学校可组建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跨学科教师组合、不同教龄教师搭配组合等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包括美术教师和思政教师及其他学科的教师。教学团队需共同商讨确定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教育目标。这一目标既要体现思政教育对学生道德修养、政治觉悟等方面的培养要求,又要涵盖美育对学生审美素养、艺术创造力提升的期望。团队成员要共同挖掘美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点,共同备课,共同设计教学方案。例如,在准备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主题的课程时,美术教师可以提供传统艺术作品的赏析点,思政教师则要从现代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等方面进行补充和完善,二者相互配合,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2.搭建交流研讨平台

学校可搭建专门的教师交流研讨平台,成立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学习共同体,定期开展教师沙龙、在线论坛、专家讲座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从美和美育的定义出发,深入讲解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逻辑及路径[5]。学习共同体可每周定期推出新的课程或案例展示,分享自己在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教学中的经验和心得,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不断提高协同育人水平。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学生代表参与研讨,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表达对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教学的需求和期望。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在学校顶层设计、教学内容供给、活动载体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营造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环境;推动形成“美育+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合力,促进美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积极打造寓教于艺、以德润心、以文化人的美育思政大课堂,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进而达成启智润心、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清莹.新时代地方高校美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实施路径[J].惠州学院学报,2022,42(2):29-33.

[2]孔新苗.“社会美育”三题:含义、实践、功能[J].美术,2021(2):10-14.

[3]胡春蕾,张永飞.立德树人背景下新时代美育的实现路径[J].中国德育,2021(1):40-43.

[4]美育要使人进入崇高的精神境界[J].前线,2021(1):6.

[5]赵加军.以美育温润学生心灵 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水平[J].华人时刊(校长),2021(1):9.

作者简介:游珉峰(1978—),男,福建省厦门市音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