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拓展训练引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陈海云【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体育教育受到更多的重视。初中体育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帮助,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拓展训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将其引入初中体育教学,能增强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为此,体育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拓展训练;初中体育;体育锻炼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创新初中体育教学方法,构建高品质、高质量的体育课堂,有效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的协调发展,切实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在此教育要求下,教师应将拓展训练引入初中体育课堂,发挥拓展训练形式多样、涉及面广的教育优势,并分析学生个性化的运动需求,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增强其协作能力和运动能力,促使其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全面发展,进而助力素质教育目标达成。
一、将拓展训练引入初中体育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学习动力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进行单一重复的体育训练,这样学生容易对体育产生倦怠感。而拓展训练类型丰富,涉及多种运动形式,内容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初中生有更强的吸引力,能激发初中生的运动兴趣。教师将拓展训练引入初中体育教学,根据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需求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挑战,能使学生获得运动的成就感,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通常以个体为单位开展,较少需要团队的配合。而拓展训练通常以集体为单位开展,强调学生通过集体的默契配合完成不同难度的运动挑战,由此,学生会与同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教师可以将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让学生围绕运动项目进行积极讨论,采用不同的合作战术应对训练挑战。通过这样的拓展训练,学生能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技巧,并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从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受教学时间、条件等限制,传统体育教学活动场所往往仅限于学校操场,如此一来,教师难以带领学生学习更多的运动项目。而拓展训练是对基础运动项目的重组,其内容包括攀岩、户外探险、水上活动等。教师将拓展训练引入初中体育教学后,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领域的运动项目,锻炼身体各部位肌肉,提高身体的耐力、灵活性与柔韧度等,从而使身体素质获得更全面的提升。
二、将拓展训练引入初中体育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拓展训练目标,设计拓展训练活动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明确训练目标,导致体育教学活动秩序混乱[1]。为避免这种情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时,教师应认真分析初中体育课程内容,明确拓展训练的特征,科学设计拓展训练的活动目标,并据此完善拓展训练活动,助力学生高效完成体育学习任务。
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足球”为例。本章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传球、接球等足球运动技巧,掌握脚内侧传接球的技术动作,学会调整支撑脚的站位与控制触球瞬间的脚型,增强肢体灵活性、协调性。足球运动属于团队项目,为帮助学生明确团队配合的重要性,基于本章内容,教师将提升团队配合能力与增强集体荣誉感作为拓展训练的目标,设计了“信任背摔”拓展训练活动。具体而言,教师根据学生的运动基础和身体素质差异,将他们分成不同的足球小组,要求各小组内部开展“信任背摔”活动。在此活动中,站在台下的小组成员需要紧紧抓住彼此的手,稳稳地接住从高台上倒下的队友,这既考验台下成员的默契程度,又考验台上成员对团队的信任。教师借此拓展训练活动让学生掌握团队配合的技巧,为后续讲解足球运动技巧和战术知识做好铺垫。
教师结合足球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拓展训练活动目标及内容,能保证体育授课内容与拓展训练相辅相成,切实发挥拓展训练的辅助作用,为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二)借助拓展训练,讲解体育理论知识
理解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学习的重要部分,能保证学生后续顺利进行体育运动。初中阶段的体育理论知识开始变得抽象和复杂,这导致部分学生在理解应用时出现困难[2]。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借助拓展训练讲解体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抽象的文字描述产生具象化认知,积累体育基础知识,从思想认知层面意识到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七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中的“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为例。本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体重和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学会调整人体摄入能量与人体消耗能量之间的平衡,掌握保持健康体重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帮助学生掌握本节知识,教师可以借助拓展训练活动增强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效果。具体而言,在讲解“规律运动能加强身体能量消耗,从而有利于保持健康体重”的体育知识时,教师组织“翻越轮胎阵”拓展训练活动,将不同型号的轮胎拼接起来,搭成一座“小山”,然后鼓励学生翻越“小山”。学生在翻越“小山”的过程中需要观察轮胎的组合方式,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完成探险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与身体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在经历一番惊险与刺激的活动后,学生身体内部的能量得以充分消耗,身心会更加放松。
教师借助具体的拓展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切身感受运动消耗身体能量的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保持身体能量摄入与身体能量消耗平衡的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借助拓展训练,讲解运动技巧
在常规的体育技能教学中,受场地限制,学生能够采取的训练方式较为单一,训练强度容易过大或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可在体育技能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在室外布置新的训练场地,优化学生的实践训练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运动技巧进行反复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3]。
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八年级全一册第二章“田径”为例。教师在讲解本章中的“中长跑”知识时,将目标设定为“了解跑步的体育知识,掌握正确的跑步姿势,学会调整步幅、步频,提高中长跑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讲解跑步姿势与技巧,如“上体逐渐抬起,步幅逐渐增大,步频逐渐加快”,让学生掌握基本跑步知识。接着,教师设计“隔空跨越”拓展训练活动—间隔不同距离放置长短不同的木板,铺设一条“木板路”,要求学生快速跑过“木板路”。在此拓展训练活动中,学生在跨越不同间隔的木板时需要灵活调整步幅、控制步频,并根据情况调节跑步速度。由此,学生可以逐渐掌握跑步的技巧。
合理引入拓展训练活动,既能丰富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又能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巧。教师在跑步教学中引入“隔空跨越”等拓展训练活动,有助于弥补传统技能训练的不足,激发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应用运动技巧。
(四)借助拓展训练,组织体育竞赛活动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激烈的竞技运动氛围影响下,学生会积极地展示自身的运动实力,并从和同伴比较中获得有益的建议。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将拓展训练与体育竞赛活动结合,设计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发展学生的各项运动能力[4]。
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九年级全一册第二章“田径”中的“投掷”为例。本节要求学生了解投掷运动对锻炼身体肌肉的重要作用,掌握后抛实心球的技术动作,学会调整抛掷角度与用力顺序,正确运用上肢力量进行投掷。为实现此教学目标,教师设计“击中地雷”拓展训练竞赛活动。教师在室外场地的不同位置放置装满水的气球,将其作为“地雷”,要求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排除“地雷”—自由选择不同重量的实心球击打“地雷”,为同伴扫清前行的障碍,一人负责跨越障碍快速前行。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在比赛前,教师教授学生投掷实心球的方法,鼓励学生应用不同的投掷技巧完成比赛。比赛结束后,教师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交流投掷技巧,让学生总结力量控制技巧、用力规律、肢体动作规范等投掷知识,激活学生的运动思维。
在体育竞赛活动中,教师设计团体竞争环节,引导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竞赛运动的乐趣,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运动技巧应用能力。
(五)借助拓展训练,开展差异性训练
不同学生的体育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教师需要开展个性化与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活动。在引入拓展训练时,为了落实分层教学理念,教师应先从不同方面判断学生的发展情况,再以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组织拓展训练活动,允许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与能力自主选择运动方式,参与和自身能力水平相符的体育活动[5]。
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体操”中的“单杠”为例。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运用体操器材展示身体柔韧性、力量感的方法,掌握不同的单杠技术动作,提高在身体倒置时合理控制体态的能力。为实现此教学目标,教师可设计分层拓展训练活动。针对身体协调性较好的学生,教师设计“山洞探险”拓展训练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在室外场地立起大小不同的呼啦圈,让学生在原地旋转,达到指定圈数后,向前穿过呼啦圈,而且穿过呼啦圈时不碰倒呼啦圈。为完成该拓展训练活动,学生需要保持头脑清醒,灵活调用腰部力量,用下肢发力,轻盈地穿过呼啦圈,从而充分锻炼身体柔韧性。针对肢体协调性、平衡性较差的学生,教师设计“穿过浮桥”拓展训练活动,要求学生科学运用手臂力量抓住绳索,保持身体平衡,稳定通过“浮桥”。
教师设计不同的拓展训练活动,不仅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还能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增强对体育运动的信心。
(六)结合拓展训练,设计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强化学生运动技能的主要途径。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学中的作业设计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体差异,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充分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价值与乐趣。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后拓展训练活动,以此作为学生的体育作业,引导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并完成不同的课后拓展训练活动,从而达到复习与巩固体育知识的效果。
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八年级全一册第六章“乒乓球”为例。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乒乓球的特点和打乒乓球的技术要求,在掌握发球原理的基础上,学会正手发下旋球与反手搓球。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后,教师设计“星星跳跃”和“袋鼠跳跃”课后拓展训练活动作为课后作业。以“星星跳跃”为例,该作业要求学生围成一个大圈,轮流用拍子拍球、颠球,保持乒乓球在人拍球、颠球的过程中不掉落。在此拓展训练活动中,学生能灵活应用不同的击球动作,调换正手与反手,巩固课堂所学的乒乓球基础知识。
教师开展课后拓展训练活动,可以丰富体育课后作业形式,使学生在趣味活动中轻松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强化运动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活动,不仅能有效补充体育教学内容,丰富体育运动形式,使学生获得多样化的运动体验,还能增强体育教学的创新性和灵活性,推动体育教学改革。为此,体育教师应充分考量现有体育教学条件,创造性地引入拓展训练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运动需求,促进体育教学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镇.卫生与健康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融入[J].田径,2023(12):61-62.
[2]王琼.初中体育课中师生互动言语行为研究[J].田径,2023(12):72-74.
[3]李晓丽.初中体育教学与体育社团互助发展探究[J].体育世界,2023(11):92-94.
[4]徐子雯.OBE教育理念视域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能训练优化路径[J].青少年体育,2023(11):101-103.
[5]钱文庆.信息化背景下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3,25(22):233-235.
作者简介:陈海云(1972—),男,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