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融合策略

作者: 任小惠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加强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融合成为当下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融合需要凸显课堂教学主题,平衡课堂教学重点,预留自主思考空间。教师可从课前自修、课堂思考、课堂实践、课尾延伸、课外拓展五个环节落实课内外融合的阅读教学,从而优化语文课程建设,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融合阅读教学;语文阅读

作者简介:任小惠(1984—),女,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龙门镇东二十铺小学。

课内外阅读融合是指将课外阅读文本引进课堂,将课外阅读方法融入课内阅读教学中,通过课内外阅读的融合落实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有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课外阅读巧妙融入课内阅读教学中,使课内外阅读融为一体,从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构建自主阅读体系。

一、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一)促进课堂提质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进行融合对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其一,课内外阅读的融合能进一步凸显课堂人文主题,激发学生对课程主题的深层次思考。其二,将课外阅读融入课内教学,能为学生发散阅读思维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阅读思考范围。其三,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促进课程改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而课外阅读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给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提供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因此,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融合符合《课标》的要求,有利于促进语文课程改革。

(三)落实素质教育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学生不仅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提升学习素质,成为想学习、会学习、懂学习、能自主学习的高素质学习者。而阅读是学生实施自主学习、拓宽认知视野的重要途径。在课内外阅读融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筛选材料、提炼重点、获取信息、迁移应用知识的自主阅读能力,达到授之以渔的教育效果。可见,课内外阅读融合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习者,从而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二、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融合教学的要求

(一)关联阅读,凸显课堂阅读主题

语文课内外阅读融合教学对教师课外阅读的选材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即要紧扣课时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或课内文本信息,凸显课堂阅读主题,从而引发学生对文本关系的关注。通过关联性阅读材料的选用,教师能够促使学生进行对比思考,深化学生阅读学习思维,凸显阅读教学主题,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课堂阅读教学思路更聚合,学生思维发散但不松散。

(二)详略阅读,平衡课堂阅读重点

在课内外阅读并存的课堂教学中,详略得当地实施教学计划,是完善课堂教学结构的关键。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如何平衡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调整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教学比重,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发挥阅读教学的价值功能,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时段确立整体性教学思路,明确课外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厘清阅读内容主次,细化阅读教学步骤。如此,教师能充分发挥课内外阅读融合的教学优势,提升课程品质。

(三)启发阅读,预留自主思考空间

教师为学生预留独立思考、阅读训练、讨论学习的空间,是小学课内外阅读融合教学的必然要求。实施启发性阅读指导,能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配合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促使阅读课堂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融合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课前自修:以外导内,补充阅读资料

以外导内旨在通过课外阅读材料导入课堂教学话题,进而引发学生对课内阅读文本的关注。在课前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把握预习机会,给学生预留阅读导学材料,让学生课前展开自主阅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自主查阅与本课关键词或人文主题有关的阅读信息,锻炼学生资料检索与材料选用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批判性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持续性分析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内在联系。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预设的课外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探究。在此类阅读活动中,学生能将预习重点放在对阅读文本的细化探究上,着眼于文本展开兴趣导学。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要具有高品质、典型性特征,能充分体现课时主题,引发学生对课堂教学主题的关注,使学生厚积人文底蕴。在课前借助课外阅读为课文进行补充说明,能初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增进学生对课内阅读文本的了解[1]。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内容为一篇童话故事,旨在教会学生“求同存异,理性看待差异”的道理。教师可以从课文中提炼“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一关键性语句,给学生布置课前自修作业。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能体现“求同存异,理性看待差异”主题的拓展材料,通过阅读教材文本与拓展材料,分析课文与拓展材料在主题上的共性,从而理解“追求个性,包容差异”的道理。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发放课外读物《不一样也没关系》《看得见看不见》,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外阅读材料与教材阅读文本所体现的道理。

上述课前自修阅读作业具有趣味性与启发性,能在课前时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课内文本的探索欲,使学生在课前导学的作用下,自主解决基础阅读问题,为课堂学习做好认知准备。

(二)课堂思考:内外对比,引发探究思考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引入预先准备好的课外阅读资料,通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深层次对比,引发学生对课内阅读的探究与关注。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可以明确课内外阅读的主次关系,采取课内阅读为主、课外阅读为辅的教学设计思路,初步确定二者的教学侧重点。其次,教师可以选择贴合课堂教学需求的课外文本片段植入课堂,活化课外阅读资料的展示形式,为学生探究课文提供精专性引导。最后,教师可以围绕某个课时教学议题,选择存在共性的多篇阅读材料,指导学生细化分析多文本的异同之处。在课内外阅读文本的对比中,学生能发展比较思维和分析思维,掌握多语篇阅读对比能力,深化对课内阅读内容的认知[2]。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内容为一篇抒情的写景文,文章描写了夏日荷花的优美姿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课外阅读材料《清塘荷韵》(季羡林)和《荷花七则》(席慕蓉)中描写荷花的片段,设计对比学习任务群,如下所示。

1.通读课文,圈画出文本中有关荷花外在特征的句子,加以赏析对比,选出最喜爱的句子并进行说明。

2.阅读两篇课外文本,标清自然段,以概括性句子提炼出文本大意,试分析同样描述荷花之美,课内外三篇文章分别将描写的侧重点放在哪些方面,行文结构上存在哪些差异。

3.三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篇描写的荷花?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说明。

(三)课堂实践:内外融合,迁移应用经验

在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阅读过程中收获的学习知识迁移应用到写作或阅读理解类问题中,以此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课内阅读学习后,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理解题,让学生结合课内所学知识自主回答阅读理解问题,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教师还可以将课外阅读材料作为学生微写作任务的范文,让学生据此提炼阅读信息,展开微写作任务。在实践类活动中,学生能依托课外阅读增强课内阅读水平,从而提升课堂学习效果[3]。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白桦》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内容为一篇优美的现代诗,诗中描述了冬日白桦树的优美。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外阅读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水平的工具,以课外阅读为习题训练材料,构建课内外融合教学活动。如,教师可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资料—《小白杨》(歌词)和叶赛宁的抒情诗《白桦》,并给学生设计实践训练活动,如下所示。

1.阅读理解任务:完成阅读理解题,并在小组内核对答案,分析两篇《白桦》在抒情表达上的共通之处。

2.微写作练习:仿照《白桦》《小白杨》,写一首以树为题材的现代诗。

(四)课尾延伸:以内联外,深化人文主题

在课尾教学环节,学生已初步掌握课堂教学重点,能对课内文本的主题内涵产生深层次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阅读延伸方面,向学生渗透与本课时内容相关的拓展类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借助多元课外阅读文本解读课内阅读文本主题,使学生对课文人文主题形成更为深入的认知。教师也可以开展头脑风暴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课内阅读中提炼关键词,自由发言。教师还可以结合个人经验,给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优秀阅读篇目,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后积极实现自我提升[4]。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清贫》一课的教学为例。本文以自述的形式,描述了一位革命斗士被俘获时的清贫境况和质朴的革命思想。在课尾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组织头脑风暴活动,让学生结合“清贫”话题展开思考,随机提出联想到的词语或句子。通过自由联想,学生可能提出“清白”“贫穷”“廉洁”“艰苦”“朴素”等词语。教师则可以在这一环节提出指向性问题:“你曾读过哪些与此话题有关的文章?”学生能在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个人阅读经验,相互推荐优秀的文章,并简要说明文本的大意。

以内联外,渗透阅读方法能深化学生对课时人文主题的解读,为课堂教学主题的升华助力。

(五)课外拓展:内外兼修,鼓励自主阅读

在课外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课内学习经验,进一步拓展阅读内容,解放阅读思维。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课文角度出发,为学生拓展同作者、同题材、同时期、同类型的指定阅读篇目,供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也可以从整本书阅读的角度出发,结合课内探究的经典片段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一系列阅读激趣活动,如文化常识问答、阅读打卡、读书交流会等,以多元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阅读。内外兼修的阅读融合教学,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促使学生阅读能力获得深度发展[5]。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旨在培养学生对外国名著的阅读兴趣。在本课的课外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将整本书作为课内外阅读融合教学的主体内容,并给学生提供高质量书评文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给学生布置一系列自主阅读活动,如下所示。

1.写书评活动:仿照课外阅读的例文,撰写书评。

2.打卡活动:制作打卡表并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打卡进度,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3.批注活动: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对整本书进行批注,相互分享阅读观点。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内外阅读的融合教学能起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等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课外阅读篇目选择的合理性和适配性,突出课内外阅读的关联性,详略得当地开展阅读融合教学,以使课内外阅读融合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郝永康.全域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结合教学策略新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10):74-76.

[2]宋尚琴.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策略探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1,37(4):28-31.

[3]周新安.读贯课内外,有效提升语文素养

[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5):68-69.

[4]张德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教学衔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164-165.

[5]白玉婧.依托教材,搭建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平台的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17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