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学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李骏卿【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与现代文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和欣赏古诗词往往是难点问题。问题导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从问题导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问题导学;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李骏卿(1989—),男,广东省珠海市第十三中学。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具有关键性作用,其不仅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影响[1]。教师应通过问题导学优化古诗词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承事业的发展。
一、问题导学的应用价值
问题导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问题导学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聚焦课堂教学重点问题,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导学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2]。
第二,转变师生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问题导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探究古诗词的内涵和意义,提高自主思考意识。
第三,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有利于核心素养培育工作的落实。问题导学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碰撞思维,从而形成核心素养。
二、问题导学的内涵特点
问题导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在问题导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以问题为中心[3]。教学过程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串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第三,注重过程和方法。问题导学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和体验,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问题导学的实施原则
第一,目的性原则。教学活动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问题导学也不例外。因此,在设计问题导学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确保问题难度适中、
富有启发性,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4]。
第二,自主性原则。问题导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供学生选择和使用。
第三,多向交流原则。在问题导学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互动是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这种互动可以增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第四,全体性原则。问题导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
第五,总结性原则。问题导学需要注重总结和评价,总结和评价一方面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教师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第一,古诗词本身具有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特点,其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与现代文学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学生在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时感到困难。
第二,学生的学习现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古诗词枯燥难懂,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理解[5];部分学生虽然对古诗词有兴趣,但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常常感到无从下手。
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古诗词的理论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使得课堂教学单调乏味;部分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激发[6]。
五、基于问题导学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设置辐射型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
辐射型问题需要学生以某个问题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辐射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分析。
以教学曹操的《观沧海》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句诗中的“观”字包含哪些意思?
2.在这首诗中,曹操是如何描述大海的壮阔和浩瀚的?
3.曹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在这首诗中,曹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是什么?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何关系?
5.你认为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什么影响和价值?
这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分析,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拓宽他们的思维和知识面。“观”字可以引发学生对诗人观察的视角、心态以及诗的意境的深入思考;对大海的描述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曹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通过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置议题型问题,挖掘古诗词的情感主旨
议题型问题需要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挖掘古诗词的情感主旨和文化内涵。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议题性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
以《次北固山下》的教学为例。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在教学前,教师可设计以下议题型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2.诗中哪些词语或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这些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特点?
3.你认为这首诗最美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
4.你认为诗人的创作手法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如何在诗中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首先,引导学生讨论作者的内心世界和诗歌的情感内涵。其次,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表达方式。再次,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海日”“残夜”“归雁”等,并讨论这些意象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对比《次北固山下》与其他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讨论王湾的诗风及其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蕴含的道理,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设置比较型问题,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比较型问题需要学生对两个或多个相似或相反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独特之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以《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为例。两者都描写了自然景色,但它们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有所不同。一方面,《次北固山下》主要刻画北固山的美景,用墨浓淡相宜,富有表现力;《天净沙·秋思》主要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通过描绘一系列的自然景物,烘托出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另一方面,《次北固山下》表达了作者对北固山风景的赞叹和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游子思乡的悲凉情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首古诗词的异同,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比较型问题。
1.两者的作者和背景有何不同?
2.两者的表达方式有哪些不同?各自有什么特点?
3.两者的情感表达有哪些异同?各自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情感?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将两首相似的诗词进行比较分析,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异同和特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设置归纳型问题,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归纳型问题需要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或某类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以《水调歌头》一词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归纳型问题。
1.“水调歌头”这个词牌的特点是什么?苏轼是如何运用这个词牌的?
2.这首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象征意义?
3.苏轼的笔法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如何在这首词中体现?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思想,再将全词内容进行拆解,提炼关键字、词,并结合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赏析,从而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归纳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五)设置反思型问题,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反思型问题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反思为核心的问题导学方法。通过反思型问题,学生可以回顾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科素养。
以《行路难》(其一)一诗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反思型问题。
1.回顾已学知识:从唐诗的题材、艺术特点、代表诗人等方面入手,思考《行路难》(其一)的特点是什么?
2.理解诗歌内涵:深入理解《行路难》(其一)的内涵和意义,包括诗歌中的意象、情感、思想等。
3.探究创作手法:思考《行路难》(其一)的创作手法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的影响;对比分析其他相同主题的诗歌,探究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和风格特点。
4.对比分析:将《行路难》(其一)与其他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例如,与《将进酒》进行对比,两首诗在主题和情感上有何异同?在艺术表现和创作手法上有何异同?
5.个人感悟:思考《行路难》(其一)对个人的启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谈谈对诗歌中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能够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人文情怀,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策略。通过设置辐射型问题、议题型问题、比较型问题、归纳型问题和反思型问题,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古诗词教学的作用,弘扬优秀的古诗词文化。
【参考文献】
[1]徐海利.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2):12-14.
[2]吴彧.鉴赏诗词领略经典: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J].试题与研究,2022(31):171-173.
[3]杨琴.任务驱动,问题导学:以“问”促“学”新模式下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J].智力,2020(26):155-156.
[4]李征宇,崔豫.群文阅读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运用: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晚唐咏史怀古诗”为例[J].三角洲,2023(14):108-110.
[5]连亚飞,温昕.“生活·实践”教育视阈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情景教学研究[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2(12):18-20.
[6]徐树忠.任务驱动:实现古诗词“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以初中统编教材古诗词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22(35):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