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路径
作者: 沙蕴文【摘要】数学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产生合作交流的意愿,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数学教师在教学时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应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文章简要讨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四方面
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生活元素
作者简介:沙蕴文(1996—),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不仅应当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还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引领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1]。
一、联系生活背景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当服务于生活。要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应当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掌握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样做,不仅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还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千克和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将数学问题置于生活背景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与探究。在课堂上,笔者先拿出一块铁和一团棉花,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个物品哪个更重呢?”学生回想生活经验后回答道:“铁块更重!”笔者没有反驳学生,而是将铁和棉花放上天平。学生随即发现,天平显示这块铁和这团棉花一样重。笔者适时向学生解释:“有时,我们难以用肉眼估测物体的重量。于是,人们发明了一些计量单位,用来描述物体的重量。知道物体的重量后,人们不使用天平也可以知道哪个物体更重了。”接下来,笔者顺势介绍了“千克”和“克”这两个概念,以及这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即1000 g=1 kg。在学生顺利掌握这两个概念后,笔者又展示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图片以及这些物品的重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换算这些物品的重量,找出最轻和最重的物品。在课后,笔者还布置了一项生活作业,要求学生在逛超市时,仔细观察超市中各类物品的重量,将其记下来,并在此后的数学课上与同学讨论,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掌握运用计量单位的技巧。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再引入教学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又使学生发现了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初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教师需要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能够从现实世界的客观现象中发现数量关系,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2]。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生活与百分数”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创设购买物品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课堂上,笔者出示了一道有关购买物品的题目:“王老师想要给每一名学生购买礼品,一共有30名学生,礼品的原价为15元。卖这种礼品的3家店铺给出了3种不一样的折扣,甲店铺的折扣方式是打八折,乙店铺的折扣方式是‘买3送1’,丙店铺的折扣方式是‘每满300减30’。如果王老师只能在一家店铺买礼品,请问王老师怎么购买礼品最划算呢?”由于这个问题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现实性,在笔者提出问题后,学生十分积极地进行计算,很快便顺利得出了最便宜的购买方案,还有学生顺势计算了王老师不只在一家店铺购买礼品的情况下最划算的方法。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了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巧解生活现象
特级教师曹培英认为,近年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工作得到了教师的重视,但是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的力度仍然不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然而一些生活现象蕴含的数学知识相对隐蔽,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解释这些生活现象,让学生的数学视野愈发开阔,同时让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发展[3]。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圆”一课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在课堂上,笔者主动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呢?为什么车轴要装在车轮正中间呢?为什么摩天轮也是圆形的呢?”由于刚学过有关圆的知识,有学生很快回答道:“因为在一个圆上,每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也就是半径,都是相等的。人们把车轮做成圆形、把车轴装在车轮正中间,可以确保车轮在地面滚动时,车轴到地面的距离是固定不变的,这样车子在行驶的时候自然是平稳的。如果车轮变成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图形,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就不总是相等的了,车子行驶起来肯定很颠簸。摩天轮的原理也是一样的。”由此,学生顺利地利用所学的有关圆的知识解释了生活现象。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同时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妙设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发展学生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组织实践活动时,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通过实践逐渐内化相关知识、巩固数学基础,也要重视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一)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正确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能力。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授“生活与百分数”一课后,教师可以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组成调查小组,调查附近村庄的农户近两年种植水蜜桃的收入变化情况,并据此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学生的调查报告应包含所有的调查数据,学生对农户收入变化原因的分析以及给农户提出的建议等。在参与这项社会实践活动时,学生不仅需要进行实地调查,还需要在得到数据后运用所学百分数知识计算、分析,得出农户收入变化的原因,再提出建议。在这项实践活动中,学生积极地调查、思考,发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获得了真切的生活感悟。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问题、着手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让学生在调查、计算、分析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化数学知识,同时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强化应用能力。
(二)组织合作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应用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解决相对复杂的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学习数学原理,让学生掌握应用数学知识的方法、提升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的机会,并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地与同学讨论,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计算实际物品的周长与面积的正确方法,提升应用意识与能力。在课堂上,笔者先将全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然后给每个小组分别布置一项合作探究任务。其中,第1小组的学生需要计算黑板、讲台的周长和面积;第2小组的学生需要计算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的周长与面积;第3小组的学生需要计算教室外的花坛的周长和面积;第4小组的学生需要计算教室的周长和面积;第5小组的学生则需要计算数学教材、草稿本的周长和面积。接到探究任务后,学生都对完成任务十分感兴趣,纷纷开始思考,共同商量如何进行测量和计算。比如在需要计算教室周长和面积的第4小组中,学生先提出直接利用直尺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再运用公式计算教室周长和面积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发现使用这个方法无法得到准确数据,于是学生进行了第二轮讨论。在讨论后,学生决定利用教室地板砖作为测量工具,先用直尺测出一块完整的地板砖的长度和宽度,然后数出教室一共竖着、横着铺了多少地板砖,并测出多余地板砖的长度,由此得到教室的长和宽,再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最终,学生顺利地测出教室长为9 m、宽为5 m,并计算出教室的周长为28 m、面积为45 m2。
通过完成这样的合作探究任务,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所学计算公式、掌握计算实际物品周长与面积的技巧,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掌握运用数学知识的方法,他们还会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掌握通过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语
应用意识是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时,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并带领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内涵,掌握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顾振国.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J].数学教学通讯,2020(19):68-69.
[2]李云,王国韬.立足“三教”,探究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数学之友,2022(15):24-26.
[3]李娟.根植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J].小学教学参考,2019(3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