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种子课”理念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作者: 方培芳【摘要】种子课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种子课”教学可为学生播下思维的种子、方法的种子、经验的种子和结构的种子,把学科的种子转变为生长的种子,不断赋予种子生长的力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建构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实现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种子课”;核心素养;数学学习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协同创新”(含帮扶项目)专项课题“小学数学‘种子课’教学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xczx22-09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方培芳(1977—),女,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种子课”是处于单元知识体系中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教师要通过开展“种子课”教学,为学生播下各种“种子”。教师要创设基于学生生活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加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个人的知识链,进而让种子茁壮生长。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的第二小节“图形与几何”为例,阐述“种子课”的实施路径。
一、重视基础知识,理清单元脉络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把握好教材每个章节的基础知识,才能够有序开展后续课程教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和应用更加复杂的数学知识。在开展“种子课”教学之前,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确定课时的重难点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伊始,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直线、射线、线段,并讲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异同点;接着,让学生在白纸上任意画一个角,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角的定义和组成;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角的分类,并将自己画的角进行归类。
借此,教师由线引出角,顺势带领学生复习平面图形中的封闭图形这部分内容。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就以下问题对四边形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与整理。
1.四边形的特征有哪些?
2.大家还学过哪些特殊的四边形?它们各有什么特征?这些特殊的四边形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能用集合圈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由此,教师引出圆的概念,并让学生就圆的相关知识展开复习和总结。在对图形几何知识进行回忆、复习、整理、总结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发展几何直观思维,建构更加系统的平面图形知识结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助力学生夯实基础,让知识的种子在“丰富土壤”上生根、发芽。
二、基于实际生活,培养空间观念
在“种子课”理念下,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开展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认识与测量的图形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和量感。
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创设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教师可设置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野外、家中寻找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篮球、树叶、包装盒等,并将搜集到的物品带回课堂,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课堂上,教师可基于学生搜集的物品提问,如“它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特点?”
这样贴近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学会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并能直观描述这些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征。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学科的种子转化为生长的种子,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三、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深度学习
启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是促使学生数学学习种子茁壮生长的关键。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经过不断地质疑、分析、推理、判断,能够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需注意的是,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推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迸发更多思维的火花。
比如,在开展“图形与几何”的复习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开放性问题。
1.你能说出生活中的哪些图形,请举出具体的例子。
2.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和性质?
3.你觉得四边形有多少种,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
4.如何把一个长方形切割成不同的正方形,又如何将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5.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圆形的物体,请举出具体的例子。
6.如果要画一个圆,你有哪些方法?
7.一个人围绕着树转一圈,所得的图形是不是圆?
这些开放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促使他们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种子课”课堂上,教师要多设置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解决问题。
四、借助合作学习,增强探究意识
合作学习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推动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合作能力,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激励、相互影响,能够在集体力量的带动下增强探究意识,发展学习能力。
比如,在开展“图形与几何”的复习教学时,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通过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合作学习经验。
教师可布置这样的任务:“请根据图形的边数、顶点数或其他特征来对图形进行分类。”教师要准备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图形卡片,让各小组成员先自行判断,对图形卡片进行分类,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判断彼此的分类依据是否一致。最后,小组成员应通过协商和讨论,形成一致的分类标准。
这样的合作任务,能够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图形的属性和特征,理解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空间观念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和辩论增进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发展合作能力。
综上,教师通过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促使学生以合作学习模式相互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数学核心素养。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符合“种子课”的理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五、重视实践过程,提升学习能力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而数学知识涉及数量关系、图形几何等抽象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练习实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多维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原理、规律,促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还是“种子课”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学生将在实际情境中利用课堂所学的数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数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的理解和记忆。
比如,在开展“图形与几何”的复习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折纸、剪纸等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图形模型,加深对图形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学生可先选择一个图形模型,按照具体的步骤利用纸张、剪刀进行折纸或剪纸操作,制作出选定的图形模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全程跟进,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完成模型制作后,学生可以向教师或同伴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制作步骤和经验。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可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实践操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采取重视实践和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知识探索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应通过设计有趣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这种教学方式符合“种子课”理念,能够使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和贴合实际,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语
总之,教师可在“种子课”理念的指导下,基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及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秉持“种子课”理念,教师能更好地培养出具备扎实数学基础、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蓝玉文.让种子课成为生长的课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20(1/2):50-51.
[2]刘燕.在深度学习中让小学数学“种子课”真正成为种子[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3):81-82.
[3]李晓梅,张秋,张丽欣.基于深度学习的“种子课”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以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J].辽宁教育,2021(23):21-24.
[4]魏亮,杨晓霞.“种子课”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29):13-14.
[5]李伟娟.选好种子课,解决知识混淆痛点:特级教师俞正强“面积的认识”教学片段赏析[J].华夏教师,2023(22):38-39,82.
[6]陈丽芳.生长的力量,不可量自会强:小学数学种子课教学实践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8):48.
[7]韩雅平.基于“可视化”教学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实效分析研究:以种子课《克与千克》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3(27):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