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作者: 钱艳秋【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科内容与传统文化相联系,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同时,涵养学生的精神,从而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做好前期的课程设计,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建构精彩、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渗透;教学
作者简介:钱艳秋(1996—),女,江苏省南通市八一中学。
新课标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出发,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完善品格。新时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以传统文化为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文化视角,凸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本文从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传统文化要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一)讲述传统文化故事
我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教师可以挖掘传统文化故事中的育人元素,将其与教材内容、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教学情境。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较好地解读传统文化故事,从而获得高尚道德品质的熏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原有的传统文化故事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也可以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搜集课外传统文化故事,将其与教学内容融合。通过讲述传统文化故事,教师既可以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又可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1]。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感受友谊,知道如何交朋友、如何与朋友沟通等。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在课程导入阶段给学生讲述高山流水的成语故事,让学生了解伯牙与锺子期高尚的友谊。学生在受到传统文化故事熏陶的同时,明确了本课的关键词—友谊。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进入初中后,你对‘朋友’的定义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思考问题,学生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意识到朋友不一定是无时无刻陪伴自己的人,而是能了解自己、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紧扣教材内容寻找合适的传统文化故事进行课堂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顺利地走进课堂学习中。
(二)呈现传统文化元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黑板板书呈现的方式传递具体知识点。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种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视听结合的屏幕展示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展示动态的传统文化元素,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2]。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珍视生命”一课的教学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学生要通过学习掌握这几点知识。其一,了解爱护身体、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其二,尊重生命;其三,培养高尚品格,形成追求真、善、美的意识。结合教学目标,教师搜集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教学资源,并通过电子白板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展示有关珍视生命的古诗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体会其中的情感。教师也可以展示诸多古建筑中的动物图案,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动物形象体现出的生命活力。在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之后,教师提问:“生命为什么是可贵的?如何守护生命?”结合具体的教学资源,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形成对教材内容的初步理解。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传统文化元素的视听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思考与回答问题,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中。
二、丰富教学资源,增加课堂容量
(一)应用教学案例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不仅包含大量的知识点,还包含诸多案例。这些案例能够进一步佐证具体的知识点。在知识讲解阶段,教师要将案例与传统文化结合,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懂得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生活讲道德”一课的教学为例。在知识讲解阶段,教师以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张图片分别讲述了什么故事?”结合图片内容,学生纷纷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比如,有的学生说道:“在第一张图片里,两名运动员握手致意,体现了尊重对手的竞技精神。而在第二张图片里,有一个人直接往地上扔垃圾,不讲道德。”针对学生的分享,教师及时追问:“道德是什么?如何评价一个人是否有道德呢?”基于此,学生展开了深刻的讨论,分析传统文化中道德的标准,在此过程中学会讲文明、讲礼貌。
在上述案例中,针对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案例来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能够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且获得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
(二)应用学习项目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项目式学习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容提炼项目主题,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也可以将项目设计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此,学生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具体知识点,且深入理解传统文化[4]。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积极奉献社会”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设计主题为“古与今的奉献”的项目活动,并设计一系列的项目问题,如“古代人是如何理解‘奉献’的?”“近现代人是如何理解‘奉献’的?”“当代人是如何理解‘奉献’的?”等。根据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网络搜集资料,将资料整理成答案,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演示文稿,将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奉献”的定义阐述清楚,同时融入自己的理解。针对学生的汇报情况,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点评,然后紧扣教材内容对“奉献”展开深入的讲解,引导学生乐于奉献,学会奉献。
传统文化的渗透讲究循序渐进,以学生为主体。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习项目模式,结合教材内容,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项目任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三、设计实践活动,促进文化传承
(一)设计了解传统文化的活动
从学科特点来看,道德与法治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要想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教师就要重视实践活动的设计,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竞技类活动,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传统文化。教师也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传统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要坚持生本理念,保证学生对实践活动感兴趣,自主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实践活动的效果[5]。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无止境”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讲解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以设计两个实践活动。其一,在课中开展以“学无止境”为主题的知识竞答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飞花令”的形式分享有关学习的诗句。初中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在竞争的氛围中,他们能够较好地答出相关的诗句,从而加深对“学无止境”的认知。其二,在课后开展主题为“搜集伟人有关刻苦学习的案例”的实践活动。根据活动要求,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搜集资料,了解不同时期的名人刻苦学习的事迹,并感受他们身上勤奋好学的品质。如此,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上述案例中,设计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是要让学生在亲身体会的过程中寻找传统文化的踪迹,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活动设计者、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
(二)设计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
在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领悟传统文化,还要让学生学会传承传统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基于此,教师可以紧扣与当地有关的传统文化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当地的实践活动学习学科知识,并实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标。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要充分考量三个要点。其一,实践活动要贴合当地实际。其二,实践活动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其三,实践活动要能够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在活动引导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脱离教材大胆实践,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教师可以基于学科特点设计“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首先,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了解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记录下来。其次,各小组要总结当地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各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海报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在海报或者视频中提出自己关于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做法。区别于以往的评价方式,教师设计两个展示活动。第一,海报评比活动。教师将各小组设计的作品彩印出来并张贴在教室展示板上,通过学生互评,选出“最受欢迎”的海报。第二,播放视频。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各小组的视频作品,让学生相互点评各自制作的视频。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评价者、引导者的角色,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欣赏当地传统文化的魅力上,增强学生保护和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意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将当地传统文化与实践活动相融合,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让学生在观察身边生活的同时发现问题,并根据教材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结语
总之,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相融合,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学科特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丰富教学资源,增加课堂的容量,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此外,传统文化要素的渗透讲究循序渐进,讲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教师还要兼顾知识传递与实践输出,通过开展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学会传承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科育人目标。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保证学生既能积累专业知识,又能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振棠.厚植文化意蕴,传承传统美德:试论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J].学苑教育,2022(33):52-53,56.
[2]胡仁.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有效融入[J].新课程研究,2023(12):129-131.
[3]丁艳.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7):124-126.
[4]朱敏.以知识长见识 以美德育人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的融合策略探讨[J].新课程,2021(45):1.
[5]张昱.谈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5):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