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学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与创新
作者: 吴湘华【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基于融合教学视域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将德育和美育、劳动教育融合起来,拓展教学途径,创新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活动,助力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基于融合教学视域,提出将德育和美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实践策略。
【关键词】融合教学;教学实践;初中道德与法治
作者简介:吴湘华(1978—),女,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教师要“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着力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五育融合是教育领域的一种理念,其核心在于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五育融合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将德育和美育、劳动教育融合起来,拓展教学途径,创新教学策略,助力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1]。
一、基于教学内容,设计融合学习任务
(一)感知美,领会劳动价值
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将德育与美育、劳动教育相融合,设计层层递进的任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感知美、鉴别美、创造美,并在此过程中提升道德修养。
以“凝聚价值追求”这一课为例。在“感知美”环节,教师围绕“感知生活之美,领会劳动价值”这一主题设计了三项任务,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美。
任务一为“寻找生活之美”。教师可让学生搜索网络信息,了解艺术家是如何创造艺术作品、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是如何齐心合力构筑美好社会的。通过挖掘美的例子,学生能够感受到艺术美、科学美、勤劳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任务二为“追溯美的源头”。学生要了解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劳和快乐,懂得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任务三为“探索劳动价值”。学生要领会“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内涵与意义,感知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二)鉴别美,懂得自尊自信
鉴别美是美育的第二个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辨析善恶美丑,提升道德品质,树立自尊自信。
以“凝聚价值追求”这一课为例。在“鉴别美”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参加辩论活动,让他们通过参加活动逐渐形成乐观开朗、坚韧弘毅、自立自强的健康心理。
活动一,先让学生结合“感知美”环节的学习收获,探讨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
活动二,引导学生针对论题展开辩论。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能力也不强,将来很难实现自己的价值,因而缺乏自信。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以上论题展开辩论,促使学生形成自尊自信、坚韧乐观的品质。
活动三,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如何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发挥自己的劳动价值。通过探讨这一话题,学生能够认识到,不管个人能力是高是低,都可以服务社会。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增强自尊自信,相信自己能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
(三)创造美,做到言行一致
创造美是美育的第三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多种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实际行动发挥自己的劳动价值,认识到劳动美。
以“凝聚价值追求”这一课为例。在“创造美”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创造美的活动中,目的是让他们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比如,在“从学校到家庭—一路美下去”主题活动中,教师先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美化班级环境,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建议;接着,在实践阶段,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美化班级环境的活动中,为班级建设付出辛勤劳动;最后,教师用鼓励的语言和适当的奖励表扬学生的表现,以进一步促使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二、丰富教学资源,拓展融合教学途径
(一)创设情境,培养家国情怀
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中的艺术美、科学美、自然美,让学生在感知美、创造美的同时提升道德修养和审美素养。比如,教师可以从影视剧资料中挖掘美的元素,引导学生观看学习,让他们在视频情境中培养家国情怀。
以“建设美好祖国”这个单元的教学为例。课堂上,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展示我国历朝历代的文学、美术作品,让学生体会到文学美、艺术美;展示古人在农业、冶金业、天文学、数学等方面的发明创造,让学生感受科学美;展示万里长城、江南园林等我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感受祖国的自然美;展示祖国的发展变化以及人民群众和谐美好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社会美。
在观看完视频后,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表示,通过观看视频他们感受到了家国之美,这让他们萌生了建设家园的美好愿望。
(二)参与实践,传承传统文化
为使德育与美育、劳动教育更好地融合,教师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获得真实感受,进而自觉主动地传承传统文化。
以“建设美好祖国”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第一步,教师先让学生观看有关传统技艺的视频,从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参与到与此相关的实践活动中。例如,围绕艺术美,学生可以参加水墨画创作活动;围绕勤劳美,学生可以参与种植活动,感受劳动的乐趣。这些活动都能提升学生的技能,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第二步,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讨论,说说通过参与上述实践活动,自己有什么收获,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样的体悟,要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这些传统文化和技艺,起到“老树生新枝”的效果,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联系生活,培塑坚毅品格
单纯开展理论教学容易出现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脱轨的问题。教师不妨采用生活教学法,将生活化的素材融入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
以“建设美好祖国”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与助残、敬老、扶弱等公益劳动,让学生体验以自己的劳动服务他人、服务社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从而促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社会、社区负责任的态度。
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鼓励,以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比如,有的学生觉得劳动任务难度过大,需要耗费较多时间、精力,产生了想要放弃的心理。此时,教师要鼓励他们,用先进榜样激励他们,以促使他们养成坚持不懈、不畏辛劳的良好品质。
三、聚焦核心素养,创新融合教学策略
(一)开展主题活动,学习社交礼仪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教师可通过设计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社交礼仪,提升道德修养,形成健全人格,增强责任意识。
首先,教师将“社会生活讲道德”“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积极奉献社会”等课程进行整合,设计了大单元主题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次,针对“社会生活讲道德”这部分内容,教师设计了“社会公德”主题活动,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各种社交情境中的社交状况。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分析自己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端正言行,成为一个讲礼貌的社会人,为构筑美好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实施案例教学,深化法治观念
案例教学也是一种创新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引入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到对案例的探究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起到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大单元学习活动为例,教师设计了以下三个探究活动。
活动一,采用案例对比法,结合不同的例子,让学生通过案例对比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进而形成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
观念。
活动二,引导学生对具体案例展开分析和探究,通过辩论会的方式了解法律对国家安全的保障作用,从而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活动三,让学生指出社会生活中有哪些“不美”的地方,尝试提出建议,说说如何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三个课堂探究活动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义务,从而促使学生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生活中端正言行,为构筑美好社会献出自己的力量。通过案例学习,学生能够对相关法律法规有深入了解,从而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项目学习,参与社会公益
项目学习也是创新教学策略之一。教师可以围绕“如何创造美的社会”这一主题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围绕各种社会公益项目自主设计项目活动的具体环节,切实参与到提升社会美的行列中。
比如,在项目式活动“积极奉献社会”中,学生基于“奉献让学校生活更美好”这一项目内容,主动了解学校中有哪些同学存在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学生发现,通过帮助同学,同学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了,校园也变得更美好了。
在该项目的基础上,教师还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项目拓展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上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尝试接触相关的公益组织,了解自己是否能参与到公益组织举办的活动中,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项目式活动中,学生从校内拓展到校外,参与了构筑美好社会的活动。通过项目学习,学生提升了主人翁意识,有了担当精神,认识到社会美的提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样能促使他们有序参与社会生活,增强责任意识。
结语
美育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欣赏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育人价值。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五育融合思想,将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创新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活动,将学生培养成思想美、行为美、品德美的人。
【参考文献】
[1]张洪杰.基于“立德树人”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2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