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和育人并行的作业设计思考
作者: 陆顺雅【摘要】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技能,教师获得教学反馈的重要载体。在“双减”背景下,探究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发掘作业设计中的育人价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举措。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深入解读“双减”政策的要求,有效设计数学作业,真正达成减负增效和学科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双减”;育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作者简介:陆顺雅(1986—),女,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重视作业设计中蕴含的育人功能,使得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减负和育人两手抓,从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一、关注文化味,设计轻松有趣的作业
“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性质”板块中这样写道。由此可见,数学是具有文化底蕴的学科。学生学好数学,有利于涵养人文素养,开阔文化视野。在“双减”背景下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教师需要努力挖掘数学作业中的文化韵味,让学生得到相应的人文素养熏陶[1]。
以“1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为凸显数学的文化味,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跨学科融合作业:与家长共同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古诗《飞雪》,从中更好地感知10以内的数字。《飞雪》全诗为:“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在家长的陪同下读这首诗,学生会把10以内的数记得更为扎实,且依托古诗的诵读,学生还能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此,作业既轻松有趣,又得以达成育人目标。针对这一课的内容,教师还可以设计“洛书之旅”的作业,让家长给学生讲解洛书的相关历史知识,再让学生用10以内的数去填洛书九宫格,从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历史韵味。如此,教师在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同时,还能提高作业的实效性[2]。
再以“小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富有文化韵味的作业:请思考我国目前可知的最早应用小数的人是谁?他是如何表示小数的?你还知道历史上小数有哪些表示方法吗?请列出来。教师如此设计作业,能弥补学生在小数意义的认识上的不足,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与数学历史连接起来,更为有效地感知小数的本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二、彰显生活味,设计以小见大的作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到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构建生动的情境,注重发挥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重视具有生活味的作业素材采集,从生活情境出发,以小见大,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去思考、探究问题,无疑可以增加作业的吸引力,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度学习,让作业切实成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力量。
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生活视角选择素材,设计作业,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用数学知识思考,提取有意义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作业为:妈妈买了一块比萨,明明说他吃比萨的,把比萨的分给妹妹。他们俩谁分得的比萨多一些?多出几分之几?一共吃了比萨的几分之几?作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思考,让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理解更深入,记忆更深刻[3]。此外,教师还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即“为什么明明只要比萨的,而把比萨的留给妹妹?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如此,教师借助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设计作业,把数学作业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在数学作业探究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道德引领,学会谦让、关爱他人,从而使得数学的育人功能得以发挥。
三、融入政治味,设计自主探究的作业
把时事政治作为素材融合到作业设计中,能使作业富含政治味,开阔学生的社会视野,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发展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从而达成数学的育人目标。基于此,在作业设计中,教师需具备与时俱进的眼光,善于整合学生关注的时事政治素材,将其巧妙纳入作业设计中,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的气息,接触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4]。
比如,在“百分数的应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将“祖国统一”的政治素材作为作业题目的背景,让学生自主上网搜集台湾岛的资料,得出台湾岛的面积,并回答“台湾岛面积占我国领土(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搜索相关的数据,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还了解到台湾岛的相关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意识到台湾岛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作业的难度,让学生探究“为什么说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的问题,并用百分数来说明。学生可以进行网络搜索,通过对比经济增长幅度、人均消费支出情况等数据来证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好。这样充满政治味的作业,能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具体的信息搜集与分析实践中增强学用一体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能让学生在系列数据的对比中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大,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四、充满实践味,设计动手推理的作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写道:“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爱思、善问的特点,构建利于学生观察、操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给数学课堂带来活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需遵循“双减”原则,用操作、实践性作业替代海量枯燥乏味的书面作业,让死板的数学练习变成生动的数学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探究欲,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习得数学知识。
比如,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学生活泼爱玩的特点转化为他们学习的优势,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嘴巴交流,用大脑思考,用双手操作,使得整个作业完成过程成为主动探究、快乐发现的旅程。具体而言,作业为:用一根长20厘米的吸管围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做?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在一开始探究的时候,学生发现要计算长方形面积,必须要知道它的长和宽,但题目里只有“20厘米的吸管”这个信息,无从下手。于是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不管如何操作,都要用完20厘米长的吸管,即长方形的周长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操作中,长方形的长和宽或许有变化,但是它们的和是一定的。学生边操作边记录数据:当长为9厘米时,宽为1厘米,面积为9平方厘米;当长为8厘米时,宽为2厘米,面积为16平方厘米;当长为7厘米时,宽为3厘米,面积为21平方厘米……当学生列出所有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教师肯定学生的做法,并告诉学生:实践出真知,数学公式的原理都是可以通过实践一步步推导出来的,大家要做一个勤于动手的人,亲自探究数学奥秘。由此可见,教师将以往机械的书面作业转变为具有实践味的作业,可以给学生带来生动有趣的学习之旅,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目标。
五、流淌阅读味,设计读思一体的作业
阅读技能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技能,也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技能。学生要会读数学问题,才能解数学问题。教师可以把数学作业设计得具有阅读味,让学生像阅读文章一样阅读数学题,读懂题中隐含的条件,理清各种信息之间的联系,从而在正确解题的同时还能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
比如,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如此设计阅读类作业:麟麟同学计划3天读完一本60页的绘本,第一天读了19页,第二天读到第30页,第三天应读多少页?这是一道看似简单实则存在陷阱的题目。学生如不认真阅读,则会走进误区,无法提取有效信息。如有的学生算出结果为第三天应读11页(60-19-30=11)。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多读几遍题目,用笔画出其中的关键字词,并联系日常读书情境来探究问题。学生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读了”和“读到”是不一样的,麟麟同学第二天读到第30页,说明他第二天只读了11页,因此第三天应该读30页。在作业中,学生通过有效阅读,理清了文字表述中的重要信息,成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意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最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麟麟同学的阅读计划是否合理?”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认为麟麟同学的阅读计划不够合理,他由于第二天读得太少,导致第三天需要读完30页。通过作业延伸,教师让学生意识到要合理安排每天的阅读任务,才能保证任务有条不紊地进行。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业设计是践行减负要求的切入点,是落实育人任务的关键环节。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度研读“双减”政策的核心思想,把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数学作业,在减少作业量的同时,彰显作业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数学作业训练中深入理解人文知识,学会做人,关注社会,学会学习,在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如此一来,教师能够让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增强数学教学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玲.在单元作业设计中落实育人价值:以“分数乘法”单元作业设计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8):95-97.
[2]周云英.控量减负 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天津教育,2022(21):16-18.
[3]黎书园,刘天.“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家庭作业设计的新思路[J].新课程研究,2022(21):72-74.
[4]孔繁晶.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8):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