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匠心,明理致行,打造“四有”好教师团队
作者: 王铭波【摘要】“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助推器。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创新组建、跨科联动,以项目驱动、任务推动,形成了具有整体、多元、关联、生成等功能的教师团队发展新样态。
【关键词】“四有”好教师;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建设
当下,想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团队,需要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且具备正确的职业意识、高度的职业精神和过硬的职业能力[1]。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创建于1914年,百年办学,名师荟萃,成绩斐然。近年来,学校积极践行“至诚明理,日新月著”的办学理念,将“至诚”作为教师的共同愿景与价值追求,搭建人才结构化梯队,全力打造“四有”好教师团队,成效明显。
一、目标导向,聚焦校本育师重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指示精神,学校积极响应“双减”要求,进行“公共精神涵养”的整体育人改革,探索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校本化实施的新方法,以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育人实效。
(一)形成价值共识
“至诚”是学校教师团队发展的价值共识。在“至诚”的共识下建设教师团队,教师的专业素养、研究能力等可以得到整体提升,使团队成为学科精英和教学名师的成长摇篮,从而产生显著影响力并发挥示范辐射的作用。
(二)突破发展瓶颈
将“至诚”转化为教师团队的内在理念,“明理”转化为其外在表现,学校依托项目驱动,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化、个性化的培训,切实为当代教师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及教育境界等方面的发展积累整体经验,并提供系统方案,推动教师主动发展。
(三)研创育人样式
依据立德树人的要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校开展综合育人实践改革,全面提升学校的育人成效和办学质量,形成教学转型发展的新样态。
(四)实现多维发展
在行政部门、高等院校、教师发展机构和学校“四位一体”的培育和支持下,在各个学校协同发展的趋势中,本校加强跨学科团队建设,提升教师跨学科课程建设能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持续生成与交叉辐射。
二、任务驱动,彰显学校文化特色
“至诚”文化赓续百年,是教师的共同愿景与价值追求。“至诚”二字,能够充分表达教师对党对国、对教育事业、对教师职业矢志不渝、履践致远的青衿之志。
“至诚明理,日新月著”喻示一代代崇宁人育人育心,实现“至大诚,明大理”的教育境界。其具体内涵为:至诚为党为国,担当教育使命,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有理想、负责任、敢担当的时代新人;至诚学生成长,涵养公共精神,在公共精神涵养的视域下进行学校教学改革,注重个体成长与社会目标相统一,勾画“整体人”的发展全貌,引导教师团队热爱学生、研究学生;至诚教育发展,探索综合育人的发展路径,教师团队脚踏实地、勇于创新,进行课题深研、项目实践,在体验与经历中思考与求索,使研究成为学习的常态,合作成为活动的常式。
在本校“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探索的过程中,离不开团队的领衔人,即校长。团队二十余名教师的组合基本涵盖了学校的各层次人员,校长充分考虑政治面貌、学历、职称、学科和研究项目等各方面因素,明确了本校教师团队的组建特色:党建引领—先锋骨干进行示范;理论先行—努力实践创新;梯层结构—保持均衡发展;跨学科整合—共同研究成长;校际帮扶—教师携手共进等。此外,校长引领教师团队对省品格提升工程、省规划课题、市前瞻性项目、市课程基地与文化建设项目等进行实践研究,有效促进了教师团队的建设。
三、整体联动,夯实协同推进方略
本校的“四有”好教师团队以自主发展能力为建设重点,扎实推动教育科研、教学研究与教学队伍建设的统筹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努力做育人的先行者、主动的研究者、积极的实践者和密切的合作者。具体而言,学校开展“忠诚·党建铸魂”“精诚·博学增慧”“专诚·实践炼能”“热诚·领航共进”四大行动,推进育人改革实践。
(一)“忠诚”党建,坚定理想信念
学校的校树为石榴树。学校依托江苏省“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百年石榴红,崇宁绽芳华”,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织教师团队学理论、学精神、学校史、学榜样,用理想信念铸就忠诚师魂,让“党旗红”成为团队建设的主色。
1.学理论,树立崇高理想
学校组织教师团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展“读史明志”党史学习教育,并在“石榴红”党课、团课上定期领学,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做时刻“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的立德树人者。
2.学精神,投身教育改革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团队学习各级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文件精神,明确新时代教育改革方向,把握时代脉搏,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阅读分享活动,引导教师反思自我,努力成为不断自觉提升德行、才智的发展者。
3.学校史,传承文化基因
学校带领教师团队整理办学历程等校史资料,了解学校发展史和核心文化精神,激发投身新时代教学转型发展的活力,使教师成为学科知识的重要激活者、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实践个性化的创造者。
4.学榜样,讲好教育故事
学校组织开展优秀校友、优秀崇宁人、省首批语文特级教师顾美云老师教育思想报告会,每年开展“崇宁好教师”评选,团队成员争做“崇宁好教师”和“崇宁好教师”的事迹宣讲者,传承崇宁教师的“至诚”文化。
(二)“精诚”增慧,夯实发展根基
学校以“精诚”提升教育智慧,加强顶层设计,践行知行合一,实现师生共长、和谐健康、特色鲜明的团队育人发展态势。
1.完善综合知识结构
学校从阅读入手,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让教师扩大阅读范围,跨越学科界限,紧跟教育发展前沿,读新政策、新热点、新理论,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助力团队成员成为实施个性化、创造性课程的研究者、先行者。
2.研修公共精神理论
学校开展“公共精神”理论学习活动,将理论学习和校本实践相结合,形成教师团队共同认可的理解,并向全体教师、学生、家长进行宣传。同时,学校依托高校支持项目,与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师培等深度合作,让专家团队进行全方位查漏补缺型指导、面对面参与型指导,使教育理论逐步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3.锻炼研究学生能力
学校开展校本学生研究,团队教师共同研究本校不同年段、不同班级学生发展问题、需求等,并探究具体策略,创设能够促进学生发展、丰富学生生活的系列实践活动,为综合育人奠定基础。
4.规划专业发展蓝图
学校聚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实施“学习型教师(校级骨干教师)—研究型教师(区级骨干教师)—智慧型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的梯队发展规划,以发挥团队活力,促进团队教师的个人发展。
(三)“专诚”炼能,提升育人能力
教师团队以“专诚”修炼精湛师能,推进教育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1.品格提升,构建“和·理·责”的公共生活
以省品格提升工程“和·理·责:学校公共生活的儿童品格习养实践”为抓手,加强价值引领和品德教育。以“涵养公共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为培养目标,从关系优化、空间建设、课程涵育、实践浸润、评价激励五个方面全方位构建学校生活,涵养公共精神。
2.课堂转型,打造“泛·参与式”的课堂样态
以公共精神培育为课堂的出发点,教师将学生、知识与社会三者有机统一,建立以广泛参与、平等交往、共同发展为特征的“泛·参与式”课堂生活新样态,培育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与能力。
3.学生研究,回归“真成长”的教育初心
学校开展市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教学即儿童研究的课堂教学创生行动”的研究,教师团队致力于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学习场域,并丰富教学风格,形成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以“学科协同,规划作业”“访问儿童,设计教学”“链接经验,开发活动”“相伴儿童,创享空间”“进阶递升,表现评价”为实施路径,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4.课程创生,传承“有底蕴”的文化力量
学校开展市课程基地与文化建设项目“文心研道:梁溪文脉特色课程”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梁溪文脉特色课程是实践载体,文心研道是学习成长方式。学生主动探索,在生活中学习,让文化内化成素养,从而实现“以文化心,以研践道”。项目从“境脉链接—场域创享”“人文化心—主题开发”“研学悟道—社团孵化”“教研生道—专业成长”四个方面落实,整体构建梁溪文脉特色课程体系,力求国家课程的综合性与校本课程的特色性深度融合,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实践,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
(四)“热诚”发展,促进共生共长
学校以“热诚”组织研学活动,并建立各个学校协同发展的机制,在教学资源流动中共建共享,在经验深度融合中协同共生,实现领航共进。
1.集团聚力,传播至诚文化
作为崇宁教育集团的总校,学校引领集团5个分校共研共训:多种举措,让教师在积极投身中反思、总结、发展;搭建平台,让管理在信息联通中顺畅、高效、绿色;依托项目,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涵养良好品格;抓实研训,通过课堂研究稳步提升课堂质量;整合优势,通过创新传承彰显特色风采。
2.校际辐射,交互中吸收转化
学校依托2个市级名师工作室、3个特级教师工作室等,邀请知名学科专家指导;依托语文、音乐等学科高地建设,催生学科团队建设;通过集团师训、跨区教研等渠道促使优质教育资源持续生成和交叉辐射,扩大“至诚”好教师团队的影响力。
3.结伴同进,继续深挖发展潜力
学校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坊”,为近30名新教师提供具体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固定时间集中开展通识培训,配备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指导老师,进行日常指导;邀请顾美云老师讲述教育故事,丰富教育思想……通过骨干引领,团队互助,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助力青年教师发展。
4.多元交流,辐射崇宁品牌
学校与青海循化积石小学、陕西延安枣园小学进行常态化文化合作交流,云端连线,共享优质资源,共探教学改革;与宿迁市泗阳县卢集镇郝桥小学一对一结对帮扶,分享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优质课程,两校师生共同学习;接待宜兴、循化等各地考察团以及无锡市“牵手乡村”项目骨干教师培训班交流访学,彰显学校的辐射与示范作用。
结语
学校是一个“我—你”精神相遇的教育性场域[2]。一个人可以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可以辐射一个又一个新团队,这是一种紧密相连的关系。本校的“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就有这样紧密相连的关系,也正是在特有文化价值的引领下,学校通过内涵项目联合、跨科跨界参与,唤醒团队成员的价值担当,从而凝聚“忠诚”新队伍、探索“精诚”新实践、共建“专诚”新模式、实现“热诚”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国平.高质量教育需要一支有教育自觉的教师团队[J].人民教育,2020(20):22-24.
[2]胡金木.师生相遇在教育性场域[J].江苏教育研究,2021(29):1.
作者简介:王铭波(1969—),女,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