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聚焦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写作教学策略
作者: 李菊梅【摘要】文章分析了将读者意识融入写作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取的创设情境、提供支架、引导修改的策略,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明确读者需求、理解读者需求,并逐步做到能够根据读者需求完善文章从而让文章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实现通过写作“与人交流”这一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者意识;写作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与人交流”这一目标决定了写作者写作时不能只考虑抒发内心的想法,还需要从读者的角度思考,考虑读者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需求。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读者意识融入写作教学,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写作时不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从写作教学的角度看,读者意识是一种作文教学观,是一种倡导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中写作的训练方式[1]。在融入读者意识的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先就学生习作中缺乏读者意识的典型表现进行分析,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接下来,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科学的建议,鼓励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让学生坚持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写作,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一、从单一到立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读者需求
一些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写作方向、丰富的写作资源,也在学生构思和写作时尽力指导学生,但没有引导学生从读者的角度对写作主题进行思考,导致学生的写作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交流的属性较弱。2022版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因此,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应当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明确读者的需求。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七单元的习作主题是“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师应当基于该单元的单元要素“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以及该单元选编的一系列游记散文引导学生写作。在指导学生完成这篇习作时,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景点,并确定自己想要介绍的对象;其次,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收集与整理资料,使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最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在本单元学到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以及动静描写结合的手法,详细描述自己选择的世界文化遗产。
但是要顺利指导学生完成习作,教师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介绍文化遗产的资料非常丰富,学生可能不明确自己应该选择哪些素材、基于怎样的标准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学生可能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应该尝试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以及动静描写结合的手法。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开展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创设这样的情境:一年一度的“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即将召开,如果你就是参与大会的中国代表,请你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或者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向来自各国的与会代表、嘉宾介绍,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这一情境具备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其一,与学生真实生活接轨;其二,明确了具体的读者;其三,确定了写作的目的。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曾经指出,教师创设的情境的真实性不应该以所谓的真假与有无作为标准,而要以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来评判。在“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发言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会议或者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此同时,这个情境的交流属性很强,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比较具体,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会主动思索如何完成这个任务。此外,在这一情境中,学生写作的读者十分明确,即参与大会的外国代表和嘉宾。在明确这一对象后,学生会知道自己需要面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此要在习作中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会让学生有更明确的完成习作的思路,也给学生遴选素材、资源等提供了重要的标准。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并且知道如何结合生活经验、所学知识写作,从而有更清晰的收集资料标准和写作思路。
二、从逼仄到广泛:提供支架,在想象中理解读者需求
在开展写作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顾此前通过阅读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并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适时点拨学生,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思维支架和方法支架,让学生明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时,只是简单地布置写作要求,然后就让学生自己按照要求写作。在这样的写作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了解他人阅读自己的习作的感受,他们自然也就无法把习作改得更适合与人交流。要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师可以在布置写作要求后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让学生思考读者会如何看待自己的文章,并据此进行构思、写作,从而顺利完成写作要求。
想象类习作是非常重要的习作类型,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完成想象类习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是在指导学生完成这类习作时,教师应明确,由于想象是创作者主观意识、内在情感的集中体现,部分学生可能在完成想象类习作时陷入自己的想象世界,写下许多他人难以理解的不合理内容。为了让学生既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又能顺利完成写作任务,教师可以利用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让学生从读者的角度分析自己的习作,确保学生的习作不仅大胆、自由,而且合理、可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习作主题是“神奇的探险之旅”,在完成这一主题的习作时,一些学生可能将关注点放在描写神奇的探险情节上,重点描写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忽视了其他维度的内容,比如人物的塑造和环境描写。这样的文章难以引起读者共鸣,反而可能因为情节过于离奇让读者不知道如何读下去。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优秀的作者会站在读者的角度,会思考读者需要了解什么内容、想要获得怎样的感受,然后在写作时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满足读者的期待,让读者能够与作品中人物产生共鸣。在指导学生完成“神奇的探险之旅”这篇习作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描写大胆、有趣的探险历程,也应当让学生合理规划整体情节、细化人物在具体情节中的感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详细描写人物在遇到不同事件时的心理活动,然后分析如何在习作中使用这些片段,以便读者与主人公一起经历离奇的探险,产生鲜明而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
当然,除了让学生关注人物心理描写,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增加一些“意外”,来满足读者对这类文章的期待。“文似看山不喜平”,读者在阅读想象类文章时,往往会期待获得惊喜,而这正来自出乎读者预料的情节。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完成习作的整体框架后,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修改自己设定的故事情节,让出乎意料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冲击力,使读者获得阅读愉悦感。
由此可见,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文章中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是否合理、到位,然后根据读者对该类型文章的阅读期待修改文章,从而有效提升文章的可读性。
三、从模糊到清晰:引导修改,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完善文章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下,一部分学生因为写好的作文要交给教师评改,于是将教师视为自己习作的唯一读者,在构思和创作时陷入怪圈。在教师批阅作文之后,这些学生则会将作文束之高阁。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而言,写作任务是机械且生硬的,这样的写作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没有太大益处。
除此之外,有一些教师将写作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完成写作任务上,这也导致一部分学生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写作,不注重写作之后的修改环节。事实上,修改环节应该成为学生重点关注的内容。叶圣陶先生认为:“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但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指导学生修改习作,学生只能依照自己对写作目标的理解、原始的表达能力修改,学生的写作能力依然难以得到长足进步。为了让学生明确修改文章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对话引导学生,让学生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自己习作的整体结构、思路、采用的手法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也有助于学生的鉴赏、反思能力提高。
在基于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目标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两重身份—作者与读者,并逐渐养成写完作文以后反复阅读、分析的习惯,主动根据教师提示的修改方法琢磨、修改,直到满意为止[2]。为此,教师需要在学生完成习作后,认真阅读学生的习作并提供具体的修改意见,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交给不同类型的人阅读,了解不同读者的看法,然后据此进行修改。
仍以“神奇的探险之旅”这一习作主题的教学为例,在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评价表,让学生结合评价表中的内容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文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是作者、读者,也是评价者。但是,如果教师在修改环节完全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感受进行评价和修改,学生的习作很难更上一层楼。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和习作要求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引,让学生明确评价的维度和方向,然后据此评价和修改习作。比如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在写作想象类文章时,写作者应当关注整体情节的严密性、合理性和趣味性,还要关注文章是否翔实、准确地记录了人物的感受。
在学生完成首轮修改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和同学、家人分享自己的习作,或者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同学、家人了解自己文章的情节,然后和同学、家人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并听取他们的修改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选择的读者基本上不是专业的评论者,这些读者不一定能够提出专业的建议,但他们能够分享自己在阅读之后的真实感受,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自己文章存在的问题。在学生了解读者的建议之后,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这些建议,让学生明确修改的着力点,从而更顺利地完成习作。
由此可见,教师应当在开展写作教学时,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修改指导,让学生明确如何紧扣习作主题和习作类型修改自己的文章。此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和不同类型的人分享自己的文章,了解这些人的阅读感受,然后据此修改文章,使文章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结语
可以说,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是对2022版新课标关于写作教学的要求的积极回应。教师可以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使学生习惯在写作时考虑读者的需求,并知道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满足读者的期待。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在面对写作任务时迅速产生清晰的写作思路,也能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完成习作后合理修改自己的文章,从而整体推动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3]。
【参考文献】
[1]余琴.理解教材 搭建支架 交流分享: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习作《我的植物朋友》为例[J].小学语文,2019(1/2):96-100.
[2]张海莲.植入读者意识,助力自能评改:以五上习作一《我的心爱之物》为例[J].语文天地,2023(6):58-59.
[3]戴聂瑞.培养读者意识,构建说明文习作逻辑[J].小学教学研究,2023(6):59-60,63.
作者简介:李菊梅(1971—),女,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