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深度学习探究
作者: 李洁涵
【摘要】学生的深度学习离不开单元视角下的整体教学。以“正比例和反比例”为例,教师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开展合适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动机的教学活动,揭示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丰富学生的探究体验,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单元整体教学
作者简介:李洁涵(1996—),女,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北校区。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内核与本质,理解知识内涵,并利用高阶思维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强调对知识进行整合、搭建框架。“正比例和反比例”是苏教版数学小学六年级下册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对教材进行全面解读与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单元整体视角,对课时进行重新整合与分配,明确教学目标并实施教学,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让学生实现对单元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从而重建认知结构、提升学习能力、实现情感发展。
一、立足单元整体,设定长程教学目标
长程教学目标指的是线状的长期教学目标。教师应把单一知识的学习纳入知识体系中进行考量,对零散的教学目标进行系统的梳理。其中,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提炼,是对教学内容整体分析的结果。
“正、反比例的意义”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的教学重点。在明确单元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分析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写逻辑。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整体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例题和习题的设计以及呈现方式,并分析内容呈现的顺序逻辑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等。
教材提供了行程问题、购买价格、工程问题等现实情境,充分反映了本单元内容的知识本质。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问题情境。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以及可能出现问题或困惑[1]。通过分析,教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乘、除法算式中的规律”等相关知识,对变量有一定的了解。由此,教师判断本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对变量思想及函数观念的一次探索和提升。此外,由于正、反比例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师需要呈现正、反比例图像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教师应立足于单元整体,基于学生学情和知识特点,重新划分课时,并设定长程教学目标。由此,教师划分出四个课时,并对应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在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正比例模型,提炼出正比例的意义。第二课时:在生活实例中,通过对比引出反比例的意义,并结合图像加深理解。第三课时和第四课时:聚焦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本单元的整理与复习。如此,从单元整体出发,对素材加以整合与改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在长程目标的指引下,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深度学习,实现思维的飞跃,为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借助单元整体,深度理解知识本质
数学的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充分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并将所学知识放到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去理解。
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比例的相关知识,大多是无意识的、感性的经验,并未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也未用数学方法去探索规律。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重点突破从常量到变量的认识,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可以从静态发展成动态”的内涵。在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反比例的意义,并进行正、反比例相关内容的比较。教学活动如下。
1.复习正比例的意义
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正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图像。观察下面的四张表格,你能找到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吗?
2.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提问1:表2和表3中的两个量也相关联,它们为什么不成正比例关系呢?
探究:请结合正比例的学习过程,小组合作探究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关系。
反馈1:表2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乘积都是60,
表示总价一定。数量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
反馈2:表3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乘积都是120,表示路程一定。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提问2:比较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关系与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关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反馈:相同点是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不同点是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对应的比值一定,表2和表3中两个量对应的乘积一定。
结论:乘积一定的两种量就是成反比例的量。
概念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从“反”和“比例”入手,设置合理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在与正比例的比较中,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感受反比例的特征。学生对不同情境中量的关系进行充分归纳之后,初步建立了反比例的数学模型。在后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模型直接判断数量是否成反比例[2]。
三、依托单元整体,在探究中优化学习
在深度学习理念中,学习的实践创新也十分重要。教师可以设计创新性任务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甚至是连续性学习,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串联,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例如,针对反比例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教师可以在多样的素材中找出涉及正、反比例的实例,设计探究性任务,巩固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以及对学习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在探究中学会学习。探究性任务如下。
1.任务一: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写:尝试用字母式表示反比例关系。
(2)思:反比例到底“反”在哪里?
2.任务二:工地要运一批水泥,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如下。
每天运的吨数 72 36 24 18 12 ……
需要的天数 1 2 3 4 6 ……
(1)写: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 )比例关系。
(2)思:请你计算其中的比例。
3.任务三:实践探究。
(1)利用24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并判断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长/cm 宽/cm 周长/cm 面积/cm2 长和宽是否
成反比例
①
②
(2)利用24根1厘米长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看有几种不同的围法,并判断围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长/cm 宽/cm 周长/cm 面积/cm2 长和宽是否
成反比例
①
②
思考:在长方形的长、宽、周长、面积四个量中,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这三个任务层层递进,富有开放性和挑战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正、反比例本质的探究兴趣。任务以表格的方式呈现,方便学生在结构化的表达中思考和比较。如此,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迁移到后续的学习中,进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四、着眼单元整体,设计连续性教学评价
深度学习的目标具有层次性,其中包括课时目标和单元整体目标。课时目标分散在每节课中,指向每节课的核心内容。单元整体目标需要通过连续的课时得以实现,因此需要连续性的评价予以调控。设计连续性评价能为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在单元整体学习中改善学习方式、发展学习能力。结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整体目标,围绕“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教师设计单元自主评价表(如表5),用“课堂提问”“探究任务”“课后练习”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旨在对学生表现的状态、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价。
此外,进行不同层次的过程性评价也十分重要。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从兴趣、表现、完成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自我评价。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四个教学课时为例,教师设计课时自主评价表(如表6、表7、表8、表9)。每学完一课后,教师可以提出自主评价的要求“学完这节课,对自己的表现评价一下吧,请你结合自身情况打‘☆’”。
教学针对单元整体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开展连续性评价,体现了教学的可持续性和层次性。此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教师诊断出不同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结语
综上所述,在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能够有效优化单元课程内容的衔接,让学生不断学习和积累探索的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丰富知识和技能储备。
【参考文献】
[1]张勇成.核心素养视域下数学长程教学的内涵、设计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3(14):36-39.
[2]马云鹏.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课堂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10):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