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研究
作者: 曹鹏成【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研究如何推进整本书阅读的进阶过程,建构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体系,优化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帮助学生进入深度阅读状态。在推进进阶过程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意义、评价艺术风格;在建构价值体系方面,要立足语言能力、审美体验、文化场域指导学生;在优化实施策略方面,要通过点面融合、读写融合、学科融合来创新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深度阅读;进阶过程;价值体系;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曹鹏成(1970—),男,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双桐小学。
只能简单理解作品文字的表面意思的阅读属于“浅阅读”。“深层阅读”则指的是在理解文字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背景信息和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和感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整本书阅读一般耗费的时间比较长,获取的信息比较多。不过,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学生展开层层深入的思考,实现深度阅读。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在浅阅读的基础上整合归纳信息,进行深度阅读,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认为,教师若能推进整本书阅读的进阶过程,建构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体系,优化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则能全面规划整本书阅读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学以致知,推进整本书阅读的进阶过程
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阅读,运用横向梳理、纵向思考、立体比较的方法,获取、整理并归纳各方面的信息,通过综合、对比等解读作品,对作品形成深层次理解[1]。这样能构筑学以致知的课堂,帮助学生掌握各种知识。下面以《西游记》为例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分析人物形象,横向梳理
在横向梳理中,教师要让学生收集展现人物形象的词句,总结某个人物的特点,并对比不同的人物,找出他们的异同点。
教师让学生在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画出作品中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进行批注,了解作品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性格、动作的,然后梳理信息,将信息整理成表格。如从“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句描写孙悟空的语言的话中,学生看出孙悟空具有远见,因为他在发现水帘洞后,立刻想到可以用此地来安置猴子猴孙。又如,“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这句描写孙悟空的动作的话体现了孙悟空很有胆量。整合关于孙悟空的词句,学生得出该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深入了解了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方法,并通过横向梳理归纳出不同人物的特点。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人物刻画方面的语文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
(二)理解社会意义,纵向思考
在了解人物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阅读,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这需要教师给学生介绍作品的背景信息,让学生思考作品是否起到了揭示现实问题的作用,之后引导学生围绕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展开纵向思考。
在解读孙悟空等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下一阶段的阅读,结合背景信息,了解作者的创作理念。首先,学生要了解《西游记》这部作品本身的背景—故事发生于佛教盛行的唐朝,知道这部作品展现了唐僧师徒一行人西行取经的过程。然后,学生要了解作者生活的年代—作者吴承恩生活在明朝中后期,当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并整合相关信息回答教师提出的“作者描写唐僧师徒一行人取经路上遇到的种种艰险,是否有隐射现实生活的意图呢?你能体会到《西游记》在明朝的社会意义吗?”等问题。最后,学生要结合现实生活探索当今的社会具有的特点,思考《西游记》的故事对自己的启迪,以及该作品在当代的社会价值。结合历史背景展开思考,能让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更进一步,促使他们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同时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
(三)评价艺术风格,立体比较
整本书阅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整合各种信息,进行阅读评价。教师可以安排他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评价作品的艺术风格。这样能帮助他们更全面、系统地解读作品,让他们说出个性化想法。
教师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立体比较。第一个方面是让学生评价作者是如何处理素材、提炼主题、塑造人物、安排情节结构、使用语言的。如有一名学生重点分析《西游记》的语言特点,发现作者在描写景物、叙述事件时夹杂的一些文言文会使文本内涵深刻,而在写人物的语言时主要使用口语,以此让人物形象更贴近生活。第二个方面是让学生对比其他相同类型的作品。由于《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因此教师让学生将它和《封神演义》进行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二、学以致用,建构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体系
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体系具有三重价值:一是知识价值,有助于学生发展语言能力,进行有效交流;二是审美体验价值,有助于学生体会文字之精妙,涵养高雅情趣;三是文化价值,有助于教师构筑文化场域,促使学生更好地借鉴文明成果。教师在设计整本书阅读活动时,要建构具有这三重价值的阅读体系,促使学生学以致用。下面以《中国童话》为例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立足语言能力,进行有效交流
为了体现整本书阅读的知识价值,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提升文学素养,教师要组织学生结合文本的表达方式,进行自主交流。
《中国童话》这本书收录了《神笔》《山仙人》《中国灰姑娘》《蚕姑娘》《七只小猪》等童话。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组织他们参与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引导,提升学生交流的有效性:第一,引导学生关注童话中语言的言外之意,体会语言的深刻性;第二,引导学生解读童话的语言风格,体会语言表达的独特性;第三,引导学生借鉴童话中精彩的表达方式,进行迁移应用。如对于不少童话中使用的反复这种手法,学生可试着在交流中运用,以起到强调的作用。通过交流活动,学生能逐步读懂作品,同时也能学习作品的表达方式,仿照某些方式进行表达。
(二)立足审美体验,涵养高雅情趣
为了体现整本书阅读的审美体验价值,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围绕文本逐步感受语言之美,体会人物情感之美,领略人生境界之美。随着解读的逐步深入,他们能渐渐涵养高雅情趣。
在《中国童话》整本书阅读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组织学生分享阅读感受。在解读语言之美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让自己日常的表达更有文采,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在解读人物情感之美时,让学生说说主人公身上的哪些精神感动了自己,自己在待人接物时该如何向主人公学习;在解读人生境界之美时,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说说自己如何像主人公一样活出自己的风采。如有一名学生在分享《山仙人》的阅读感受时说道:“好逸恶劳、娇生惯养的人很难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所以,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劳动。虽然劳动的过程可能会比较辛苦,但是我们能在辛勤的劳动中创造美好的生活。”通过分享,学生了解了自己和他人审美方面的差异是什么,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升。在此基础上开展整本书阅读,学生的审美体验就能变得更加丰富。
(三)立足文化场域,借鉴文明成果
为了体现整本书阅读的文化价值,教师要设计关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探究主题,构筑文化场域,引导学生进入其中,参与创造类活动。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借鉴之前的优秀文明成果,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
通过阅读《中国童话》,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真善美。基于此,教师引导他们借鉴该作品中的优秀成果,开展自主创作的活动。在“写一篇原汁原味的中国童话”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先探索中国童话的典型特征,然后自主收集资料,创作一篇童话作品,最后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如有一名学生说:“中国童话的特点之一是能展现劳动者的美,体现中华传统美德。以《神笔》为例,这篇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利用神笔造福百姓的内容。所以,我认为要想写中国童话,就要注意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同时,该学生编写了《灰兔子和白兔子》的童话。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是灰兔子受伤了,无法出去觅食。于是白兔子将自己的食物分给灰兔子。白兔子虽然饿瘦了,但仍然为自己帮助了灰兔子感到十分开心。借助这篇童话,该学生想要说明乐于助人的重要性。通过上述活动,学生能够在中国文化场域内基于文明成果进行创造,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三、学以致新,优化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
在设计整本书阅读活动时,教师要基于“学以致新”这一思想,运用一些创新的教学策略。在点面融合、读写融合、学科融合等策略的引导下,学生能逐步实现深度阅读,提升阅读水平和学习效果。下面以《宝葫芦的秘密》为例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点面融合,预测情节发展
“点面融合”中的“点”指的是对书籍的局部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如解析重要篇章、关键人物;“面”指的是对书籍的内容、主题和结构进行全面的阐释和梳理,以达到把握全局的阅读目标。点面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他们的深度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整合整本书阅读内容,运用点面融合法,引导学生从某个情节入手,推测情节发展,进而理清全书的情节。
教师让学生先抓住“王葆得到宝葫芦”这个点,感受王葆当时的心情,再进行预测,说说故事后续会如何发展,想想宝葫芦是否会帮助王葆,满足他的愿望,又是否会出现某些问题。在学生做出预测后,教师让学生对照原文,找出推动情节发展的点,判断这些点和自己预测的是否一致,然后让学生将这些点串联起来,试着复述整个故事。
(二)读写融合,输出个性情感
读写融合指的是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在创作时激发并输出自己的个性情感。
在学生阅读《宝葫芦的秘密》时,教师让他们随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一方面,学生可以记录自己和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的地方。如有一名学生写道:“其实,我也很想有一个这样的宝葫芦。所以,对于‘王葆接受宝葫芦’,我觉得一点都不奇怪。”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记录自己感到困惑或不满的地方。如有一名学生在读到“王葆利用宝葫芦作弊”的情节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如果王葆利用宝葫芦弄点吃的,我觉得还情有可原。而考试作弊是人品方面的问题,我认为王葆不应该这样做。”除随文记录以外,教师还让学生在阅读完整本书后回顾并归纳自己的情感变化,说说自己对王葆的看法。如有一名学生谈道:“我一开始很羡慕王葆,因为我觉得拥有一个宝葫芦是件好事。但是后来我发现拥有一个宝葫芦并不是件好事。我觉得人应该少一点贪念。”通过读写融合,学生能随读随写,有感而发。这样不仅可以让写作的素材变得更多,还可以让阅读的感受变得更深刻。
(三)学科融合,拓展认知视野
学科融合指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语文、音乐、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推动学生的深度阅读。关于学科融合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拓展认知视野,提升表达水平,完成各种有挑战性的任务。
为了加深学生的认知,教师结合《宝葫芦的秘密》,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组织创作活动。具体来说,首先,教师给学生展示《宝葫芦的秘密》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单独播放电影中的某段音乐,让学生说说这段音乐传达了什么情感,可能对应哪个故事情节,以此调动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形成深度感悟;再次,给学生展示电影中人物的特点,让学生试着进行细节描写,来展现某些画面,或者阅读书中的细节描写,将其转换成图画;最后,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组织学生围绕“自己是否应该接受宝葫芦”“宝葫芦的出现会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展开辩论。
结语
在设计整本书阅读课程时,教师要基于深度阅读视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帮助他们解决在浅阅读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这样能发展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方面的高阶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在整本书阅读中获取的知识,不断建构知识网络,从而真正实现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滕衍平.整本书阅读要在“整”上下功夫[J].教学与管理,2019(11):28-30.
[2]姜凌佳.小学高段“单元主题性阅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9(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