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明确任务 多元思辨

作者: 罗贞艺

【摘要】语文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表达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人文情怀和文化自信。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生通过课后习题的训练达到巩固提高、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语文课后习题的设计,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将教材中丰富的课后习题整合成若干的学习任务群,从“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厘清内容;明确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多元思辨,促进学生深化认知”入手,帮助学生厘清文本内容,促进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内容,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课后习题;学习任务群

作者简介:罗贞艺(1974—),男,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习题整合成若干的学习任务群,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阐释。

一、对当前课后习题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一)学生参与度不高,思考不够深入

统编版教材在课后习题中提出“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要求,这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条件。部分教师为了快速完成教学任务,未考虑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只是简单地布置学习任务,致使学生参与度不高。如针对《小英雄雨来(节选)》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第一题和第二题都是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设置的,而部分教师只是根据课后习题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给每一部分内容概括小标题,并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课堂设计僵化,没有扣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大纲要义。好的语文课,要结合课后习题进行课文分析讲读,再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和理解感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把课文内容讲透,特别是要抓住事件的起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经过(故事都讲述了哪些人,做了哪些事,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和结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有没有出乎你的意料,会不会有别的结果发生)进行精讲,把学生带入情境,这样才能让学生入脑入心,实现深入思考。

(二)学生缺乏体会,感悟不够深入

统编版教材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按照“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单元教学内容。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单元要求,还要把握课文特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真完成课后习题。《小英雄雨来(节选)》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三要求学生找出描写还乡河景色的相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布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还乡河景色的语句,并没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这样,学生没有细腻的体会,自然也就没有深入的思考,对环境描写表达效果的体会浮于表面。景物描写既有烘托气氛、抒发情感的作用,又可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只有将学生带入情境当中,以“我”的立场还原事件的原貌,才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展开想象,收获深刻的感悟。

(三)学生存在认知偏差,思辨不够深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未能结合当下生活,适时渗透思想教育,致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小英雄雨来(节选)》是一篇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渗透革命传统文化。然而,部分学生对雨来这个英雄人物的认识和理解浮于表面。如在理解课后习题一“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时,有部分学生认为雨来“宁死不屈”是一件很傻的事,完全可以假投降,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把自己代入文本,切实体会当时的境况,站在雨来的位置上想问题、做事情,从而体会雨来“宁死不屈”的精神。

二、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厘清内容

以《小英雄雨来(节选)》课后习题二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厘清文本内容。

1.创设“我是小小解说员”的情境

教师可以创设“我是小小解说员”的情境,让学生充当解说员,为其他人介绍《小英雄雨来(节选)》的内容。要想进行解说,学生首先要对课文进行详细解读,抓住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同时讲解过程声情并茂,这样才把听众带入故事情节当中。如有的学生这样解说:“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是《小英雄雨来》。你们看大屏幕(展示雨来在水里游泳的图片),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小英雄雨来的故事。”学生按照课文顺序详细介绍故事内容,厘清故事情节,将课文分为六个部分: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同鬼子斗争、掩护李大叔、沿河的枪声、雨来“死而复生”。这样既有能条理地梳理课文内容,又能凸显雨来这个人物的形象。

2.创设“我是小小演说家”的情境

教师可以创设“小英雄雨来,我为你骄傲”的演讲比赛情境,让学生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撰写演讲稿。演讲词具有现实性、针对性、鲜明性、通俗性、条理性等特点,需要演讲者投入适当的感情。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会更加细致地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特别是故事的精彩细节。雨来仰泳的样子、机智脱险的情节、上夜校读书的故事、掩护交通员的情节,都是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应加深理解感悟的重点,也是引发听者共鸣的焦点。学生在演讲稿的适当位置,加入原文的景物描写,能更加烘托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更能让人感悟到雨来的英雄精神。

3.创设“我是小演员”的情境

教师可以将《小英雄雨来(节选)》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虽然有课文作为蓝本,但是要想在表演中突出雨来的性格特点并不容易。要想演得形象逼真,学生就需要把握故事的情节及人物的性格特点,特别是要重点表现雨来的机智勇敢。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六幕,让学生概括每一幕的主要情节,而后再进行彩排。这样不仅能降低学生编排剧本的难度,还能让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课本剧表演,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从而对雨来的英雄气概、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明确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以《小英雄雨来(节选)》课后习题一和习题三为例。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探究。

首先,教师要依据单元语文要素,明确学习任务。《小英雄雨来(节选)》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用小标题的方式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弄清楚为什么说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教师要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提炼小标题。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每一部分的情节,弄清楚为什么说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比如,针对第一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描写还乡河的景色美?”,带领学生感受景色描写的作用。在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白,每一个标题都能概括出一个情节,这些情节一步一步推进,密不可分。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为什么说雨来是一个小英雄?可以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针对“雨来宁死不屈”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再读读这一部分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雨来的相关语句,并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当学生找到“鬼子打得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这样的句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雨来的坚强、宁死不屈的?”同时适当借助插图、影视资料等,让学生想象雨来当时的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等。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雨来的坚强不屈。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就能弄清楚雨来被称为“小英雄”的原因。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还乡河景色的相关语句,并让他们说说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当学生了解课文第一部分对还乡河景色的描写是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第五、六部分的景色描写又有什么作用,然后抓住关键词语进行体会。如针对“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作者为什么把浮云比作红绸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细读后会发现浮云与红绸子都是红色的,因此该句实际上在表达对雨来爱国之情的赞美,从中也可以体会到人们对雨来的不舍与惋惜。这样,学生通过深入探究,能够更好地发现景色描写的好处。

(三)多元思辨,促进学生深化认知

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局限在文本故事中,而是要通过开展多元的思辨活动,让学生多角度认识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以《小英雄雨来(节选)》课后习题一为例。教师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引发学生不同的认知思辨。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面对敌人的威胁与毒打,雨来有没有必要宁死不屈?”的问题。反方学生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角度展开辩论,提出生命只有一次,雨来可以假装屈服,趁机逃跑的结论;而正方学生认为雨来能有如此英勇的表现,正是因为他对祖国的热爱,并且他的行为可以让更多的人从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怀,因此他这样做绝对是正确的。一正一反在语言的交锋中、思想的碰撞下,总结出一个人应该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教师可以开展“小英雄雨来故事分享会”,先让学生观看《小英雄雨来》的影片,再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现场报道雨来的英雄事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或者身边的人听,激发学生对小英雄雨来的敬佩之情。这样,学生不仅能结合当下生活开展思辨活动,还能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三、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教学思维

“所谓真实情境,其本质是心理意义上的,是指那些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1]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还是遵循以文本、知识、行为训练为纲的指导思路。其实,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融通的能力,善于对情境、内容、方法和资源进行多方组合,从而形成由浅入深的思考,将零碎的知识变成系统性架构,将理论变成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最终达到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以学生为根本,推动语文学习实践

学生既是“教”的客体,也是“学”的主体。要想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中真正成为主体,教师就需要强化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在学生现有生活体验和信息收集能力的前提下,语文学习任务群要以“零存整取式”的学习策略展开[2]。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以及探究性学习,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这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将文本内容转化为语文学习实践的重要抓手。针对《小英雄雨来(节选)》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再联系实际,思考“当我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从而促使学生展开语文实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德育的目的[3]。

结语

教师要紧扣课后习题,合理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帮助学生厘清文本内容,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探究课文内涵和外延。教师还要结合课文实际,合理并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尤其是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让语文学习和社会实践相衔接,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避免出现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缺乏真实的情境、不能唤起学生的体验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戴晓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J].语文建设,2019(7):4-8.

[2]王竹立.碎片与重构:面向智能时代的学习[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3]王翠.单元整合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行动浅析[J].读写算,2021(27):138-13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