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嘉庚精神,实现五育并举:初中艺体融合校本课程构建的实践途径
作者: 叶培毅 刘平和【摘要】嘉庚精神是对陈嘉庚先生卓著思想和行为特征的总结提炼。福建省厦门市乐安中学在嘉庚精神引领下,坚持五育并举,遵循课程引导原则和学生体验原则,构建艺体融合校本课程。学生可以在文化学习之余,投入艺术与体育属性并存的校本课程,这既让相对独立的艺术与体育训练效果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又让学生在艺体融合的过程中获得综合体验。从传承嘉庚精神的视角来看待这样的实践,可以发现其有着丰富的价值。
【关键词】嘉庚精神;五育并举;初中教育;艺体融合;校本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集美区特色办学基地学校暨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科学实验基地学校专项课题“嘉庚精神引领下五育并举构建初中艺体融合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编号:JMTSBX22-02)”结题成果。
作者简介:叶培毅(1978—),男,福建省厦门市乐安中学。
刘平和(1974—),男,福建省厦门市乐安中学。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是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的故乡。陈嘉庚先生心怀“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崇高理想,为后人留下了以“忠公、诚毅、勤俭、创新”为内核的嘉庚精神。其中,“忠”为爱国主义;“公”为倾资办学;“诚信”为言信行果;“毅”为持之以恒。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在嘉庚精神的感召之下,从国家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到日常教学的实处,是传承嘉庚精神的重要方式[1]。
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基于这样的要求,笔者提出了“嘉庚精神引领下五育并举构建初中艺体融合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在本课题中,“五育并举构建初中艺体融合校本课程”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以校本课程建设为抓手,形成符合校情和学情的“美育新体系”“体育新体系”,以彰显嘉庚精神。
一、嘉庚精神引领下的初中艺体融合校本课程构建思路
从已有的实践来看,部分学校存在五育失衡、五育割裂和五育低效等问题[2]。基于这样的实际,嘉庚精神引领下的初中艺体融合校本课程构建必须有明确的思路。
笔者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明确了宏观思路与微观思路。宏观思路:基于嘉庚精神与校本文化发展之间深度融合的总目标,坚持五育并举,采取切实的措施,一方面推动嘉庚精神的传承,另一方面生成多元化实践活动机制,为学生创造更加理想的成长环境。微观思路:在构建艺体融合校本课程时,要让学生学习艺体相关的基础知识,建立与艺体相关的基础知识框架,从而形成对艺体活动的初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挖掘自身的潜力;同时,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中感受艺体的魅力,丰富精神世界。
以上思路,主要是基于学校实际思考与决定的。从学校的实际来看,本校已经获得福建省武术传统学校、福建省足球基地校、全国校园足球突出贡献单位、全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校、厦门市武术特色项目学校等诸多荣誉;与此同时,本校地处集美学村,此地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同时有着得天独厚的艺体融合条件—艺体类高校资源密集。通过多年的积累,本校成为福建省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这为构建初中艺体融合校本课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艺体融合校本课程的构建来看,课题组在研究音乐、美术与体育课程的共性与特性的基础上,认为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帮助学生拓展与重构学习空间。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是整合艺术活动与体育活动。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先从学校层面组织并构建符合学校需求的初中艺体校本融合课程,并运用于实践;接着进一步形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融通的艺术、体育校本课程体系。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音乐、美术、体育学科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有效发展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基本素养,从而培养艺体特长与文化修养,传承嘉庚精神。
二、嘉庚精神引领下的初中艺体融合校本课程构建原则
在嘉庚精神引领下的初中艺体融合校本课程构建,应具有创新性,并发挥重要作用[3]。基于此,本课题的研究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一)课程引导原则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构建校本课程,因此,必须坚持课程引导原则开发课程资源。相对于一般的课程整合而言,艺术与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挑战更大。教师要思考学生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需要哪些艺术与体育资源,然后将这些资源融入教学,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
(二)学生体验原则
校本课程的构建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艺体融合校本课程应当有效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内化课程资源,从而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同步发展。
艺术与体育学科的课程,更多指向学生的体验,同时强调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主动性。遵循学生体验原则构建艺体融合校本课程,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提升艺术与体育素养的空间,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丰富学生对嘉庚精神的理解。
三、嘉庚精神引领下的初中艺体融合校本课程构建案例
明确艺体融合校本课程构建的基本原则,为艺体融合校本课程的构建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与路径。初中艺体课程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在指向五育并举的实践过程中,课题组教师积极发挥艺术学科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
以“爵士啦啦操”初中艺体融合校本课程为例。啦啦操具有艺术与体育学科的双重特性,一方面可以表现艺术的美感,另一方面可以表现体育的动感与活力。此外,啦啦操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舞蹈技巧与体能,又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课题组教师结合本校活动空间宽阔的实际,开展“爵士啦啦操”初中艺体融合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展现个体与团队的风采。
(一)基本功训练
基本功训练包括体能、柔韧性、节奏感等方面的训练,这与艺术和体育学科的内容紧密联系。课题组教师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大多数学生在体能、柔韧性等方面的表现并不突出。此外,大多数学生仅有在广播体操中的律动体验,缺乏其他机会接受系统的节奏感训练。因此,爵士啦啦操中有难度的肢体动作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课题组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能、柔韧性、节奏感等基本功训练空间,以培养学生坚毅的精神。首先,课题组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参与爵士啦啦操训练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其次,教师采用“一人示范,多人模仿”的爵士啦啦操教学模式。再次,教师丰富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爵士啦啦操动作训练的视频。最后,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体验与总结的机会,让学生展现风采。在展现环节中,有的学生能够展现标准的动作;有的学生在动作标准的基础上,展现优美的姿态;还有的学生展现某些高难度动作的技术要领。
实践证明,爵士啦啦操的基本功训练符合校情和学生学情,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与体育素养,丰富了艺体融合校本课程的构建经验,体现了嘉庚精神中“毅”的内涵。
(二)合作品质培养
“爵士啦啦操”初中艺体融合校本课程具有集体属性,强调弘扬凝心聚力、团结合作的嘉庚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与思考,努力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思考融入集体活动,让学生个人的力量在集体中汇聚,实现优势互补,产生强大合力。从课程实施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培养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课程活动的过程中,既认识到自己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又认识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在集体中涵养品格,做有担当的人。
事实上,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能够基于自己的探索为集体提出有益的见解。
例如,在柔韧性训练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我们可以两两分组,一起进行正压腿、侧压腿、坐位体前屈的训练。”学生自己提出见解,可以产生更强的训练驱动力,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又如,在节奏感训练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我们可以在家里使用统一的音乐节奏进行训练,重点体验爵士啦啦操动作与音乐节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能够保证个体的节奏感训练效果,让集体的节奏感训练事半功倍。
上述两个课程实施细节,生动体现了初中艺体融合校本课程构建的特征:从学校艺术、体育的教学特点出发,针对学生的兴趣与身体素质等情况,依托包括“爵士啦啦操”等内容实施校本课程。这样,学生可以在体验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获得艺术与体育素养的提升,培养合作品质,传承嘉庚精神。
四、嘉庚精神引领下的初中艺体融合校本课程构建总结
课题组已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果表明,瞄准五育并举的目标构建初中艺体融合校本课程,可以起到很好的五育协同发展作用。学生可以在文化学习之余,积极投入艺术与体育属性并存的校本课程,从而陶冶情操,增强体质,获得美育与体育的综合体验[5]。
从传承嘉庚精神的视角看待构建初中艺体融合校本课程,可以发现此举具有丰富的价值。
例如,陈嘉庚先生是教育家,是华侨史上热心教育的杰出楷模;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是嘉庚精神的价值追求。初中艺体融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以展现教师的教育情怀,激励教师传承嘉庚精神,从而培养更多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坚毅意志品质的时代新人。
又如,陈嘉庚先生一生为国家民族奋斗,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是嘉庚精神的内核。从初中艺体融合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来看,学生的体验鲜明地体现了嘉庚精神的内核。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艰苦训练、团结合作。由此,学生能够树立负责任的态度,传承“诚毅”的嘉庚精神,汲取成长的力量。
结语
总而言之,让嘉庚精神在日常教学中真正落地,是本校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本校教师将继续以嘉庚精神为引领,积极探索“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途径,并将继续积极开发和实践初中艺体融合校本课程,打造“集美素质育人特色品牌”。
【参考文献】
[1]关琰珠,柯雯靖.赓续“嘉庚精神”培育两岸同胞爱国情怀[J].厦门科技,2023(4):18-19.
[2]卢昭,刘国文,何海燕.初中五育融合课程建设路径探索:以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七中学校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2(35):66-69.
[3]郭宝彬.课程“融通”为“五育”并举插上翅膀[J].教育家,2024,(4):34.
[4]张斌,崔建华.初中艺体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J].现代教育,2018(4):32-34.
[5]张波,崔树林,李永华,等.德礼并蓄、艺体共进: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探索[J].体育学刊,2023,30(1):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