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立德树人思想的应用探讨

作者: 桑莉

【摘要】探究立德树人科学地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对策,是有效践行新课标的体现,是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根本途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氛围营造,提升学生探究兴趣;立足科学规划,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细化学习思考,帮助学生积淀丰富认知;优化教学互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借助信息技术,深化学生学习感悟,夯实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认知基础。此外,教师还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要求,展开积极的教学探索,以净化学生思想,培育其坚定意志,为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桑莉(1992—),女,江苏省南通市竹行中学。

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使命,其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表现为:通过课程学习,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夯实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基础,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发展知识理解应用能力、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合适的策略来推动学生学科素养、良好思想的培育;另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内容、社会现实等因素,设计立德树人教育的具体环节,让学生在系统化、立体化的学习活动中实现道德意识、法治观念的全面发展。

一、关注氛围营造,提升探究兴趣

教师应结合班级实际学情,采取合适策略,为学生营造自由探究、平等对话、合作共研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深入探究的学习动力,让立德树人教育得以自然渗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正确学习观的树立,以及良好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的缔造,为理想的教与学提供基本保障。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做更好的自己”这节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科学地认识自己的前提下,总结优点、发现不足,找到可以不断上升的节点,使其更好地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可贵的道德品质与正确的法治观念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表现出更为出色的一面,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创设“夸一夸自己”的课堂研学情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在小组中展示自己的才艺、特长或创新作品。学生在陈述、展示与倾听中,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并与同伴进行比较,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接着,教师还可以创设“展望未来,做更好的自己”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说、听、思等学习活动,谈一谈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思考采取何种策略来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体育锻炼方面还得继续努力,多参加班级体育活动,这样做一方面能为后续体育锻炼达标夯实基础,另一方面还能增强体质,让自己少感冒。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释放学生学习活力,还能帮助学生学会反省,进而更充分地了解自己,采用不同途径来提升自己,形成欣赏自己、接纳自己的良好心理,为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立足科学规划,完善学习过程

要想将立德树人灵活地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教师需要科学的课程教学规划,从明确教学内容开始,再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明确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预设架构。鉴于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遴选有针对性、人性化的教学素材,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法纪规范、言行举止、学习态度等进行培养,全方位渗透立德树人。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积极奉献社会—关爱他人”这节课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从整体规划入手,将立德树人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机融合,设定如下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明白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懂得关注、关爱他人,学会赞赏、欣赏他人,给予他人必要的帮助等。

能力目标:学习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艺术,与他人维系友好的关系,构建起一个良好的生活人际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关爱他人的意义,培养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关爱理念。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创设不同的情境来深化教育目标,并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教学,以帮助学生发展思想品德、社会道德等。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热议的话题—“面对跌倒受伤的人该不该伸出援手”“早高峰时间段在公交车上该不该给老人让座”展开学习思辨活动,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换位思考,学会关爱他人。比如,扮演跌倒在地却又无法自主站起来的老人的学生发出感慨:多么希望有人来帮一下自己,好渴望他人伸出援手。通过思考、体验和讨论,学生能够感悟到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

三、细化学习思考,积淀丰富认知

发展学生的学习思考力是教学的宗旨,是学生学科能力不断发展的根本。学生唯有深度思考,方能感悟基本道德认知原理、法规本质等,形成民主、自由、公正、法治、敬业、文明等良好意识。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活动场景,细化学生学习思考,引导学生用道德范畴、法制观念去解读各种现象,探寻现象背后的真谛,让立德树人自然渗透,并逐步发展为学生深刻的道德与法治认知。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守法的公民”这节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整合立德树人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对法治社会的认识及对法纪的敬畏;通过真切的案例让学生感悟到,法治、法律的核心不是处罚,而是净化社会氛围,让人民的生活愈发幸福,让人民的获得感更加丰沛[2]。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作为素材,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去思考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展示交通肇事逃逸案例,让学生了解到:肇事者因为冷漠及对法律的罔顾,不在第一时间帮助受害者,而是选择逃逸,最终导致受害者亡故……鼓励学生结合法律知识来解剖案例,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遵纪守法意识。再如,教师可以展示骑电动自行车不带安全头盔的事例,让学生看到因为不带头盔而导致自身受到不可估量的伤害的后果等。

教师引导学生正视生活中林林总总的现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去思考、分析这些案例,从中明白法不可违的真谛,以及刻意伤害和疏忽伤害之间的差异。这样的教学实践,既能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和目标,还能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务实、接近生活,引发学生深刻的学习思考,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真切的学习体验,进一步凸显立德树人的价值,确保学生更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优化教学互动,丰富学习体验

细化教与学的互动,让教更富智慧,让学更具个性,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要审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因素,从核心素养中的道德品质、健康生活、法治观念层面来展开教学设计,通过开展适宜的学习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较好地内化学习认知,明确每一单元的主题,建构扎实的学习体系。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地渗透立德树人层面的教育,给予学生更全面、更细致的引领,让学生思想、德行、法治观念等素养得到真正提升。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节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教与学互动入手,引导学生探寻遵守社会规则的必要性,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从中感悟维护秩序、遵守规则的真正含义,从而学习遵守各种规则,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等,让学生的道德水平得以提升,法治观念得以强化,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积蓄力量,使得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得到理想落实。比如,针对“排队”这一常见的生活场景,教师可以抛出问题:“排队是我们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吗?什么情况下可以有例外?”针对这两个问题,学生可以展开小组学习讨论,各抒己见。接着,学生小组分享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中展开争辩。如有的学生小组认为排队是遵守规则的表现,像在过安全通道、上下公交车时都得排队,服从现场工作人员指挥。有的学生小组则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固执地执行规定,如在医院碰到情况危急的病人可以允许其插队,先进行治疗。不同事例的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关爱他人、严守规则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相互包容、宽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缔造幸福、快乐人生的根源。从上述教学案例中不难看出,教师设计主题性话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展开辩论,能够让学生在辩论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对真善美进行更加准确的解读,对规则的理解与运用变得更理性,从而使得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五、借助信息技术,深化学习感悟

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视角,构建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能促进立德树人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给予学生更全面的引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以教学内容为切入点,筛选适合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形象等优势,将一些较为难懂、抽象的内容直观呈现在课堂上,便于学生有效观察、深度思考,提升学生学习实效性,提高教学效率[3]。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公民权利”这节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要重视对权利基本定义的阐述,以及对依法行使权利的内涵解读,让学生初步意识到权利必须建立在法纪法规的框架之下,法律所给予的权利才是公民真正的权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课等帮助学生认识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明白行使权利不是恣意妄为。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展示一个小朋友随意地践踏草坪,被他人指责时,还振振有词“这是我的权利,我要走路”的画面,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展开探讨,谈谈公民基本权利应该是怎样的。通过互动交流,学生能够认识到权利是有限的,是建立在不侵犯他人权利、不危害大众利益基础之上的,是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的,要行使权利就必须遵守法律规则,受到相应的法律制约。如言论自由是指人民在群众集会或大庭广众之下有发表演说或参加讨论问题的权利,而不是随意地宣讲一些歪理邪说,散布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习资源,给予学生更全面的立德树人教育引领,全方位提高其综合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细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导向,抓实立德树人教育,是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实际,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着手,从不同的教学思路出发,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必要的学习引领,使其学习能力、思维模式、性格特征等素养得到濡养与发展,实现“德”与“法”的有效融合,全面提升学生道德感知、理解与知行水平,使其朝着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征程奋勇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余慧华.“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观察,2019,8(18):88-89.

[3]吴有庆.立足生活 走心课堂 道德生长: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28):191-19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