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激励式教育评价的应用

作者: 魏小龙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中激励式教育评价的应用,能够使学生乐学、好学,在增强学生体育运动信心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教师应关心小学体育教学中激励式教育评价的应用,加强相关研究与实践。文章从原则、技巧两个维度,探讨小学体育教学中激励式教育评价的应用,提出以适可而止、因人而异、适当批评为前提,落实多方法激励、多层次激励、多主体激励,以期优化小学体育教学评价。

【关键词】小学体育;激励式教育评价;教学评价

作者简介:魏小龙(1978—),男,甘肃省庄浪县第二小学。

激励式教育评价是指通过各种激励和鼓励手段,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增强学习动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评价方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习评价的激励和反馈功能,构建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教师应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适度应用激励式教育评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小学体育教学实效。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和理论支持,许多教师难以顺利应用激励式教育评价。文章在明确激励式教育评价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其原则与技巧,意在改善目前的情况。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激励式教育评价原则

(一)适可而止原则

《论语·先进》有言:“过犹不及。”事情若做得太过,就会失去原有的好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激励式教育评价时,教师应当在合理范围内表扬和鼓励学生。比如,在一年级“跳短绳”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体能偏弱,不能承受强度过大的体育运动,教师应设定“初步掌握并脚跳绳的动作,体会用手臂用力摇绳、双脚前脚掌同时连续向上起跳的技术动作”等基础性教学目标,不对学生连续跳绳数量做过多要求。若教师在学生已经完成跳短绳基础性技术动作后,依旧以“太棒了!再多跳几个!”等语言激励学生,很容易使学生运动过量。因此,教师必须坚持适可而止原则,避免使激励式教育评价适得其反。

(二)因人而异原则

因人而异是指基于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潜力差异,针对性地选择激励式教育评价方式,同时设置不同的激励式教育评价标准。《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在高度关注对所有学生进行激励与指导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因材施教。教师应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密切关注不同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潜力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准确判断不同学生“被激励”的需要,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信心。比如,在三年级“韵律活动和舞蹈”的教学中,部分学生有课外舞蹈学习经验,能够展现出良好的韵律感,快速掌握舞蹈动作;部分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韵律操和舞蹈,无法很快掌握动作要领,难以实现肢体的协调配合。若教师盲目地以相同的方式和标准评价学生,可能使学优生无法受到充分鼓舞,也可能降低学困生的体育运动信心。教师必须克服“一刀切”的思维习惯,结合学生的实情差异,针对性地应用激励式教育评价。

(三)适当批评原则

激励不等同于夸奖,更不能与“不批评”混淆。在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一味地夸奖和鼓励学生,即便学生存在问题也鲜少批评,课堂激励方式应用不当,削弱了实际教学效果。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激励式教育评价时,教师应坚持适当批评原则,及时指出学生的问题,杜绝“为表扬而表扬”。比如,在四年级“双手胸前投篮”的教学中,一些学生经过多次尝试,仍不能掌握用手指拨球的动作要领,而是直接用掌心将篮球扔出去。教师若只是以“再试试,你一定可以的!”“比上一次好多了,加油!”等语言激励学生,则很难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动作的问题所在。教师应适当提示学生:“别把球直接扔出去!用手指拨球试试,你一定能做到!”“这样可不对,你需要让球从指端离开,再试一下!”教师应深度协调批评与鼓励的内在联系,在有效激励学生的同时,适当融入批评。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激励式教育评价技巧

(一)多方法激励

激励式教育评价的具体应用常依托于不同的激励方法,如语言激励、情感激励、体态激励等。教师可根据课堂真实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

1.善用语言激励方法

语言激励是最直接、最常见的激励式教育评价方法[1]。为衔接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借助口头语言引导学生,如“现在,请原地练习篮球运球”等,在此基础上优化语言表达方式,将引导性语言转化为激励性语言,达到对学生的激励式教育目的。教师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多用激励性语言与学生交流,巧妙渗透激励式教育评价。

2.发挥情感激励价值

情感激励是一种隐性激励方法,也是重塑师生关系的关键一环。在小学体育教学激励式教育评价中应用情感激励,不仅能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隐性熏陶下,自然而然地提高体育运动兴趣,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的情感需求,保持积极的心态,以此发挥激励作用。比如,在五年级“轮滑A字刹车法”的教学中,部分学生不能在自主练习期间准确掌握动作要领。教师可先旁观学生活动,再点评其技术动作,最后分享个人经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指出学生的问题,一边向学生传递热爱轮滑运动的积极情感,渗透情感激励。学生能够被教师的体育运动心态感染,积极改正技术动作问题,优化“轮滑A字刹车法”技能训练效果。

另外,教师可通过主动“降位”,运用情感激励式教育评价方法。比如,在六年级“乒乓球”的教学中,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弱化“严师”角色,主动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伙伴。在活动期间,教师可以通过“让我们一起试一试!”“我觉得你的反手攻球姿势不是很正确,看看我,可以这样做!”的话语不断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落实情感激励式教育评价,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更加放松地与教师讨论体育运动动作要领。

3.重视体态激励作用

体态激励指的是以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为载体的激励方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依托口头语言和情感交流开展激励式教育评价,而且可以发挥体态激励的作用。在具体操作方面,教师可单独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也可整合体态激励和语言激励。

比如,在四年级“乒乓球横拍正手发下旋球”的教学中,教师可旁观学生横拍正手发下旋球的练习过程,并在学生出色地完成技术动作后,以微笑、点头、竖大拇指、鼓掌等体态语言肯定学生。这样能够让学生接收激励信号,从而更加勤奋地练习乒乓球横拍正手发下旋球。此外,教师还可以补充“这个球真是太精彩了!”“太棒了,继续加油!”等语言,通过融合体态语言和口头语言,强化激励式教育评价效果。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组练习横拍正手发下旋球的动作要领,在指定小组练习并展示乒乓球横拍正手发下旋球时,让其他小组负责观察和评价。在练习组成员有出色表现时,观察组成员可通过鼓掌、呐喊等体态语言表示鼓励,从而进一步完善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激励式教育评价。

(二)多层次激励

找准激励时机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激励式教育评价的关键。小学体育教学可划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活动、课后总结三个阶段,与之对应的是学生的三个学习阶段。在不同学习阶段,激励式教育评价发挥的作用不同。教师应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的“三阶段”特征,多层次地激励学生[2]。

1.前置激励:激发体育运动活力

课前准备中的激励式教育评价,也称前置激励。教师可基于激励式教育评价视角,优化诊断性评价,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活力。

比如,在五年级“花样跳绳”的教学中,为使课堂活动更具针对性,教师可通过课前游戏检测学生的花样跳绳基本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从并脚左右跳、侧甩直摇跳等角度,多方位地观察学生。游戏结束后,教师可重点围绕学生的优势,落实激励式教育评价。比如,学生能在并脚左右跳的基础上,创新“后摇跳”玩法,教师可肯定学生优势:“哇!你并脚左右跳做得这么好,还能后摇跳,可真是太出人意料了!我相信你一定能学会更多的花样跳绳技巧。”由此,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表扬和信任下,学习多种花样跳绳方法,提高跳绳水平。

2.中间激励:维持体育运动状态

课堂活动中的激励式教育评价,也称中间激励[3]。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应用中间激励,改进过程性评价,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突破自主训练瓶颈,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这样能让学生更享受体育课堂,维持体育运动状态,提高运动能力。

比如,在五年级“轮滑竞速绕桩(正S过桩)”课堂活动中,教师可在讲解和示范正S过桩方法后,让学生自主练习双脚绕桩,感受身体重心的转移、腿部的力量控制、手臂的协调配合等技巧。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训练时间,整合语言激励、情感激励、体态激励方法,充当“解说员”的角色,开展全过程的激励式教育评价。比如,教师在学生保持身体平衡、顺利绕过第一个桩筒时进行解说:“快看,他双手配合蹬地动作进行摆动,有效保持平衡和增加速度!继续加油!”在学生继续绕过第二个桩筒时,教师通过竖大拇指激励学生。在观察到学生不能在靠近桩筒的同时保持身体平衡时,教师先解说其问题成因,再配合“身体向桩的一侧倾斜,再试一试!”的激励性解说语,示范降低身体重心的具体动作,创新体态激励评价。教师活用激励式教育评价,能够让学生全程感受正向的情感支持,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稳步提升体育运动技能。

3.后置激励:培养体育运动习惯

课后总结中的激励式教育评价,也称后置激励。以后置激励完善小学体育教学总结性评价,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教师可基于后置激励,集中夸奖学生,肯定其进步。教师还可以对比后置激励与前置激励,使学生的成长具象化,由此强化激励式教育评价效果。

比如,在六年级“五步拳”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拳法展示”环节,让学生集中展示体育运动学习成果。在学生展示结束后,教师可从其动作规范性、出拳力度、动作路线和连贯程度等角度,集中点评学生。点评遵循“先扬后抑”原则,先以学生的学习起点为依据,肯定其身法和步法的进步情况,再简单指出学生的典型问题,如力量不足等,鼓励学生再接再厉。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信心,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建立更加长远的技能提升目标,达到激励式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

(三)多主体激励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主体以体育教师为主,鼓励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家长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和家校合作机制,实施多主体激励式评价[4]。

比如,在六年级“软式排球”的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基本掌握正面双手垫球、滑步移动垫球等动作要领后,组织“排球车轮赛”实践活动。教师可先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再让学生分组参与车轮赛。比赛过程中,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和鼓劲,利用语言激励和体态激励鼓励同伴。教师还可发挥现代社交媒体优势,在学生竞赛的过程中录制现场视频,将其通过微信群发送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家中鼓励学生。

结语

激励式教育评价通过激励学生,达到正向指导的目的,促使学生乐学、好学。小学体育教师应正确应用激励式教育评价,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信心,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为此,教师可坚持适可而止、因人而异、适当批评原则,落实多方法激励、多层次激励、多主体激励,高效开展激励式教育

评价。

【参考文献】

[1]刘杰.激励性评价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8):223-224.

[2]沈玥.激励式教育评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风尚,2019(11):282.

[3]马雪萍.激励性评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上),2019(10):237.

[4]王俊峰.试析激励性评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9(8):200-20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