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路径探究

作者: 张宁霞

【摘要】文章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路径,从教、学、评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旨在帮助教师完善学科教学设计与组织方案,依据学科教学要求打造创新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路径

作者简介:张宁霞(1989—),女,江苏省盐城市天山路小学。

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师在实施基础性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评价活动,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发挥三者之间的促进作用,实现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改善了传统教学中教、学、评割裂的情况,能够指导教师构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及时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构建以“情理并重、学生本位”为原则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优化学科教学成效。

一、基于学科素养,优化教学方案

(一)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教材内容是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单位。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不仅需要教师具备对学科内容的宏观认知能力,还需要教师掌握微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应基于学科整体教学要求,关注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利用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整合学科内容,引导学生探究课程问题的切入点。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的教学为例。本文展现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情景,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与《搭船的鸟》同一单元的《金色的草地》一文,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写出蒲公英带给作者和弟弟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两篇文章虽然在内容描写方面有所区别,但是在情感表达方面具有一致性,教师应从这一点切入,通过整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共性,思考“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主题撰写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一问题,由此引导学生从两篇文章中把握学习的关键点,并以“自然之美”为核心建构语言知识体系。

(二)明确教学目标,融入核心素养

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是学科教学的基本导向。教师应重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力,培养其学科素养,增强其文化自信。因此,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基于学科素养要求设置教学目标,由此明确“为什么教”的问题,并以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实现“学教一致”[1]。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为例。作者通过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介绍该地丰富的物产,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对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目标:找出文章中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思考作者是如何描绘小兴安岭的景色的。

文化自信目标:搜集资料,了解小兴安岭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这片土地孕育了哪些文化?这些文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思维能力目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介绍小兴安岭,并分享阅读感受。

审美创造目标:尝试品味课文优秀语句的写作方法,分析这些方法的好处,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

二、参照实际学情,创新教学方法

(一)布置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要求下,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应从改进教学机制入手,可以重点关注以往教学中被忽视的点,并将其作为拓展教学范围的有效途径[2]。预习不仅是学科教学的基础环节,也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活动。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设置预习任务,以巧设预学单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这既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又能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的教学为例。本文向学生介绍纸的发明过程,让学生感受纸张的文化内涵,认识纸张的来之不易。教师应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教学重难点,由此设计预习单,引导学生在课前有序开展预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方面,“纸的发明过程”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布置“结合文章内容,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更为详细地了解造纸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这一预习任务,使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理清纸的发明过程,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预习活动应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为目标。因此,教师应在预习单中布置“借助工具书,查找文章中的生字词读音,理解其意义;流利且带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的学习任务。由此,学生可以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系统梳理“纸的发明过程”,高效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

(二)创设阅读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应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特色学习活动,有效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应契合教学内容,更应匹配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需要在识别文本核心思想和语言特色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认知水平,立足学生的兴趣点设计具有创意的学习活动。教师还应围绕真实性和趣味性元素创设教学情境,在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搭建“桥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蜜蜂》的教学为例。本文主要讲述法布尔所进行的“蜜蜂是否具有辨别方向能力”的实验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读文章内容,从中圈画法布尔研究蜜蜂的做法;要求学生总结汇报法布尔实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确保学生能系统完整地梳理课文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在网络中搜索相关视频,以创设情境的方式,与学生一同了解科学界对“蜜蜂如何辨别方向”这一问题的研究过程,接着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法布尔研究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提出个人的见解。这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设计问题链,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引导其自主学习课程知识,达到以学促教的效果[3]。问题链的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课程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分析学情,对应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具有梯度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在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高。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陀螺》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围绕重点词句和修辞方法,体会作者对陀螺的喜爱之情,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手法。具体问题如下。

问题一:通读课文,了解陀螺在作者的故乡叫什么?这个名字有什么意义?

问题二:这篇文章围绕陀螺讲述了什么事情?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问题三: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句子,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问题四:作者通过描写陀螺,想要表达什么?从这篇文章中,你能够读出哪些情感?又有哪些体会和感受?

学生可以从问题一、问题二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通过问题三、问题四深入剖析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四)开展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学生共同参与阅读活动有助于发挥集体的作用,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有助于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体会阅读的乐趣。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设计主题阅读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完成阅读任务,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海的女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情景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感受故事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体会故事人物身上的宝贵品质。教师还可以在引导学生熟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合作表演。在这种趣味阅读活动中,学生能够将自己代入故事的角色,深入感知故事情节。

三、优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一)明确评价主体,设定评价标准

评价作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收尾环节,既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评估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应明确不同的评价主体、对象,选择对应的评价方式,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科学地组织评价活动[4]。在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时,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完成度实施评价,获取反馈信息;在以教师为评价对象时,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学习体验提出评价建议。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的教学为例。一方面,教师应基于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评价标准,即学生能否了解作者通过平凡事物展现人性之美的写作手法,能否感受乡亲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另一方面,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个人的学习感受设定评价标准,如教师能否形象地讲解“搭石”的含义、教师对文章内容的解读是否深刻、教师是否指出文章中能够让读者感受美的句子等。由此,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建议,帮助教师完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评价的双向反馈作用。

(二)实施嵌入式评价,发挥以评促学作用

嵌入式评价可以穿插于语文课堂中的各个环节,多用于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审视学习思路、优化学习方法。教师应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实施嵌入式评价,一方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客观反馈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意识,发挥以评促学的作用。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设置不同的问题,收集能够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为调整教学方式提供参考。在学生初读文章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感知情况,从而选择组织学生复读文章或直接进入文章解读环节。在学生分段细读文章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祖父的园子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些特点的?”由此检验学生对关键语句的分析情况。在文章讲解结束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由此反馈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情况。

(三)结合成果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反思

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要重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实施嵌入式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利用终结性评价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与吸收,帮助学生实现对课程知识的有效迁移与运用[5]。教师实施终结性评价应注重帮助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点,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意见。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设定学习任务,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终结性评价。本文的语文要素为“围绕中心意思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分析文章的叙述顺序及作者从哪些方面选取哪些事例来表达“盼”这一中心思想。教师还可以结合单元的习作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后仿照文章内容写一篇作文,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由此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发挥“教—学—评”一体化三者之间的促进作用,以合理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开展高效自主的学习,以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选择,以针对性强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冬云.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路径探究[J].名师在线,2024(4):2-4.

[2]林风琴.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路径探究[J].教师,2024(3):30-32.

[3]贾俊英.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思路[J].基础教育论坛,2023(23):66-68.

[4]王丽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索[J].学苑教育,2023(30):49-51.

[5]陈秀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J].甘肃教育,2023(20):73-7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